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孩童、冰冷的刀具、鮮血淋漓的傷口、撕心裂肺的哭喊……看著這幾個詞,是不是一樁慘案已經浮現在腦海中?
先別擔心,鋪子今天講的話題確實觸及生命,但並非害人,而是救命,「事發現場」是那個讓小朋友們都聞風喪膽的地方——兒童醫院。
製作過人氣紀錄片《守護解放西》的原班人馬再次出動,這一次他們把鏡頭對準了深圳市兒童醫院的醫生們。
《閃閃的兒科醫生》
兒科經常被叫做啞科,因為小朋友們還不會清楚表達自己的症狀和疼痛,這無疑給醫生問診增加了難度。
而對兒科醫生來說更難的是,他們不僅要努力救治孩子,還得敲打父母。
和家長溝通是兒科醫生們的必修課。
片中第一位出場的醫生是胸心外科主任陳欣欣,這位「大佬」眼神凌厲,雙手插兜,腳踩拖鞋,走路自帶氣場。
強大的氣場來源於過硬的實力。
陳醫生從事心臟外科工作37年,接手過幾萬個病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手術成功率大概99.5%。」言談舉止間充滿自信。
但是即便陳醫生這樣的專家也有勸不了的病人。
這天,陳醫生接診了一對30多歲的夫妻。
妻子懷孕23周,胎兒檢查出患有「部分型心臟房室間隔缺損」。(正常的心臟房室間有著像牆一樣的間隔,而間隔缺損的心臟就好比牆上鑿了個洞。)
好在問題不大,屬於輕型,陳醫生看過報告後對他們說,孩子出生後6個月—1歲間就可以做手術,成功率99.5%,而且術後效果很好。
聽完醫生的分析,夫妻倆並沒有顯露出輕鬆的神態,還是有很多顧慮:
「手術會不會有後遺症?」「沒什麼問題,就和正常人一樣。」
繼續糾結:
「我們擔心孩子以後上學跟學校報備,會不會因為心臟病原因被拒絕。」「都治好了,還報備啥?」
……
問到後面,陳醫生給出了簡單直白的終極回答:「和正常人一樣,聽懂了沒有?」
話已經說成這樣,妻子依然猶豫不決,又開始重複詢問。
脾氣比較直的陳醫生看出了問題所在,出口打斷她講話:「你們是不是還沒決定要這個孩子?」
夫妻倆沉默了。
「我拚命跟你講術後和正常人一樣,你始終覺得不是,其實你們內心是拒絕這個孩子的。」
陳醫生讓兩人不要再糾結手術這些細節的事,先想清楚大前提,否則複查再多,講再多都沒有意義。
聽起來有些直接粗暴,但確實是一種溝通的策略。
很多時候患者出於某種原因,不願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那麼就需要醫生去點破這層紙,道出「癥結」所在,溝通才能順利進展。
我們常常說小孩子不聽話,而兒科醫生會遇到很多「不聽話」的家長。
比如這家人,娃從床上摔了下來,到診室醫生一摸:「腦出血了,要拍片。」
下一秒孩子奶奶就提出質疑:「為什麼要拍片?這玩意有輻射。」
「輻射嚴重還是腦出血嚴重?」
醫生解釋了病情後奶奶還是不死心,出門前又問了句:「能不能不拍?」
拍完片一看,確實腦出血骨頭有裂縫,醫生讓一周後再來做一下核磁共振,觀察下有沒有加重。
孩子奶奶的「輻射論」再次登場,醫生只好一再強調沒有輻射。
「輻射論奶奶」剛走,神經外科又來一位試圖說服醫生的家長。
這位媽媽的孩子10歲了還是經常尿床,有時候會漏尿,神經外科的王醫生分析後指出,症狀很典型,問題出在脊髓末端神經牽拉,需要做個小手術。
一聽手術,媽媽不樂意了,覺得孩子的症狀沒嚴重這種程度。
為此還跑去北京拍了片子,和王醫生強調北京的醫生說先觀察不用手術。
下周來複查,醫生還是給出手術的建議,媽媽又用「我們小時候尿床,長大就好了。」來反駁。
為了不再耽誤孩子治療,醫生又開出兩項更細的檢查,強調這兩項檢查不過關,那就只能是終絲的原因導致的。
一周後,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現,這次她終於同意手術了,孩子現在天天尿床,不能再等了。
這次,這位母親也道出她為何糾結手術的原因:家裡還有個大女兒是特殊兒童,大小便不能自理,作為母親,她只是害怕,想尋求更保險的辦法。
面對孩子的疾病,有些家長沒辦法馬上做出決定,確實是有自己的苦衷,需要雙方坦誠溝通。
醫生耐心解答,家長也應該充分信任,這樣才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結果。
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表達出的難受不要疏忽大意,耽誤治療。
11歲的女孩洋洋排尿困難,下體腫了一個青紫色的包塊。
李醫生在詢問後得知,女孩過年的時候肚子和下面就難受過,媽媽以為是吃壞東西沒太在意。
母親粗心,小女孩又羞澀,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考慮到女孩是青春期,李醫生找來了青春期婦科的彭剛主任參與問診。
彭主任在觀察了女孩的症狀後,詢問家長女孩發育和月經的問題,媽媽一頭霧水。
媽媽覺得孩子才11歲,根本沒有想過月經的問題,這也是很多家長忽略,以及我們的社會性教育不足的地方。
事實上,女孩7、8歲乳房發育,兩三年後來月經初潮都是正常的現象,這段年齡需要家長多留心才能及時發現問題。
洋洋其實半年前就已經有月經初潮,因為陰道處女膜閉鎖,經血無法排出,積存在下體形成膨出。
家長沒在意,孩子就這樣硬生生挺了半年多。
李主任一句「你這段時間肯定受了很多苦」,讓懂事的洋洋委屈地大哭起來。
醫生很快為洋洋安排了手術。
閉鎖的處女膜切開後,大量陳舊性積血噴涌而出,經驗豐富的彭主任也嚇了一跳。
難以想像這個小女孩忍受了多大的痛苦,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當然,紀錄片最打動人心的地方,還是那些生死抉擇的時刻,所迸發出的人性光芒。
剛1歲3個月的小寶寶恩希,從出生開始幾乎就沒離過醫院。
28周早產,心臟房室完全型間隔缺損,出生後9天肺部嚴重感染,一直住在NICU里。
期間父母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幾乎跑遍全國,家財散盡,依然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今年2月,恩希的症狀加重,情況非常不好,很多醫院拒絕手術,徐州的醫生輾轉聯繫到了深圳市兒童醫院新生兒科的慢肺專家梁穗欣。
得知情況的梁穗新立刻趕往徐州,查看恩希的情況。
重症監護室的恩希比他預想的還要糟糕,除了心臟的問題外,肺部感染讓她的肺就像吸滿了水的海綿,嚴重缺氧。
恩希目前的身體狀況,即便轉運這段路程,都有風險。
但不轉,就意味著沒有任何機會了,只能放手一搏。
穩定好基礎情況後,恩希被送上了高鐵, 在梁醫生的一路監護下順利到達深圳。
有希望,更多的是忐忑與不安。
術前談話,陳欣欣醫生問了兩位家長一個殘酷的問題:
「如果我們經過這麼多努力,孩子還是沒保住,你們能接受嗎?」
對恩希的父母來說,這裡就是終點站,是最後一次機會,什麼結果他們都接受。
得到肯定回答後,陳醫生知道,該是他們竭盡全力的時候了。
恩希再次被推進手術室,4個小時後,關鍵步驟完成,儀器顯示寶寶的心臟功能明顯好轉,恩希收穫了第二次新生。
片中有一幕,特別讓人動容。
媽媽抱著好轉的恩希問:「寶寶擊掌,還會不會了?」小恩希努力地抬起了小手。
那一刻,就像恩希的名字一樣,我們看到的是感恩和希望。
有人說,醫院是最脆弱的地方。
這裡到處都是人間疾苦,卻也滿載愛與新生。
在兒童醫院這個方寸之地,兒科醫生們見證著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也在用他們的凡人之軀,努力成為患者生命中的「超級英雄」。
這裡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