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冤家史:巴西vs阿根廷的宿命

2023-07-25   持久恆定的喜悅

原標題:世界盃冤家史:巴西vs阿根廷的宿命

兩個陳年老冤家,互相不服,爭奈自己老了,於是各收一位弟子,傾囊以授,預備讓恩怨在下一代了結……在中國武俠、日本劍戟、西方小說里,這情節都不罕見,然而現實生活里,有個地道的完美版本:西班牙和葡萄牙,先是在伊比利亞半島決個高下,於是跨海西渡,在南美找到了阿根廷和巴西;結果日長夜大,如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恩怨被時光稀釋得差不多,大家都已不再是大航海時代的歐洲魁首了;可是阿根廷和巴西的宿怨卻越結越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阿根廷說西班牙語,巴西偏說葡萄牙語!

巴西人跳活潑歡樂的桑巴,阿根廷人偏跳冷峻洒脫的探戈!

阿根廷以白銀為名,巴西偏出金礦!

巴西人群族雜燴大家庭,阿根廷人偏得意於他們的西班牙血統。

阿根廷人穿淡雅的天藍色,巴西人偏要絢爛的金黃色。

最後,你有貝利?我有馬拉多納!——德國人和荷蘭人吵貝肯鮑爾vs克魯伊夫的篇幅,怕還不到貝利vs馬拉多納的十分之一。

殖民地的恩恩怨怨是過往歷史,你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或聖保羅街頭找一個當地青年,他也說不清西班牙的門多薩如何控制阿根廷、葡萄牙的瑪利亞一世女王怎麼君臨巴西。2010年世界盃,巴西輸給荷蘭之後,阿根廷四球輸給德國,巴西全國人民奮起慶祝,大嚷「1.9億巴西人民都希望阿根廷出局!」這種不求自己攀登巔峰,只要能踩彼此一頭的仇恨,固然有歷史緣由,但仇恨總需要近在咫尺,才能切身體會。為阿根廷出局而歡樂的1.9億巴西人,有多少能說出「1940年阿根廷人6比1擊敗過我們,但1945和1960年我們兩次給了他們6比2」這樣的歷史呢?對現代足球而言,黑白轉播時代已經算上古時節,30年代的黑哨、40年代的傷人,都只是給仇恨一個合理的藉口而已。

1978年,那趟紙雪紛飛的世界盃上,全世界都記得長發飛揚的肯佩斯獨進6球,並在對波蘭一戰中狡黠的門線手球,最後帶領阿根廷奪冠,但巴西人卻會記得另一個故事:小組賽最後一輪,巴西3比1擊敗波蘭後半隻腳已進決賽:除非阿根廷人在秘魯身上拿到四個凈勝球;結果阿根廷6比0大獲全勝,殺進決賽,幹掉荷蘭,奪下世界盃。巴西人氣瘋了:等他們挖出秘魯門將基羅加生在阿根廷的事實後,便覺得英國人的謠傳「阿根廷軍政府為這場勝利付給了秘魯5000萬」簡直順理成章。如是,阿根廷人覺得巴西人鼓譟喧鬧,對他們的不朽勝利指手畫腳,「地道的猴子!」巴西人深恨阿根廷人陰謀詭計,「就像歐洲人!」

於是四年之後的世界盃,阿根廷和巴西被歸在一小組裡,實在是上天撮合。1982年對阿根廷而言,實在運氣欠佳:馬島戰爭輸給了英國,世界盃又被巴西掃地出門。時年21歲的馬拉多納還在氣急敗壞之餘,給了巴西後衛巴蒂斯塔一腳,直接紅牌罰下。當然,阿根廷人不會讓巴西人輕易得意:他們當然要指責巴蒂斯塔裝腔作勢,「紅牌對馬拉多納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太嚴酷了!」當世界都期待巴西的歌劇式演出對決法國的輝煌中場、濟科+蘇格拉底+法爾考大戰普拉蒂尼+吉雷瑟+蒂加納時,只有阿根廷人指望巴西快點完蛋——結果義大利人保羅-羅西幹掉巴西,讓阿根廷人得償所願。你可以想像阿根廷人的快樂:我們的確沒奪冠——可巴西也沒有!

所以1986年世界盃,阿根廷人才樂得歡暢:馬拉多納對英格蘭那一個遺臭萬年的上帝之手,外加那記流芳百世的千里奔襲,是對英國人和馬島事件最好的報復;更重要的是,馬拉多納站到了世界之巔,而偉大的濟科呢?哼哼,他所在的巴西隊前四場比賽進9球一球未失,1/4決賽大戰普拉蒂尼的法國也打成1比1,最後點球飲恨——雖然那場比賽公認為藝術典範,但到底巴西人輸了!馬拉多納是神!巴西人只能繼續緬懷貝利,為濟科、蘇格拉底們的老去而哀悼啦!

於是到了1990年世界盃,以往凝聚的仇恨終於有機會一次性終結,而結局的戲劇性,也沒有辜負巴西和阿根廷之間的宿怨。巴西小組賽三戰全勝,昂首殺進十六強;而阿根廷1勝1平1負,尤其是對喀麥隆一戰,被米拉大叔出了風頭——那年米拉大叔憑著世界盃的神威,還以38歲高齡拿了非洲足球先生呢!巴西在雲端,阿根廷在泥淖,此時正是巴西人逞威風痛打落水狗的時節,然後是舉世皆知的傳奇:

在都靈阿爾卑斯球場,義大利球迷看著巴西人圍攻阿根廷:阿根廷幾無還手之力,只靠守門員戈耶切亞死死據守;巴西前鋒卡雷卡跟門柱親吻許多次後都犯愣了:今天什麼日子?每個球都找門柱去呢?目送巴西人山呼海嘯攻了80分鐘後,馬拉多納悄然出現了:中圈變向,扣球過人,撐住了一次後上搶截,逼入前場;巴西人顯然不想成為四年前的英格蘭,被馬拉多納當羊肉串烤,四人圍堵,居然忽視了另一個自右向左如利刃斜插的藍色身影;直到馬拉多納在禁區前沿倒地右腳直塞,巴西四名後衛一起回頭,才看見一頭飄蕩的金髮:風之子卡尼吉亞停球,左趟,晃過門將,挑出一腳球漾入空門——阿根廷1比0,氣死了巴西。

——這是一場傳世的比賽,多年之後,世界會以此來讚美馬拉多納和卡尼吉亞:哪怕在獅王老去、天命不屬之時,馬拉多納依然可以靠驚鴻一瞥的天才,送出世界盃史上最華麗的助攻,亮出卡尼吉亞這銳利迅疾的金色匕首,刺穿巴西人的心臟。這是阿根廷式的勝利:高效而優美的刺殺;巴西人則對此報以無限憎恨,不只是輸球,還在於輸球的方式。巴西人熱愛璀璨華麗,參照多年後他們對佩雷拉和斯科拉里的抨擊:哪怕能靠防守和實用贏下世界盃,但巴西人還是會挑剔每個不夠飽滿華麗的細節;他們無法接受被阿根廷人這麼擊敗,還是用這種方式!於是巴西人再一次祭出傳說:他們辯稱,後衛布蘭科在死球時,喝了阿根廷隊按摩師遞來的飲料,喝完後就頭暈目眩,一定是阿根廷人又使出一貫的卑劣伎倆,在飲料里下毒!這個故事始終真偽莫辨,但對巴西人而言,這個故事太逼真了:這就是他們印象中阿根廷人會做的事情!不擇手段!毫無底線!

風骨和性情之間的憎恨,為阿根廷和巴西劃開了鴻溝;經年持續的仇恨,可以讓他們喪失原則。終於在1995年美洲杯1/4決賽,85分鐘後阿根廷2比1領先,巴西隊的圖裡奧一個手球把球送進了阿根廷大門,最後巴西點球大戰獲勝。巴西媒體洋洋得意,說圖里奧這球是「第二個上帝之手」,阿根廷人則嗤之以鼻,「地獄之手!」——為這個球,阿根廷和巴西吵了幾個月的架,連帶翻出了1986年馬拉多納的舊案。

於是到了21世紀,當FIFA試圖為20世紀做總結時,貝利vs馬拉多納的話題又成了焦點;到2002年羅納爾多拿到世界盃後,巴西人一邊為他搖旗吶喊,試圖在羅納爾多vs齊達內的當代王者之爭里占個先機,一邊又關公戰秦瓊,左手貝利,右手羅納爾多,去圍攻馬拉多納。2004年世界盃預選賽巴西vs阿根廷,羅納爾多製造了三個點球,一一罰進上演帽子戲法,讓阿根廷媒體生氣了一整年;幸而之后里克爾梅帶隊回了個3比1,才讓阿根廷人又松泛些。

巴西人當然要吹噓他們有五個世界盃,但阿根廷人會提醒巴西人:巴西的世界盃有三個是上古時期的了,1978年以來,大家都是倆冠軍一亞軍,誰怕誰?阿根廷人當然以他們美洲杯14次冠軍為榮,巴西才得了8次嘛;可是巴西人也會得意宣布:阿根廷人上次得美洲杯……那都是1993年,靠著巴蒂斯圖塔的神威才奪冠啦,而自那以來,1997、1999、2004、2007,巴西已經得了四次美洲杯,2004和2007兩屆更是踩著阿根廷得手。90年代中期羅納爾多縱橫無敵時,阿根廷人會念叨巴蒂斯圖塔也不遜色於他,奧特加更是後起之秀,何況還有一茬又一茬的馬拉多納接班人呢;1999年里瓦爾多包攬一切榮耀時,阿根廷人會念叨「里瓦爾多還有一個剋星——雷東多!」甚至連巴塞隆納都成為巴西和阿根廷人比美的舞台:小羅之後是梅西,兩個巴薩的金球10號一度被從頭比到腳;到現在你在搜尋引擎上一翻,還能發現巴西人津津樂道於當年卡卡那個長途奔襲,「梅西追了一整場沒追上!」

阿根廷和巴西都在南美,西半球最強的兩個足球強國。澳大利亞、烏拉圭、智利、墨西哥、美國、玻利維亞們,都不在他們眼裡。他們不像歐洲,有德國、義大利、法國、英格蘭這些鱗次櫛比的對手,他們只有彼此;比起西班牙和德國日益精細的整體戰略,他們還保存著古典英雄式的情結,相信著球王、英雄這樣的命題。他們很少出產2010年的西班牙、2006年的義大利、1990年的德國那樣群像般的英偉團體。1978年世界盃,肯佩斯;1986年世界盃,馬拉多納;1994年世界盃,羅馬里奧;2002年世界盃,羅納爾多為首的三叉戟——他們總能找到一個英雄來代表全體,而那個英雄也總是配得上他們的讚譽。這種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般的思想,讓巴西人對如今的巴西甚不習慣:算得上巨星的只有內馬爾,其他都是斯科拉里愛用的整體型人才;而阿根廷則繼續對國家隊教練不滿:為什麼擁有梅西、阿圭羅們這樣的天才卻出不了戰績?!為什麼?!

所以,就這樣了。

德國和西班牙有冤讎。2008年鏖戰到2012年,確實德國總是棋差一招,但這歷史,實在不能算長。

德國和法國有冤讎嗎?算了吧,那是上世紀80年代、魯梅尼格和普拉蒂尼的事了。

阿根廷和英格蘭有冤讎嗎?好吧,從1986年算起,1998年升華,2002年兩敗俱傷,之後也都淡然了——也只有英格蘭人會一遍遍念叨馬拉多納1986年的所作所為。

英格蘭和德國有冤讎嗎?其實談不上。1966年世界盃都過去快半個世紀了,歐文大破德國也是十多年前了。1996年歐洲杯這樣的小插曲,穆勒點球制勝後傲慢的叉腰,誰還會記得呢?

巴西和法國有冤讎嗎?1998年和2006年,法國兩次給巴西好看,但這樣的相逢太偶然,也許還不如義大利和法國之間的冤讎更深些。

德國和阿根廷呢?1986年和1990年兩屆世界盃決賽,他們的冤讎達於巔峰,但自那以後,就各自過各自的了。2010年世界盃更像是一次偶然相遇,仇恨是需要代代相傳的,而他們太缺乏那種對彼此的時刻在意。

德國和荷蘭的仇恨,則更像是克魯伊夫和貝肯鮑爾的私人情懷。英格蘭和葡萄牙從2000年起開始結怨,但談不到綿延深長。

所以,只有巴西vs阿根廷。這久遠的、彼此感受到對方存在的仇恨。他們貼得太近,差異又過大。他們想搶南美的寶座、世界的寶座、球王的寶座、歷史第一的寶座,火星四射。就像巴西人難以想像梅西帶隊拿下2014年世界盃後、阿根廷球迷會如何猖狂似的,阿根廷球迷也無法忍受內馬爾帶領巴西奪冠後,巴西人會如何趾高氣揚。但是別急,一定還會有其他年輕人繼續成長。隨你信不信,此時此刻,兩個分別在里約熱內盧海灘和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踢球的少年,也許多年後就會被再次捧上媒體頭條,進行第一百億次「巴西vs阿根廷誰更牛」的論爭。

誰知道呢?這就是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