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統治者都被稱作「皇帝」呢?這個稱呼結束是在清王朝結束,哪麼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又是誰定的這個稱呼呢?
其實在沒有「皇帝」這個稱呼之前,「皇」和「帝」是分別代表君主的稱號的。「皇」有三皇,分別是天皇、帝皇、泰皇,他們三個都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帝」有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他們五位是華夏民族的領袖人物,因其偉大,被後世追尊為帝。
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在定稱號時,當時的成像李斯建議他效仿「三皇」的名稱,為「秦皇」。但是秦始皇卻覺得自己功德蓋過三皇五帝,因為不管是「皇」還是「帝」都不足以彰顯他的功績。只有「皇」和「帝」齊用,才可以。因此,「皇帝」這個稱號便誕生了。
這個稱號從秦始皇時期開始使用,到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才結束,一共使用了兩千年。在這兩千多年中,共產生了564個皇帝,連同起義軍一起算。
這些皇帝中10歲以下的29個,最小的生下來100多天就當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朝的康熙帝,在位61年,年齡最大的則是武則天,61歲當上的皇帝,還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