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孩子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一直學習很好,考試從來不出前三名,可是上了初中之後,成績卻直線型下滑,現在初二,在班級也僅僅能維持在30名左右,年級更是排不上號,這讓同事非常焦慮。
跟老師溝通之後同事才知道,造成孩子成績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做事太慢,生活慢、學習也慢,這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極差,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在最後時刻才做完,這種情況下,就別提作業質量了。
回想起孩子的慢性子,同事常常煩惱不已,原本以為孩子大點就好了,沒想到上了初中之後一點都沒改「磨嘰」本性,做事還是不緊不慢,絲毫沒有時間概念。
事實上,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拖延」習慣,很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同事的老師就直言道,不要以為小學是學霸,初中學習就不會差,愛拖延的孩子,小學再好初中也跟不上。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小學知識點相對簡單,科目也少,孩子完全可以通過認真聽講和反覆練習保持成績穩定,可是上了初中之後,學習任務驟然加大,科目也增加很多,每門作業可能都不是很多,可是所有科目作業加起來,量就比小學時增加幾倍。
懂得規劃時間的孩子,就能很輕鬆完成作業,而不懂得規劃時間、做事又慢的孩子,就很難跟上節奏了。
那麼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一下孩子拖延的原因,以及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拖延的習慣。
拖延症的表現有哪些?
有拖延習慣的孩子往往會掉進一個怪圈,他在遇到一個新任務時,往往信心滿滿,給自己做了一系列規劃,想從一開始就改變自己,提前做好準備。
可是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卻又遲遲不肯行動,然後越來越焦慮,直到最後期限來臨,要麼背水一戰一口氣完成,要麼就直接放棄。
在這個拖延的過程中,其實孩子自己也很痛苦很鬱悶,可是卻又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
就像寫暑假作業,我家孩子假期前就給自己列好了時間表,想著提前做好規劃,可是實施時又想著時間還早,等等再做,等著等著假期過了一半,眼看再不做就完不成了,於是著急忙慌開始,這種情況下作業質量自然不會太好。
這還算是輕度拖延,她的一個同學算是重度拖延,暑期的最後幾天還沒開始,索性破罐子破摔,直接借了同學的來抄,馬不停蹄兩天時間搞定。
拖延到這個程度,能指望上初中後自己治癒嗎?
如何改掉「拖延」的壞習慣?
從神經學角度來看,孩子的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大腦發育未完成導致的,因為控制專注度、執行力的大腦功能區前額葉部分,往往要到孩子的青春後期,甚至成年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而科學研究表明,前額葉不僅是大腦 " 執行力 "的負責區域,解決問題、臨場反應、記憶力、語言能力、動力、判斷力、衝動控制以及社交和性表現都是由前額葉部分完成的。
雖說「拖延」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拖延成習慣,那麼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是非常大的。
家長就應該任由其「拖延」嗎?當然不是,因此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不拖延的好習慣。
1、讓孩子體驗「拖延」的後果
家長怕孩子遲到,所以早早叫孩子起床、怕作業完不成被老師批評,所以事無俱細幫孩子做好規劃......
久而久之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知道媽媽會幫自己規劃一切,自己不用操心自然有媽媽操心,
2、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年紀小再加上自律能力差,孩子拖延成了一種慣病,我們常常聽到許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拖延,說狠話嚇唬孩子,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怎樣之類。可事實呢?作用微乎其微。
最好的做法,就是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給孩子制定時間計劃。
比如:制定日計劃或者周計劃,把必須要完成的事項列舉出來,然後標註完成的時間: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九點半睡覺、二十分鐘時間看動畫片、二十分鐘時間玩玩具等等,讓孩子對時間有一個較為具體的概念。
使用計劃一段時間後,看看孩子對時間的觀念有沒有加強,如果有明顯的改善,要對孩子進行獎勵,正確使用激勵機制,會加速好習慣的養成。
3、讓孩子有自主意識、提升孩子自理能力,才能從根源上杜絕拖延。
孩子有自主意識才能有改變拖延的動力,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才能從根源上杜絕拖延。
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推薦一套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書,名字叫《28天兒童自理能力養成》系列。
這套書一共4冊,每一冊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而這些主題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幫助孩子改變拖延習慣、讓孩子通過歸納和整理養成條理性、培養孩子的時間概念、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這套書共包括以下四個主題:
《快點吧!沒有時間啦!》:讓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明白時間會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如何管理時間;
《這個亂糟糟的房間》:教孩子制定任務時間表,學會整理和收納,給孩子科普舊物利用知識;
《花錢,要有自己的態度》:教孩子認識金錢,了解基本的金錢規劃常識,明白金錢與物品的關係,知道什麼東西比金錢更珍貴;
《我的情緒你好嗎?》:教孩子認識和發現情緒,讓孩子知道如何接納和調整情緒。
這套書的每一冊都是圖文結合,注有拼音,除了通俗易懂地給孩子科普知識,還有相對應的知識錦囊,裡面的內容通俗易懂,大人孩子都適用。
隨書附贈一張28天自理能力養成打卡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概念,學會如何管理時間、不拖延。
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的拖延,並不是因為自己想這樣做,而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導致孩子的執行力較差。
作為家長,我們有義務幫助孩子提升執行力,告別拖延。
然而,現實中大多數家長不知道如何做,用了錯誤的方法,反而適得其反。
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推薦一本適合家長看的書,書名叫《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這本書是著名的兒童問題專家王意中老師所著,書中從孩子拖延的誘因出發,剖析了孩子拖延的28種類型,家長可以根據書中的內容,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拖延症的孩子進行引導,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改變拖延習慣。
在《戒掉孩子的拖延症》里,王老師幫我們分析了孩子拖延的成因,比如三歲的孩子手指靈活度不夠高,你讓她們自己使用筷子進食吃飯就會有一定難度。
又比如,孩子的專注力不夠高,在學習時候被其他玩具或者動畫吸引後,注意力會進行轉移,從而使原本該完成事項拖延滯後。
這個時候,家長更不能一味的職責和謾罵,而要及時進行幫助,耐心教會孩子生活和學習技能,當孩子的執行力提高後,自然會改掉「拖延症」。
王老師在《戒掉孩子的拖延症》一書中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孩子的拖延,總結出了28種省力的教養方式,教給我們用三大步驟幫助孩子擺脫拖延習慣,方法簡單又有效,家有拖延孩子,千萬不要錯過。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