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承認「我們有一個孩子」之後,華晨宇「華語樂壇頂流」的稱號易主。
雖然還有相當數量的粉絲追隨,但是在大眾視野中,華晨宇的曝光度已大不如前。
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蟄伏兩年之後,他飛升成了歌迷口中「華語樂壇永遠的神」。
而且,華晨宇本人也「認領」了這一稱號。
驚天動地踏進大眾視野,又一番驚天動地後,轉為圈地自萌。
來去之間,「癲」與「怪」是始終環繞華晨宇四周的評價。
《快樂男聲》的海選現場,他頂著蘑菇頭,動作緩慢,目光呆滯。
一首「無字歌」,詭異又陰鬱,聽得台下的蔡國慶坐立難安。
陶晶瑩目光滿是擔憂,向他發出靈魂拷問:「你快樂嗎?」
只有尚雯婕,如覓知音,激動萬分,直呼:「他是天才,他是天才!」
出道後的他,立的是「火星少年」人設。
性情遲鈍孤僻,不懂人情往來,只會埋頭做音樂。
唱歌時是另一番畫風,颱風自信囂張,演唱迷離魔幻。
當然,相當大的一部分聽眾表示「理解不來」。
更難聽點的,直接把他與「神經病」、「羊癲瘋」划上等號。
一路走,一路唱,畫風另類如初,伴隨著無盡的質疑和冷嘲熱諷,他已然問鼎「華語樂壇之神」。
殊不知,這正是「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
外界評價走一道,華晨宇走另外一條道。
前者的情緒可能會被後者牽扯,但後者心中的小算盤還有條不紊地打著。
任他嘲,任他笑,他唱他的,他賺他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翻車之前,華晨宇的人設有「火星男孩」、「純情少男」、「單身貴族」、「先鋒音樂人」……
為了維持這些人設,華晨宇還煞費一番苦心。
《花兒與少年》里,說好奇沙子鹹淡,下一秒就把沾了沙的手指往嘴裡含。
旁邊見過世面的女藝人,也不由得滿臉震驚。
和另一位吃草藝人放在一起,堪稱內娛兩大奇觀。
楊冪撩,他滿臉呆,不為所動。
對待張碧晨,他以兄弟相稱。
聽到「為愛鼓掌」,他裝傻充愣,一副聞所未聞的模樣。
旅行時安排他和別人睡一塊兒,他滿臉抗拒,表示會神經衰弱。
問他以後娶媳婦該怎麼辦呀,他答曰:「我可以不娶。」
直到他與張碧晨無性生女被曝出,才徹底沒了裝下去的動力。
當初營營役役,費盡苦力造形象工程是為哪般?
因為,娛樂圈容不下「普人」。
演戲的,長得上鏡,演技不錯,都不能直接把一個演員帶向火熱。
有主角相、獨特氣質,才是被記住的關鍵。
唱歌的,唱功倒在次要,重要的是風格統一鮮明,讓人把人與歌聯繫起來,強化記憶。
說白了,就是人設的重要性。
人設立得好,省時省力,一步登天。
七分的實力可以藉由一篇篇通稿彩虹屁,美化成十分。
大家素麵朝天、埋頭苦幹的時候,你精心打扮,自然就達到了「鶴立雞群」的效果。
華晨宇和他團隊走的這一招,正是劍走偏鋒。
「怪異」是他的才華濾鏡。
憑心而論,華晨宇的唱功不差,但與他當初的頂流地位相比,還是德不配位。
「大白嗓」、「氣息不穩」是對他常有的評價。
爭議最大的莫過於演唱風格。
「誇張失真」、「扭扭捏捏」、「無厘頭嘶吼」……
諸如此類的評價,不絕於耳。
但就是這樣的他,在翻車之前,還是許多人眼中,年輕歌手裡唱功最頂級的一位。
當然,在他翻車之後,這樣的評價又被轉讓給了其他歌手。
風評前後有差,也正好說明了,大眾對他的認知,在一段時間裡是被蒙蔽、被刻意引導的。
眾所周知,天才里有怪咖,但不等於所有的怪咖都是天才。
華晨宇的營銷前提,偏生就是模糊了這一概念,人為消解了天才與怪咖之間的偏差。
正常的順序應該是,歌手唱好了一首歌,驚艷到了一小部分人,然後這一小部分人再安利給大部分人。
而人設的神奇魔法在於「先入為主」。
經紀團隊向營銷號下發統一口徑的說辭,粉絲充當免費勞力,四處控評,四處分散咯噔文學。
各部門就位,別管你聽過沒聽過,對華晨宇這人的印象就是「有些孤僻的音樂才子」。
人是會從眾的,哪怕心中有質疑,也容易被大多數人的說辭帶偏。
心想,那麼多人都覺得好,就我覺得不好,應該是我審美水平不達標吧,是自己該精進一下審美了。
就這樣,華晨宇以「怪」先聲奪人,通過反覆地強調,反覆地包裝,把自己的形象往「天才」上靠。
七分的唱功,也在神不知鬼不覺中,被罩上了人造濾鏡,變成了十分。
人設功效多多,除了無中生有,統一意見,還能籠絡人心。
許多時候,看似小眾的東西,反而更能夠吸引大眾。
很少人是真心希望自己流俗的,當心中有「鶴立雞群」的需求,自身的所擁有的東西又無法支撐時,品味就成了可攀比的。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錯覺:喜歡什麼,認同什麼,便與有榮焉。
藉由各自喜歡的事物,大家彰顯自己的品味、情懷,證明自己所見非俗。
一般看來,越主流的東西越「俗」,越小眾的東西越「雅」。
當別的歌手還在唱苦澀生活、平凡理想與迷茫愛情時。
華晨宇,把幻象、時空、宇宙引入自己的表演中,恢弘、離奇而龐大,與眾不同。
這一份「先鋒感」和「小眾感」,正是他向受眾販賣的。
沒有對俗世的共情,沒有對幽微人性的描摹,卻因其中展現的高姿態,成為一部分人的心頭好。
對於粉絲而言,華晨宇更為蠱惑。
相比於拉攏路人緣,迷惑粉絲就簡單得多了。
他們喜好分明,可以輕而易舉地投其所好。
就拿粉絲熱衷於造神、供神這一點來說,華晨宇「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就一擊即中。
在各種各樣的人設中,「美強慘」人設可以堪稱頂流。
一方面,「強」能讓粉絲的慕強心理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慘」又讓粉絲泛濫的愛心有了歸處。
華晨宇在粉絲心中的形象,怎麼不算是標準的美強慘呢?
他足夠美。
有沒有落在大眾的審美點上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在了粉絲的審美點上。
參加《快樂男聲》海選的時候,他其貌不揚,戴著黑框眼鏡,皮膚黝黑還長了痘。
卻勝在氣質獨特。
節目組發了瘋似地喊著他的參賽編號,鏡頭一轉,本尊正抱著鍵盤,緩慢踱步。
舞台上的他,唱著自己的「無字歌」。
神情專注,絲毫不在意台下評委給出的反應,好像天地之間就只有他自個兒。
出道了,紅了,改頭換面了。
劉海半遮眉眼,化上小煙燻眼妝,邪魅狂狷。
光是外表上就更符合粉絲心中關於「美」的定義。
外人看來,他怪異,他譁眾取寵,但在粉絲看來,他是不一樣的煙火。
他足夠慘。
走路都走不穩的年紀,就遭遇了父母離異,從小沒有母親的庇護,父親也吝嗇給予陪伴。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害怕鬼怪,卻無處宣洩恐懼。
只能把蝙蝠俠、蜘蛛俠的玩具擺在床上,期待它們能夠保護自己。
再長大一些,只能對著鋼琴和牆壁說話。
如願考上武漢音樂學院之後,他常常遭到老師的否定,說他的唱法不科學、不專業。
從小到大,隱在人群中,不善交際,性格木納少言。
第一次上節目的時候,與別的選手格格不入。
每當他路過,大家都覺得像是一陣陰風刮過。
節目正在進行中,他因受到尚雯婕的另眼垂青而備受爭議。
進入20強的時候,因為外界看法,他一度萌生退意。
導演出馬強力挽留,他才沒走成。
殊不知,「虐粉」正是選秀的慣用手法。
虐得越狠,粉絲越心疼,越覺得自己對偶像的支持還不夠。
陰差陽錯間,華晨宇在比賽期間就招募了一大批死忠粉。
出道之後,各路資源從天而降,爭議、質疑也加倍襲來,劈頭蓋臉落到他身上。
粉絲一看,更揪心了,覺得自家偶像更加需要自己的守護了。
他們護主,他們控評,不知不覺也成為營銷的天然驅動力,幫忙強化人設,且樂在其中。
你越是覺得華晨宇的風格「瘋癲」,他的粉絲黏性就越高。
他也足夠強。
不是說唱功、創作能力真的已經修煉到了極致,而是指成績單足夠好看。
粉絲看了,倍兒有面子。
節目總冠軍身份,好似一個吸鐵石,四面八方的資源被他吸引而來。
出道第二年便登上了春晚,音樂榜榜首是他,開四面台,被萬眾擁躉的也是他。
社交平台上的他,一呼百應,一條動態動輒收穫上百萬的轉評贊。
一本雜誌,可以瘋賣50萬本。
90後歌手裡在鳥巢開個人演唱會的,他是頭一個。
在不少粉絲看來,如此讓大家面上有光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實績。
「美強慘」人設的好處顯而易見了,即便他路人緣崩盤,還是有千千萬死忠粉。
一覺醒來,大勢已去,仍然可以與粉絲們相擁狂歡。
以舞台上的「瘋癲」姿態謀出位,或許算不上是一種智慧,卻是操作性極強、收效極佳的策略。
用辨識度,彌補實力的不足。
用一張畫皮,魅惑人心。
看似天衣無縫,卻也會在不經意間流露貪心。
台前扮作遺世獨立的音樂才子還不夠,台下還要演可愛的鄰家少年。
扭捏,做作。
一面對「怪才」身份戀戀不捨,一面還要天真無邪惹人愛。
綜合起來,不倫不類,像是一個愛裝傻扮萌的功利主義者。
魚和熊掌以及烏江榨菜都想要。
然而,靠人設匯聚而來的口碑、路人緣,終歸像空中樓閣,虛無縹緲。
像修煉不到位的小仙,偷了王母的金簪,自恃法力高強。
可以得意一時,但還是要還回去,面臨懲戒。
頂流人生忽地遇到拐點,急轉直下,想摟也摟不住。
其實一切早有預警。
2020年,他在《歌手》上接連拿了好幾個冠軍,「碾壓」節目中其他的實力唱將。
從此時起,用營銷裝點的「實力」已經逐漸失效。
許多人,嫌他的舞台設計浮誇,嫌他手上頻繁的小動作浮誇,嫌他上躥下跳浮誇,嫌他的聲嘶力竭浮誇。
在一部分人的眼中,他已經被扒下了「大魔王」外衣,被開除歌手籍,丟回到偶像群體里。
可惜了,成不了仙,也落不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