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菊:守住一間小小的鄉村教室

2023-09-27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宋新菊:守住一間小小的鄉村教室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宋新菊:守住一間小小的鄉村教室

原創|21世紀教育研究院

來源|21世紀教育研究院

黃河之濱,太行腳下,小小的懷川之地,有一間普普通通的教室。這間教室承載著一位普通教師對於「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追求。3年師範磨礪、12年鄉間耕耘、14年新教育塑造,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育才學校語文教師宋新菊依舊守著她小小的鄉村教室,捏塑著每一個日子。她說,我的天命便是守在這裡,守護著一個個生命的蛻變。

她榮獲全人教育年度大獎——我的天命,守住一間小小的鄉村教室

「我像醜小鴨一樣,在冬天的池塘里徘徊尋找」

宋新菊出生在太行腳下、黃河之濱,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上學時,一個碎布頭拼成的爛書包,裝哥哥的課本、姐姐的課本,然後才是她的語文書和數學書。但宋新菊從小愛讀書。小人書和粘在風門上的黃舊報紙是年幼的她接近文字的唯一方式;稀少的金庸、瓊瑤,珍貴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成了她中學記憶里的文學烙印。純真歲月里仰望文字之後的藍天白雲,是她最為快樂的時光。

1994年,宋新菊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沁陽師範。在那裡她體會到了因認知貧瘠帶來的深深自卑。同學們交流喜歡的體育項目,她只知道考試要考的那幾種;做課間操時,她一個動作也不會,被同學們嘲笑是「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醜小鴨,變不成白天鵝的那種。」但這段經歷也在她成為老師之後,更加堅定了做一個好老師的決心。「我想把我見過的『世面』傳遞給村裡的孩子們,我不想他們走出去時也被稱為『鄉巴佬』。」

1997年,宋新菊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畢業,被分配到出生的地方,一個只有兩條街道的小村子,學校加上校長只有72人。看著和她一樣土生土長的村娃,宋新菊常常在夜深人靜時叩問自己:「貧困農村的兒童應該擁有什麼樣的童年?幾年後他們走出校門,結婚生子、集市賣菜的命運能否改變?」

宋新菊的心裡憋著一股勁,她迫切渴望強大起來,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教育。她用自己的方式講課,堅持帶孩子們讀書,帶他們學跳舞;她講優質課,從鄉鎮的東部講到西部;她的學生考全鄉第一的成績,從一年級持續到五年級(那時候還沒有六年級)。她被發現、被肯定,被調到了初中。在初中,她嘗試了所有的學科教學,進行多種教學法嘗試,但她仍然覺得沒有遇見好的教育……「就像雞說會下蛋就可以了,那不就是會上課就可以了嗎?可是我不滿足於這些,這不是我本命里應該有的,我還需要一些東西,那些東西是需要我自己去尋找的。所以我像醜小鴨一樣,這種溫室里的生活我不要,我還要再走出來,哪怕我在冬天的池塘里一圈一圈地游。」

從「締造可以成長的教室」啟程

於宋新菊而言,2009年是生命的轉折點,這一年她遇見了新教育實驗。當「兒童就是可能性」「無限相信兒童的潛能」「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童年的秘密遠沒有被發現」這些理念衝擊宋新菊的認知時,她決定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新教育對我的影響和改變是終生的。我仿佛看到了教育的曙光,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守護一間小小的教室。」

一方面,宋新菊不斷汲取專業成長的力量,她加入種子計劃團隊,在共同體的沃土裡蟄伏發芽、拔節成長;加入新教育網絡師範學院,啃讀專業書籍,堅持日不停筆地書寫教育敘事。另一方面,宋新菊在自己的教室里,不斷探索實現兒童的種種美好可能的方式。從2009年至今,她一直堅持踐行新教育兒童課程,晨誦、午讀、暮省成為班裡學生的生活方式。

2013年9月,宋新菊接手新一年級,她和孩子們一起給班級命名為「小梅花班」。起名「小梅花」,蘊含著一株植物「生命穿越」的內在邏輯,意味著生命不斷突破自我的拔節成長,直至成長為天地間大寫的人。從此,這個名字的意蘊不斷被發掘,被賦予新的生命意義,成為教室里共同的生命密碼,促進「小梅花」們的成長蛻變。語文課上的晨誦共讀、美術課上的繪畫欣賞、社團課上的手工製作、道法課上的案例分析、家長課堂時講述梅花、勞動實踐時種植梅樹……全學科教師共同參與,努力把做一株梅的美好、深刻、韻味用生活體驗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們。

梅文化啟動儀式上,宋新菊帶著孩子們用手指畫梅花,在心中種植梅花;美術課上,他們用墨水吹梅花,成就梅藝術的美;道法課上,結合生活事件,叩問做法,學習梅的精神品質;課餘時間,繪製梅花文化衫。「梅花相框」「紙盤梅花」「干枝梅花」……豐富的內容,立體的生活,真正做到了「藝術之美,成人之美」。師生還共同創作了名為「小梅花」的班詩:「小小梅花,朵朵開,有白梅,有紅梅,還有黃黃的小臘梅,你是一朵小梅花,我是一朵小梅花,我們都是小梅花,傲雪綻放是一家!」

主題文化之「梅文化」

在這間教室里,宋新菊不僅創造了獨屬於「小梅花」們的班級文化,更在這種全息式跨學科的課程中踐行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與孩子們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用生命的敘事使「梅」的意義更為豐滿且深遠。

我們是從土地上長出來的,我們的教育亦是如此

宋新菊出生的村莊以種菜為生,綿延成片的青蔥菜地,葳蕤生香。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挖野菜、捉蟋蟀的自在日子,給她的童年乃至生命繪就了溫暖的底色。童年時從大自然中獲得的諸多樂趣,讓宋新菊懂得——鄉村的自然教學資源非常豐富,鄉村教育應充分挖掘本土資源,根據自身優勢,以新的教育形態和教育方式,為鄉村孩子創造更具有價值和意義的教育環境。

「我們是從土地上長出來的,我們的教育、課程也是如此。」作為紮根在黃河之濱的鄉土人,宋新菊一直希望以黃河文化為背景開發一個綜合性學習課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之中,在更久遠的歲月以前,我們的先人是怎樣從母親河畔誕生,並以此為源頭髮展起來的?他們怎樣棲息勞作,怎樣與世界聯繫在一起?這一個個偉大的靈魂怎樣發出自己的聲音?這聲音為什麼直到今天,還響徹我們的頭頂,敲擊我們的心靈?這是一場漫長的穿越,從源頭文化到書法詩詞,從歌舞戲劇到黃河建築,內容龐雜,跨度巨大。宋新菊需要一個巧妙的課程切入點,泥塤課程便是在她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積極嘗試。

他們到黃河岸邊採集黃河泥,跟著文化局的王建老師親手製作泥塤。為了讓這種樂器能在孩子們的手裡實現演奏,他們用石膏製作泥塤的模子,做出同一個調子的泥塤。全部的泥塤製作好後,他們再一起鑽孔、正音、晾乾、燒烤、繪製梅花標誌。音樂老師為他們譜寫班歌《小梅花》,孩子們日日不間斷地練習吹奏。一個個古老的樂器誕生於一個個7歲孩子之手,當泥塤發出渾厚的旋律時,他們不斷遙想未來的日子裡,一起吹奏《梅花三弄》《黃河頌》,那該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在黃河泥塤課程「玩泥」

孩子們吹奏自己製作的「泥塤」

他們還去實地體驗黃河文化:在黃河灘邊漫步,觀察黃河水的渾濁,了解水位的升漲對河堤的要求;品嘗黃河灘西瓜,玩玩沙灘燒烤;五十多個家庭的大團隊前往嘉應觀,研學「黃河故宮」,了解古代皇帝視察黃河時居住的寢宮。

宋新菊還帶著孩子們穿行在祖先研製的農曆中,用豐盈潤澤的儀式走過一年年的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春天,他們一起吟誦《多彩的春天》,做「春之歌」撕紙畫和布貼畫,唱著歌來到沁河大堤上植樹;桃花盛開的季節,師生站在桃園盛開的桃花下齊誦《大林寺桃花》《題都城南莊》;當讀到《秋風吹》時,她帶領孩子們撿拾落葉,做樹葉貼畫;中秋節,他們講著嫦娥奔月的傳說,吟誦著李白的《靜夜思》,一起分享從家裡帶來的月餅……

春天,唱著歌來到沁河大堤上植樹

秋天,撿拾落葉貼畫

鄉土教學資源打破了學科與學科間的壁壘,將語文、音樂、美術、歷史等學科里一切合適的內容都融合在一堂課里。不過,宋新菊強調,在構建課程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有課程意識,必須把語文教材精確化,把課程浪漫化。「不是把詩詞、繪畫堆積在一起,它就是一個課程。我們需要結合兒童的心理特徵、年段特點,需要結合語文教材的編排,需要結合當時教室發生的具體事例,把所有這些資料整合梳理架構,最終才能形成一個初步的課程模型。」

捏塑每個日子,只為守候你們的蛻變

宋新菊在沁陽師範讀書時,有位趙老師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我忘不了他在課堂上的風采。他尤愛古詩詞,上課興致一起來,一句句詩詞出口成章。我長這麼大第一次見到這種狀態,他讓我見到了語文課堂的美妙之處,那時候我就想以後我也要成為這樣的老師。」就這樣,宋新菊將自己泡在文字中,與書為伍是她求學生活的常態;而走上講台後的她,也始終堅持帶領學生閱讀,希望以閱讀滋養兒童心靈,為他們打開一扇看向世界的窗。

有一年,宋新菊帶領孩子們假期共讀《醜小鴨》。共讀中,梅梅的成長有目共睹。梅梅是婚前子,爸爸被迫選擇了媽媽,全家人都不喜歡她。在缺愛的童年中,她不願意學習,也寫不好生字。她是哭著讀醜小鴨的。當看到醜小鴨被兄弟姐妹欺負,被迫離開家時,她趴在桌子上放聲痛哭。共讀中,宋新菊一次次問孩子:「醜小鴨丑嗎?醜小鴨知道自己會成為白天鵝嗎?你需要怎樣努力,才能突破自我變成白天鵝呢?」在老師和同學關愛的目光中,梅梅努力修復傷痛,勇敢走出自我,她大聲朗讀故事,積極參與討論,表演舞台劇時還成功扮演了醜小鴨。舞台上的梅梅眼中有光,綻放出了生命應有的燦爛。共讀結束時,梅梅讀起了富蘭克林的小詩《我的自畫像》——「在我的努力堅持下,我終將會成了所有美好的中心。寫著美麗的詩篇,傾訴著美麗的夢想。」「這個過程不正是醜小鴨成長的過程嗎?『吻醒故事,自居角色,體悟生命,自我覺醒,向上生長』,我們的共讀真正地把這些詞語活了出來。」宋新菊哽咽道。

去年金秋的一個午後,宋新菊的一個學生、當時在中國社科院讀書的天月在微信上給她留言:「老師,今天我去了中國童書博覽會做志願者。看到《犟龜》,看到《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看到許多許多童書,一陣陣感動湧上心頭。當年,是您帶著我們在童書的海洋中遨遊,讓我得以在經典的滋養中成長,領略僅憑自己看不到的風光。在攤位買繪本時,賣家驚訝於我是買來自己讀,我只是慶幸,慶幸自己仍可以領會這種美好,慶幸自己多了一種方式來理解生命、理解生活,多了一扇窗戶來欣賞真善美,慶幸自己在逐漸忙碌的成人生活中,可以在一方書頁中感受童真、感受純然的輕鬆、感受時光流逝中的永恆。」讀到這條留言,宋新菊又一次流淚了。

自2009年帶著「小梅花」們上路,一路上所有的委屈不解、疲憊傷感都在此刻化為了欣喜與慰藉。學生如白天鵝般的蛻變,綻放了小小鄉村教室里的大大夢想,也是宋新菊守候在這間教室的意義。「我堅信,站在一個農村的講台上,也能夠讓孩子們聽說讀寫,也能夠讓孩子們一天天增長學識,提高素養。我們的土壤不一樣,種子不一樣,但是你不能阻止他成長呀。在這個環境里,只要我還在繼續努力成長,農村的教室里也會成就一些孩子的。」

匯聚尺碼相同的「我們」

在通往幸福完整教育的路上,宋新菊匯聚了一群「尺碼相同」的人。一方面,她以推動親子共讀為使命,組建了武陟螢火蟲分站,激活了一個縣城的閱讀氛圍;另一方面,她以共同成長的擔當,帶領種子教師研發課程,深度研討。

2014年7月,新教育螢火蟲武陟分站成立。宋新菊與其他幾位老師及招募來的13名義工,共同為武陟縣的父母們搭建了學習、溝通、成長、交流的平台。每天早晚都有教育專家朱永新發布的晨誦和晚誦,還有蘇霍姆林斯基專題、陶行知專題、蒙台梭利專題;每周三是專家講座,講座主題直指親子教育中的誤區;每周五進行武陟分站的講座……在教育大家的理念指引下,聆聽的父母們對照自己的家庭教育,學習如何教育孩子。

宋新菊帶著工作站的老師們進行線上分享,內容包括繪本分享、家庭教育漫談、小學生習慣培養、閱讀的方法指導、前沿書籍分享、智慧早餐。他們不僅給家長們提供了網絡學習的機會,還組織家長和孩子們開展各種各樣的線下活動。黃河故宮嘉應觀里領略黃河文化深邃、滎陽石榴節震撼於水果的甘甜、焦作科技館裡輕叩科技的大門……宋新菊和「梅爸梅媽」們結成了最佳的教育共同體。

從2012年起,宋新菊成為新教育種子教師,加入種子計劃項目,她在這裡看到了一群在教育第一線頑強成長的同路人,他們的匯聚讓宋新菊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從而更為堅定地行走於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從負責焦作團隊的42位種子教師到服務於全國種子教師團隊,宋新菊不斷改進管理方式,按照地區、學科、年級進行分組,定期交流。宋新菊還曾組織種子教師組長們承擔了全國新教育項目培訓群一個學期的所有培訓工作。44次專題講座,讓很多一線教師在這個平台中領略了新教育兒童課程的魅力,一同走上了追尋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道路。

「我希望我每天帶給孩子們的這種教育的方式,是平和的、愉悅的、他門能接受的。我希望我和他組成的這個共同體,是能夠呈現目前兒童生命中幸福完整生活的一種模式。我在努力呈現這種樣子。」在這樣的過程中,宋新菊和她的鄉村孩子們一天天褪去醜小鴨的稚嫩,走向生命的完整幸福。

閃亮的名字——新教育榜樣教師:董艷 榮獲2023全國「最美教師」

特稿|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向上成長,向新而行,向世界開一朵屬於自己的花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