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還是不願意相信《貓和老鼠》導演吉恩·戴奇去世的消息。
消息漂洋過海,登上熱搜,唏噓一片:
「它承包了我的童年。」
「這麼多年百看不厭的一部動畫片,一路走好。」
「滿滿的都是回憶啊。」
「《貓和老鼠》大結局了。」
生老病死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那天看到消息時,我還是忍不住哽噎。
我沒想到,80年後《貓和老鼠》竟是這麼一個結局。
更沒想到,曾讓我笑了一整個童年的動畫,竟有天也會讓我如此傷心。
好幾個星期前,我才剛重溫過幾集,一切都和以前一樣熟悉。
湯姆還是瘋狂追著傑瑞,傑瑞依舊戲耍著湯姆。
不同的是,自這天后,創造他倆的導演們全都離開了人世。
有人說,可能是上帝想看《貓和老鼠》,所以他們都去了天堂拍續集。
一個時代落下帷幕,連同我的童年,也一併被帶走了。
1
時間往回撥80年。
1940年,也就是《貓和老鼠》首播那年,貓其實叫賈斯帕,老鼠叫金克斯。
由於名字拗口,在觀眾投票下,才改名湯姆和傑瑞。
此後陸續加入了其他角色。
幾乎不露臉,只能看到下半身的兩隻鞋太太。
總是暴打湯姆的鬥牛犬斯派克和他的兒子。
傑瑞收養的小老鼠泰菲,穿著白色尿布,貪吃又貪玩。
連我自己都經常搞混的小鴨子和金絲雀。
還有流浪貓鐵三角。
以及傷透湯姆心的母貓們。
就靠著這麼幾個角色,一部毫無對白的貓鼠追逐啞劇竟會爆火幾十年。
有多火?
不說遠的,就拿我小時候來說,我家附近有個小賣部天天放《貓和老鼠》,經常被小孩們圍得水泄不通。
哪怕沒座位,他們也能站著看一個小時。
即便放到現在,動漫百花齊放的時代,它依舊一枝獨秀。
我那七歲大的表弟看到《貓和老鼠》,眼睛也會放光,整天纏著要看。
而且,傳至中國後,還衍生了很多方言版本。
在東北,他們叫二嘎子和小崽子;
在四川,他們叫風車車和假老練;
在雲南,他們叫大洋芋和小米渣;
在陝西,他們叫淘氣和二蛋;
在潮汕,他們叫滴禾貓和靈精鼠......
各地都有他們不同的傳說。
可以說,誕生80周年,湯姆和傑瑞已經陪伴了好幾代人的童年。
很少有動漫能做到這般,但《貓和老鼠》是個例外。
它告訴我們,貓是液體的。
可以是傘狀。
可以被踩扁。
可以是桌子。
可以是錘子。
可以是一捲紙。
可以隨周圍環境改變而改變形態。
所以《貓和老鼠》又稱湯姆變形計。
它還告訴我們,有些貓什麼都會,但就是抓不到老鼠。
不光抓不到,還要被各種戲弄。
每隔幾集就要死上一次。
以前我不相信貓有九命,但你要跟我說湯姆有一百條命我真敢信。
不僅如此,裡面各種背離科學的操作我也都信。
如:褲襠鋸樹。
螃蟹鉗剪香腸。
能被拍扁,也能瞬間恢復......
還有許許多多離奇的事情,在小時候看來全都毫無違和感。
時隔多年,再次看回,依舊和以前一樣熟悉。
不同的是,以前看只知道哈哈大笑,如今看卻能體會到:
它更像打著兒童動畫的名義,講述著成人世界的規則。
我記得有一次陪我表弟看,看到一些傑瑞整蠱湯姆的鏡頭,他笑得很開心。
小時候看到這些,我也會笑得很開心,可如今,很難再表現出來。
為什麼?
成年人不再苟言歡笑是一點。
更重要一點,我曾以為自己是傑瑞,卻在不知不覺中活成了湯姆。
2
越長大,越能發現:
那個處處受挫的湯姆,恰恰是成人生活的一筆隱喻。
湯姆不是什麼被捧在手心裡的寵物貓,他在兩隻鞋太太家裡打工,職責抓老鼠。
抓到有獎,牛奶、奶酪等等,雖然獎勵不多,但湯姆都在拼了老命抓。
像極我們。
吃著老闆畫的大餅,加班加點地忙碌。
結果無異。
湯姆遇上更加聰明的對手傑瑞,每一集都被虐得體無完膚。
兩隻鞋太太眼裡,湯姆不過是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笨貓。
於是,你也能看到,他經常遭到處罰。
直到有了更好的替代品機器貓,湯姆成功被掃地出門。
後來證明機器貓並不比湯姆強多少,還把房子弄得烏煙瘴氣。
彼時湯姆回歸,兩隻鞋太太高興不已。
沒曾想,湯姆不巧吞下了機器貓的大腦。
徹底變成了另一個只知道抓老鼠的機器,在工作中喪失自我。
不正是你我他。
職場失意,情場也未必能成功。
以湯姆這樣的條件,在婚戀市場可以說是無價無市。
我看過他追過不少母貓,全都無疾而終。
至今我還記得最慘那集,追的是一隻高貴白貓。
街角巷尾初相遇,一見白貓誤終生。
是真動心。
湯姆知道自己有個有錢的情敵。
這場追求從一開始便註定了結局,可湯姆不信邪,偏要用真心換真愛。
湯姆開始迎合各種需求,哪怕被其玩弄於股掌之間。
為了她,窮貓湯姆弄來一朵花。
剛要送出去,只見她身上已被鮮花簇擁,比湯姆的更大更好看,也更貴。
是情敵送的。
花錢買來一小瓶香水。
沒曾想情敵拉來一車香水。
他急了,掏出畢生積蓄買了一枚鑽戒。
鑽雖小,但已是他的全部。
可在他之前,情敵已送來了一枚足以閃瞎眼睛的大鑽戒。
再一次,湯姆敗下陣來。
他決定貸款買車求婚。
312億的貸款,112%的利息,包括一條手臂和一條腿,賣出為奴二十年。
代價很高,但湯姆為愛拼了。
可即便如此榨乾自己,他買回來的車也是破破爛爛。
那天,湯姆開著車去見白貓,本以為能博一笑。
誰知,情敵一輛超跑,湯姆再一次敗了
幾回合下來,窮貓湯姆輸得徹徹底底。
終日酗酒,生不如死。
現實就是這般殘忍,落葉有情,流水無意。
沒有物質,何談愛情?
在一窮二白的年紀,愛上驚艷的人,終究是一敗塗地。
職場失意,情場敗北,那剩下的友情呢?
也不見得有多如意。
有一集湯姆與傑瑞和斯派克日常互毆,隨後斯派克提議和平共處。
在簽署了和平協議後,他們相敬如賓。
早上,湯姆會幫傑瑞蓋好被子。
傑瑞會幫斯派克卷好舌頭。
斯派克則會幫著做早餐。
連身上的衣服都可以脫下來給墊腳。
傑瑞但凡遇到什麼危險,湯姆都會挺身而出。
同樣的,湯姆受到傷害,斯派克也會出來幫忙。
三人相互照顧,可謂相當和諧。
小時候我看著這幕,總會滿心欣慰,心想著能一直這樣該多好。
然而,事與願違。
因為一塊在路上撿到的肉,各自心懷鬼胎,都想占有最多那一份。
分配不均,再次搶奪起來,過程中肉飛了。
於是,大戰一觸即發,再度打了起來。
長大後才發現,成人世界裡有些友誼,因利益維繫,也因利益分崩。
絕大多數友誼都以散場結尾。
如此種種,是在講湯姆,更是在講我,講我們。
而生活沒有最糟,只有更糟。
哪怕你職場、情場、友誼都受挫,生活也不會放過你。
初看只笑劇中意,再看已成劇中人。
看看自己,更加明白這話的含義。
無論多意氣風發,終究會被生活錘成受氣包的湯姆。
3
如今重溫《貓和老鼠》,除了一番新的體會外,總會覺得慶幸。
慶幸自己的童年遇見了這麼好的動畫,帶給我數不清的歡笑。
戴奇導演去世後,我試著去了解它的幕後團隊。
查了很多資料後更覺幸運,遇見了這麼好的動畫幕後團隊。
原因無他,精誠所至,他們是真正在為我們做動畫。
很多細節,他們都力求極致。
光湯姆和傑瑞,就更新疊代了好幾個版本。
你很難想像,平均7分鐘一集的動畫要耗費他們多少心血。
首先,得構思一個故事,然後開始畫手稿,由導演和製作人員增減內容。
確定之後,由動畫助手們畫中間過渡部分的手稿。
一般來說,7分鐘動畫得畫15000張手稿,總共150多號人得製作上半年。
難度大點的,得18個月。
工作量之大可見一斑。
由於動畫本身沒有對白,他們必須把人物表情動作畫得誇張到位。
於是,他們每個人都對著鏡子,一邊擠表情一邊畫。
甚至還在辦公室模仿著人物的動作,各種肢體語言。
還有背景各種細節,大到高樓大廈。
小到垃圾桶。
斷掉的蠟燭......
所有東西都是細節拉滿。
不止追求畫面細緻,配音也是一絲不苟。
配音師每天就按著圖表來插入音樂,力求分毫不差。
那個時候現有的聲音還不像現在這麼豐富,很多聲音他們都得絞盡腦汁,動用能想到的一切東西去配。
還有最經典的背景音樂,每一首古典樂都是經過細緻琢磨才會插入。
而我也是後來才知道,原來我在小時候就聽過很多世界名曲。
《貓和老鼠》里隨手一截,就是一首名曲。
非但如此,畫面與音樂的結合也從不隨便敷衍。
最讓我佩服的是湯姆彈鋼琴那集。
那場演奏會湯姆彈的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
小時候我以為那純粹就是在瞎彈裝裝樣子。
因為哪怕是現在,不管是動畫還是電視劇,類似這種需要專業性的表演一般都只是演演戲。
更何況,那個年代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沒必要也很難做到讓動畫人物彈得專業。
事實證明,他們確實可以不這麼追求完美,可他們偏不。
耗費了很多心血,把湯姆每一個音符對應的動作都畫到位。
學過鋼琴的都可以看出,他的指法完全正確,每一個音都準確踩在琴鍵上。
匠人之心,溢於言表。
他們是真的在為小朋友們做動畫。
所以,他們獲得了13次奧斯卡提名,捧回了7座小金人。
至今無人超越。
所以,1995年另一個導演巴伯拉接受採訪時說:
「人們都跑來告訴我,我看著您的動畫片長大,現在又陪著我的孩子重看一遍。」
所以,聽聞導演悉數去世的消息時,很多人都潸然淚下,悼念紛紛。
哪怕時境過遷,《貓和老鼠》依舊不變心中地位。
4
寫下這篇文章時,很多童年回憶都在腦海里一遍遍地過。
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看《貓和老鼠》是在某次過年。
我爸從外地回家,給我帶了一個影碟機,外加幾張光碟。
一邊教著我操作一邊說:「外頭小朋友都喜歡看這個,只要你好好學習,下次回家就給你買新的。」
後來,那塞得滿滿一抽屜的光碟陪我度過了一整個童年。
我忘了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少再看《貓和老鼠》,但我知道,自己從沒遺忘過。
想來其實也挺有感觸的,湯姆和傑瑞已經追追打打了80年,湯姆還是沒能追上傑瑞。
小的時候我總覺得湯姆太蠢,總是被傑瑞戲耍。
可如今當我再次看回一些情節,卻覺得自己錯了。
我記得有一集是平安夜。
還是如往常一樣,湯姆追打著傑瑞。
而那次,傑瑞被追到跑出了家門。
時值大雪紛飛,寒風呼嘯,在暖爐旁的湯姆想到了還在外面的傑瑞,慌了。
急忙跑到外面找傑瑞,發現他已經凍成了冰棍,眼神中能明顯看出,他真的很擔心。
接下來的操作讓人心頭為之一暖。
跑到火炕上融掉冰雪。
暖和點後,把傑瑞放到自己枕頭上休息。
等他醒來,送上棒棒糖作為聖誕禮物。
以前儘管啥都不懂,但每看這集,總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後來也看了不少他們相互照顧的畫面。
總能感受到一股溫暖。
我在網上曾看過一個編寫的結局:
湯姆去世後,主人換了一隻新貓,一下子就抓住了傑瑞,傑瑞臨終前才明白,追打了一輩子,不是湯姆笨,是他一直在保護著。
彼時正值戴奇導演去世,一下子淚崩了。
這麼多年了,一隻貓還追不上老鼠,是真有情在。
雖然每天都打打鬧鬧,但也相互攙扶走過了這麼久。
或許,這也是我這麼喜歡《貓和老鼠》的原因。
如今,歲月呼嘯而過,導演們都走了,曾經圍在電視機前看《貓和老鼠》的少年們也全都長大。
每次想到這,我都會感慨上一番:
時間終於把一切都變得物是人非。
少年終識愁滋味,偏執驕傲的少年也變成了受錘的牛。
可仔細一想,還有沒變的。
儘管80年了,湯姆還是和傑瑞在打打鬧鬧,那場追逐尚未謝幕。
這也許才是最好的大結局。
童年是回不去了,可他們依舊不改初心,始終陪伴在我們左右。
這一次,我們就和他倆一起,好好告別導演們,好好告別逝去的童年。
凡是終章,皆為序曲。
希望我們也能如同湯姆和傑瑞一樣,無論經歷多少歲月,不忘初心。
走過半生,依舊是那個熱烈生猛的少年。
寫在最後:
我是喬克。
小時候看《貓和老鼠》的時候都是哈哈大笑,不會想到有天我會以這樣一種形式懷念它。
對我來說,它真的很特別,陪伴了我一整個童年,哪怕是現在,也會偶爾看看。
戴奇導演去世後,很多人在悼念,也有不少人說他拍的那幾集不是我們的童年,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
我們所悼念是他,還有其他去世的導演,懷念帶給我們歡樂的《貓和老鼠》,也在懷念逝去的童年,這才是最重要的。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