網友為武漢市花打抱不平!梅花受冷,櫻花為何會成為春日頂流?

2023-03-24     蘇丹卿

原標題:網友為武漢市花打抱不平!梅花受冷,櫻花為何會成為春日頂流?

隨著櫻花的盛開,武漢成為了國內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

不論是全國各地的遊客,還是本地市民以及在讀的數百萬大學生們,對櫻花都有一種「趨之若鶩」的嚮往。

不論是為武大櫻花而來,還是被東湖櫻花園所吸引,開啟了「全城櫻花模式」的武漢, 有一種去哪兒賞櫻都是「人從眾」的感覺,好不熱鬧。

其實,武漢的春天不只是有櫻花,也有桃花、梨花、垂絲海棠、玉蘭花等,包括還有盛開在早春的梅花。櫻花只是百花齊放中的一類,為何會成為春季賞花的「頂流」呢?

它的身影更是出現在武漢市的各個角落——校園、景區、路邊、湖畔、江灘、公交站台、居民區……令人不由產生一種錯覺,「櫻花」成為了武漢春季旅遊的代名詞。

這也使得不少網友對其他花卉打抱不平,尤其是作為武漢市花梅花

幾天前,我曾在B站發布的一個有關武漢西北湖櫻花的視頻,就有不少網友為梅花抱不平。熱度最高的一個評論是這樣寫道:

櫻花殺死了武漢的春天,本是百花爭春的時候 一條街上就幾棵孤零零的垂絲海棠,然後全是櫻花,誰還記得武漢市花是梅花呢,不求人夸顏色好。當初東湖出名的是梅園,現在都只知道櫻園。不理解。

有一個網友這樣留言道:武漢就靠這個宣傳了

也有網友留言支持宣傳,但對武漢市大大小小公園都種櫻花的行為感到不理解。還有網友表示櫻花屬於是「外來和尚好念經」 ,梅花已成牛夫人。

說不準明朝再會早春時,江城不落梅花,改落櫻花了呢。

其實,我也思考過此類問題。

實際上,武漢文旅每年對梅花的宣傳也是十分熱情的。梅花素以清瘦古雅為人們所喜愛,對梅花的讚賞更是不惜水墨。而武漢人賞梅的熱情並不亞於對櫻花的態度,不論是東湖梅園、還是沙湖公園或其他地方,爭相賞梅、拍梅的人稱得上絡繹不絕。

只是…….這些熱鬧的人群中,絕大多數還是本地市民或居住、工作、學習在武漢的人。它不像櫻花,會引起全國遊客紛沓而來的熱潮。

不得不承認,櫻花已成為了武漢宣傳的重要對象,「櫻花經濟」也變成了武漢旅遊的一個重要發展。就連官方宣傳也是「武漢賞櫻」「相約春天賞櫻花——2023打卡最武漢」「全國觀眾共赴武漢櫻花之約」等。 隨著「英雄的城市」的不斷相約春天,櫻花更是被推到了最前面。

武漢的春日賞花,唯有「櫻花」成為了真正的頂流和城市旅遊宣傳窗口。我想,這跟氣候月份、花期、受眾群體、文化輸出等是有一定關係的。

武漢早春盛開的梅花,正是春寒料峭的二月,而三月確實更適合春遊,也更容易進行旅遊營銷。儘管三月雨水多,位於長江中下游的城市往往是春雨綿長,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出遊的熱情和游春的決心(尤其是當櫻花被鋪天蓋地的宣傳後,更是引發了三月賞櫻的熱潮)。

另外,相較於梅花,年輕人更喜歡櫻花,對櫻花營銷可以說是「無力抵抗」。而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武漢,包括雞鳴寺櫻花,玉淵潭櫻花、無錫黿頭渚等近期也是各大社交平台的熱搜。

這裡面包含了日本流行文化給中國年輕人留下的影響,旅遊市場為了抓住年輕人,自然會把「櫻花」作為熱門產品(看的、吃的、用的、穿的等等)在進行塑造(我們如今所看見的絕大多數櫻花品種都是日本精心栽培、選育的品種)。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人們對百年名學的嚮往和期待。武漢的櫻花之所以能出圈,與武漢大學有著很大的聯繫。許多外地遊客來此看櫻花也是為了一睹大學風采。長期以往,便帶動了武漢賞櫻潮。

其實,梅花也罷、櫻花也罷,百花齊放自有各自的受眾群體,加之花期不同,人們的關注度自然也會不一樣。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武漢的二月梅花、茶花等也是佼佼者;三月不止是櫻花熱門,去林芝看桃花也是一房難求(遊人太多,住宿緊張)。

隨著四月的即將到來,杜鵑花、牡丹花也會成為爭相打卡的對象,如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洛陽牡丹文化節。

中國人的賞花情緒,自古有之,且歷史深厚。早在櫻花之前,中國人對梅花、桃花、荷花、菊花、蘭花、牡丹等已是愛不釋手,能表現士人志趣的花也實在太多。

賞櫻的流行還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受眾群體以年輕人居多),而它能逐級成為春日賞花的一種熱門,其原因還有很多,除了我所認為的以外,你們覺得還有哪些重要因素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9596f04b2cc9e1be0f912d0e74c87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