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最後的故居,跨越十年終於開放,這裡藏著最真實的詩人

2021-05-21     一夜美學

原標題:木心最後的故居,跨越十年終於開放,這裡藏著最真實的詩人

80 歲才在國內走紅的詩人木心,如今已離開人世近十年,即使是經過了這樣長的一個遺忘期,他的詩詞畫意仍在我們身邊。木心離世後,烏鎮的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都相繼落成,引來無數人探訪懷念,但陪他走過童年和人生最後五年的舊居晚晴小築卻一直悄然無聲。 經過了最漫長的修繕,今年晚春,我們終於可以邁入晚晴小築的大門。

本文授權轉載自外灘TheBund(ID:the-bund)

木心先生在晚晴小築,2008年,李峻攝

認識木心的人,總會覺得太晚知道他,畢竟他寫的那些句子,看一眼就能讓人心跳漏掉一拍:

「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吶」 ;

「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來,我們一起犯一個錯誤。」

木心是先在美國名聲鵲起的。他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中國第一人,他的散文又與福克納、海明威的作品並列,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

和華人之光的建築大師貝聿銘不同,這樣一位全才的藝術家一直等到80歲才在國內走紅,受到年輕人追捧。

他和朋友表達過這段不得志:「貝聿銘在他的時間裡,每一段都是對的,我在我的時間裡,每一段都是錯的」。

1951年,從烏鎮出走的少年,會作畫會寫詩文。他愛穿西裝、夾克,哪怕去了上海、紐約,也是人群里最優雅、出彩的那一位。

輾轉漂泊半生,木心回歸故里,依舊體面。晚年他閉門謝客,寫詩作畫,出版書稿,偶爾還上上豆瓣。

斯人已逝去近10年。今年4月,他晚年居所「晚晴小築」終於正式向公眾開放。

在遊客如織的烏鎮,你或許能在木心美術館裡能看見一個文學家,一個畫家,但只有去了晚晴小築,那裡才真正藏著一個真實、普通的木心。

01

闊別10年,宅子大門又打開了

-

2011年冬天,木心離世後,烏鎮的木心故居紀念館、美術館都相繼落成,唯獨舊居晚晴小築始終大門緊鎖。

經過長久修繕後,今年故居的大門終於打開了。木心是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少年時期,以及人生最後的5年。

晚晴小築原址為 國營翻砂廠,深藏東柵財神灣186號,想要進入院子,必須要穿過臨街的三進屋子。如今它們已經被改造為了木心紀念館。

館內陳列了大量的畫作、手稿、遺物及影像資料,部分展品為高仿真製品,想要看真跡,可以移步西柵美術館。

穿過庭院門牆,步入庭院。這套住宅規格很高,包括庭院和主樓兩部分。

樓下花園假山流水,草木蔥鬱,入眼亭榭、紫藤架……木心對此應該是相當滿意,曾指著園外一樓說「這才是故居」。

院子原本還有棵枇杷樹,晚年才被讀者知道。等木心過世,樹也隨著主人一同枯萎了。

攝影/王曉溪

一樓正廳為明清風格,擺放著師爺椅,廳堂牆上掛著一副輓聯,是其好友陳丹青從遺稿中找到並寫下,「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幸私願已了,彼岸無雙草草逸筆唯嘆壯志未酬」。

左邊廂房有沙發、茶几、座椅, 英國小書櫃,小立櫃,部分是木心從紐約帶回來的。

攝影/王曉溪

再往內走,是書房、畫室、餐室。書房中式風格,有書桌和一整面牆的書櫃。

但木心卻很少跑到那裡寫作。這位詩人、畫家,喜歡隨性創作,靈感來了,抓到紙巾、一個香煙盒子的反面,就開始寫。

木心畫室

晚晴小築餐室

二樓為起居室,暫不開放,客廳與東西廂,均保留原樣,擺放木心用過的煙灰缸、墨水盒 、小鏡子 、鑰匙等等一些小物件。

陳丹青曾在紀錄片中介紹過桌上的巴隴,「那是西班牙人裝酒的東西,也不知道他從哪裡淘來的物件,都是他小時候在書里看來的」。

他還在紐約市場買過舊相框,親自做舊,裝著托爾斯泰、伍爾芙、王爾德等文學家的肖像,都帶回了老家。

二樓客廳

故居桌上還有一疊巴哈、莫扎特的樂譜,他教過十年的鋼琴,是一位頗懂音律的音樂家。

木心說:「 我是一個人身上存在了三個人,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作家, 還有一個是畫家,後來畫家和作家合謀把這個音樂家殺了。

樓上有壁爐的房間,晚年他還在這裡燒過舊稿。紐約、上海來的老朋友也都在二樓會客廳里交談。

攝影/王曉溪

02

從烏鎮走出的孫家大少爺

-

「晚晴小築」出自李商隱《晚晴》詩中的名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天意憐惜幽草,故教天色傍晚轉晴。

意思是幽草因天氣轉晴而恢復了生機,用來比喻人到晚歲,處境轉佳。

這倒是契合了木心漂泊無依,孤獨無望的前半生,只是他的生命力卻不靠天意,更像是天生。

木心本名孫璞,朋友喜歡喚孫牧心。1927年,他生於烏鎮一家名門望族,是孫家大少爺。

孫家主要經營田莊,小時候家裡有傭人,有鋼琴,几案上擺放明代官窯瓷器,住的是孫家花園。

烏鎮還出過一位名人,中國作家茅盾,他在烏鎮有一個書屋,1937年,抗戰日戰爭爆發,便委託了孫家託管。

兵荒馬亂的時期,13、4歲的小木心整日躲在書屋裡,讀莎士比亞,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

「讀到米開朗琪羅的傳記,我全身抖動,家裡人以為我生病了。他一個人獨立畫一萬平方米的畫,我一個狂妄的小孩子(就想),我也要畫!」

之後他插班進入了劉海粟在上海創辦的國立上海美專,學生時代,總是意氣風發,策馬揚鞭,在學校里就辦了生平第一次個展。

左一為19歲的木心

兒時讀的書,青年寫的字,作的畫一點點滋養了木心,信念紮根在他身上,成為日後無法撼動的力量。

10年浩劫都沒催毀這位貴公子。監獄裡,他把爛鞋弄成市面上流行模樣,一邊欣賞一邊安慰自己「白天我是一個奴隸,晚上我是一個王子。」

在獄中他沒有放棄寫作、畫畫,用來寫思想彙報的紙筆偷偷創作並保存了65萬字的《獄中手稿》,他說:「有了紙、筆、墨水,就有了我的一生」。

在窗前掛上毯子後,木心還畫了一批小幅水墨風景畫,視野開闊,站在超人間世界觀看人間。

獄中所作的風景畫 藏於耶魯大學藝術館

《獄中手稿》局部

後來木心去了紐約,依舊是禮帽、圍巾、手杖,一派紳士派頭。

別人問他,你是流亡作家嗎?他說,NO,我是散步散得遠了,就散到了紐約。」

木心個人風格的轉印畫

在紐約,木心和陳丹青相識,從此兩人建立了長達幾十年的友誼。在那裡的中國藝術家們感慨木心文學上的博學多才,便請求他為大家講文學史。

左為木心右為陳丹青

木心紀念館內,一段20分鐘截選的上課視頻,木心說得妙趣橫生,這樣一位已有名氣的畫家一點也不擺架子。

他會吐槽當代雕像太枯燥,說完就搞怪地給大家擺了一個屈膝,手抱腰的雕像的形象,「兩千年了,永遠不能變 ,雕像最苦了。」

底下的人哄堂大笑,笑聲不斷。陳丹青說,他就這樣,一天到晚在講笑話 ,講任何嚴肅的文學話題,都要講笑話。

03

「他像哈姆雷特一樣難搞」

-

1995年,垂暮之年的木心獨自回到了闊別半個世紀的老家烏鎮,走進了魂牽夢繞的大宅院。

這裡早已經變成了國營翻砂廠,幾個老太太坐在門口,一片破敗的景象。除了鄉音未改,一切都變了。

木心發表的散文《烏鎮》中寫道:在習慣的概念中,「故鄉」,就是「最熟識的地方」,而目前我只知地名,對的,方言,沒變,此外,一無是處。

那幾乎是最後的訣別之語, 「永遠了,我再也不回烏鎮」。

所幸烏鎮黨委書記陳向宏注意到了,他才發現了這個鎮上除了茅盾,還有一個大家不認識的文化名人。

那時烏鎮正要做一個歷史文化名鎮,陳向宏向73歲的木心發出了回鄉定居的邀請,並承諾重建東柵西柵。

於是木心自己畫圖紙,前面三進院,有院子、亭子,白髮老人是按著兒時記憶勾勒出了自己的家。

陳向宏和木心

回鄉定居的計劃 ,木心猶豫了5年,並總把哈姆雷特掛在嘴上,陳丹青問他,總說自己是哈姆雷特什麼意思?

他說就像小時候媽媽大姐在那兒梳頭髮,換衣服 ,梳妝打扮兩個小時,最後說算了,不去了。

木心就是這樣。公子哥脾氣,悠然隨心,是哈姆雷特式的to be or not to be,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把一切看得淡,優雅從骨子裡透出來。

當然,這位「哈姆雷特」遲遲不歸鄉還有一個原因,他在等大陸出版自己的書。等到2006年,簡體中文版 《哥倫比亞的倒影》終於出版。

回國後,老爺子的詩歌收穫了一大票90後的粉絲,偶爾也會在豆瓣上和年輕人閒聊。

陳丹青的眼裡,木心是一個「很難搞」的人,晚年除了幾個老朋友外,幾乎謝絕了所有的拜訪。

除了性格上孤僻、低調,超然世外,更有可能是,這位活過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心氣早已不在。

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曾在晚清小築門口走來走去,說想要找詩人,木心回答「這裡沒有詩人,只有老人」。

最後兩年,烏鎮和木心相互成就之下,慢慢變得越來越熱鬧,成為了一個旅遊小鎮。木心眼看著越來越老,燈火將熄。

83歲的他仍然在畫,卻已經沒有精力畫了,字也寫不整齊。他曾跟陳丹青說要寫一本《瓷國回憶錄》,和陳丹青讀過20分鐘的稿子, 之後便沒了下文。

在晚清小築二樓,他燒過稿子,不願見人,沒人知道他在想什麼,在回憶什麼,又或者在堅持什麼……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這樣一位享譽國外的藝術家在世時是有遺憾的,他在國內沒有舉辦過任何大型展覽,仍夢想出版自己的畫冊。

他和陳丹青說過,自己現在的作品,很多人不會理解 ,以後會越來越多人理解。

2015年11月,木心離世4年後木心美術館正式開館

如今晚晴小築開放了,遊客又要一波波地涌去了。

真正理解木心作品的人,應該會越來越多,畢竟那不僅是一幅幅畫,一張張手稿,還凝結了先生如此傳奇的一生。

先生喜歡靜

去的時候,要注意安靜,別太喧囂。

  • 「晚晴小築」日常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日,每天9:00-17:00(冬令)/17:30(夏令),每月15號閉館
  • 地址:浙江省桐鄉市烏鎮東柵景區內
  • 參觀預約: 網站預約:www.wzmuxin.com(木心故居紀念館官網) 超過50人的團隊需要提前一天進行預約,「晚晴小築」可容納觀眾數量有限,現場同時參觀人數多於50人時將進行限流。

文 、編輯/ 昌圈圈

部分資料來自澎湃新聞、紀錄片《木心紀念:夢想抵抗現實》、 紀錄片《我的師尊木心先生》 紀錄片《木心物語》

外灘靠譜《用迷之自信過完一生,這就很木心》等

部分圖片由官方提供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會去晚晴小築看看嗎?

點擊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vzAjnkB-4LL0rMdP3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