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入殮時,為什麼要往嘴巴放東西?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考慮

2023-06-13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人死後入殮時,為什麼要往嘴巴放東西?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考慮

「入土為安,魂歸故土」是大多數人死後的心愿,而他們的後輩也會盡心盡力的實現逝者的願望。

有些人在國外去世,因此遺體不能運回祖國,後輩們則會將逝者的骨灰帶回祖國埋葬。也算是實現逝者生前的願望,讓他在故鄉的土地長眠。

人人都難逃一死,古往今來人們也都很看重死亡,上了年紀的老者對待死亡的態度都比較淡然,因此很多壽終正寢的人走得都很安詳。

筆者小時候很敬重的奶奶,九十多歲的高齡,臨走前自己換上壽衣,走的時候臉上沒有絲毫痛苦的神情。

由於古人很看重死亡,因此對於葬禮也有很多要求,古代身份差距懸殊,不同身份的人舉辦的葬禮規格有很大差別,然而也有很多通用的習俗。

比如古人死後都會在墓地里放入陪葬品,即便是尋常百姓去世後,親人們也會將其生前珍愛的東西與死者共同埋葬。

此外還有很多不能忽視的習俗,這些習俗雖然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已經流傳上千年之久。

比如死者去世後要在身上蓋上白布,同時還要在死者嘴裡放東西。對於這些習俗,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封建迷信,其實並非迷信,而是有科學考慮。

一、約定俗成的「規矩」

死者去世後,後人們會在其嘴裡放上某種東西,這樣的東西的形式不限,內容也不限。關鍵是要和死者嘴巴大小相適應,以免讓他的外貌看上去很怪異。

身份不同的人嘴裡放的東西也不盡相同,皇室貴族的人去世後常常會在嘴裡放上「玉蟬」。

慈禧太后去世後,還曾在嘴裡放了一顆很大的夜明珠,現如今這顆夜明珠已經現世了。那麼前面提到的「玉蟬」有何作用呢?

其實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解釋,這樣的說法會顯得比較迷信。我們都知道蟬出土之前都生活在地下,等到時機成熟後才會從地里鑽出來。

而古人正是利用蟬這樣的特點,將「玉蟬」賦予重生的含義。大致含義就是,若是在逝者嘴裡放上玉蟬,那麼一段時間後,逝者的靈魂就能夠轉世。

雖說這樣的說法在現在看來顯得很荒謬,但是古時候卻是人們對逝者最美好的祝願。

難道這樣的做法只有這樣的寓意嗎?前面我們有說到身份不同的人,死後嘴裡含的東西也不相同。而「玉蟬」並非所有人都能擁有,那些尋常人家的人根本買不起「玉蟬」。

他們便只能在嘴裡放戒指、耳環等等,這些東西比不上「玉蟬」貴重。再者這些首飾可沒有所謂的重生的說法,由此可見這種做法還有別的作用。

二、為何要在死者嘴裡放東西?

《周禮》中有關於葬禮比較詳細的記載,並且葬禮有很嚴格的流程,棺材下葬之前還有一系列活動,逝者下葬前要經歷入殮,即大殮和小殮。

小殮是指替逝者穿上壽衣,而大殮則是指將死者裝入棺材。並且這兩個階段中間會間隔很長時間,具體時間還得看各地的風俗習慣。

因為在此期間需要舉行葬禮,要宴請逝者的親朋好友,也就是讓他們能夠見到逝者的最後一面。此後才能將逝者下葬,因此這期間少則要間隔三五天時間,多則甚至可能達到半個月之久。

而人死後體內的器官都停止活動,它們會很快開始腐爛,這時候逝者的血液開始凝固,皮膚也開始變色。

尤其是臉部位置會出現特別明顯的變化,臉部肌肉會出現塌陷的情況,讓逝者看上去顯得很「可怕」,並且和生前有著很大的差別。

這時候嘴裡含的東西就能夠起到作用,至少能夠讓逝者看上去沒有那麼駭人。

三、嘴裡含東西的作用

這樣的做法最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首先是能夠有效緩解死者面容塌陷的速度。

雖然臉部肌肉會很快塌陷,但是在嘴裡放上硬物,就能夠有效緩解這種現象。還能方便入殮師給逝者化妝,讓逝者能夠體體面面的離開這個世界。

其次是能夠防止逝者腹部的氣體外散,我們都知道逝者去世後,如是長時間不處理,身上就會散發出比較難聞的氣味。

這種氣味很大程度上都是腹部從喉嚨散發出來的,若是能夠用東西擋住逝者的喉嚨,這樣就能夠防止氣體擴散。

最後就是它能夠代表死者的身份,不同身份的人能在嘴裡放的東西也不同。東西的價值越大就說明死者的地位越高,這或許也是後輩們對逝者的祝福。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5ce1ff1b6616766bdeeeb49653a3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