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男神再獲世界大獎,從放牛娃到清華校長,他考研3次,讀博7年

2020-02-24     超級數學建模

我願意期待將來某一天

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


日前,菲列茲·倫敦獎評獎委員會宣布,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將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


帥氣的老薛


按照評獎委員會的通知,薛其坤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而斬獲這一崇高榮譽的。而薛其坤是自1957年該獎設立以來,首個獲得這一榮譽的中國科學家。

列茲·倫敦獎是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即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為紀念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茲·倫敦而設立的,旨在獎勵在低溫物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菲列茲·倫敦是20世紀理論物理和化學發展的關鍵人物和量子化學的創立者之一,菲列茲·倫敦獎設立於他去世三年後的1957年,每三年評審一次,是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


在凝聚態物理的研究中,量子霍爾效應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此前的一些研究中,已經三度獲諾獎:

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0年發現,1985年諾貝爾物理獎);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發現,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石墨烯中的半整數量子霍爾效應(2005年發現,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


關於薛其坤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表示:「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諾獎級的科研成果。然而,卻很少人知道,為了取得這項成果,薛其坤是如何帶領團隊,耗時4年,測試了1000多個樣品,才有了最終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項研究不僅僅是代表著薛其坤的學術巔峰,更是他人生的縮影,奮鬥的縮影!



兩年考研終考上中科院


1963年12月,薛其坤出生於山東臨沂市蒙陰農村,家境貧困,家裡孩子比較多,父母都忙著干農活了,根本沒時間管孩子認不認真讀書。


薛其坤從小就不是十分刻苦的學生,只是按照學校的安排上課、學習,順利從蒙陰一中畢業,考上了山東大學。


在選擇專業的時候,薛其坤也是比較「隨意」,當時只想著能走出大山就行。

由於物理考得比較好,老師就推薦了幾個物理類的專業,然後薛其坤就照著填。當時他對各種專業一無所知,覺得被錄取到什麼專業都無所謂,就這樣,進了光學系。


在山東大學的時候,薛其坤保持一貫作風,上課就上課,下課就去玩。後來偶然間看到研究生的招生公告,覺得「研究生」這個詞很神聖,便下定決心考研。


然而,一心想要報考哈工大研究生的薛其坤,高等數學卻只考了39分。。。


為了爭一口氣,薛其坤繼續苦讀2年之後,報考了中科院物理所,而作為物理專業的學生,他物理只考了39分。。。



顯然,他又再次落榜了。這次,周圍人都勸他別固執了,然而,薛其坤還是鼓起勇氣,第三次考研,終於考上了中科院物理所。



7年讀博終遇伯樂


考上研究生之後,薛其坤的科研道路也並不順暢,平常人讀博都是5年,而他卻花了整整7年。(所以,他不是平常人啊)


甚至在碩士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一度想要放棄自己的科研生涯。

他看到很多朋友都過上了幸福穩定的日子,看著跟著自己挨苦的妻子和孩子,他很迷茫,自己執著於科研是對還是錯。


直到1992年的某一天,日本東北大學教授櫻井利夫訪華,薛其坤被其一眼相中,獲得了赴日留學的機會。


從此,薛其坤的人生迎來了重大轉折!



到了日本東北大學之後,薛其坤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他才真正體驗到搞科研的艱辛。


導師櫻井利夫是出了名的嚴格,他的實驗室被稱為「7-11實驗室」:每個星期要工作6天,學生每天早上7點前必須簽到,晚上11點之後才可以離開,中途無休息,僅有吃飯時間。。。



那個時候,薛其坤每天就是做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有時困得坐在馬桶上都能睡著。



不過,薛其坤還是堅持下來了,從剛開始連老師的指令都聽不懂,不敢碰儀器,到最後的完全掌握實驗室里的儀器,取得了科研上的重大突破。


這時,導師櫻井利夫說:嗯,給你個機會,到美國做個20分鐘的學術報告吧!


能夠在物理學規模最大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做報告,薛其坤內心當然是欣喜的,但是,想到自己那慘不忍聽的英語,瞬間壓力倍增。



薛其坤的英語口語差到連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出,於是,他就把自己要講的每一個單詞,每一句話,全部一字不漏地把它寫下來,專門找了一個房間,進行模擬練習。


到他正式報告的時候,他已經完整練習了80多遍,不但糾正了發音,還把演講進度控制在秒上,連每一個單詞做什麼手勢,都練習到位。


最後完成報告時,聽著現場熱烈的掌聲,以及學者們的祝賀,薛其坤說這就「像夏天很渴時喝了冰水一樣,很舒服」。



回國任教,教書育人


199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的薛其坤,選擇回國任教。


在日本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改變,薛其坤回國之後,無論是在中科院還是在清華,都依舊保持「7-11」的作息習慣,人稱「7-11教授」。


十幾年間,他從來沒真正地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年平均工作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15個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同樣,作為他的學生,肯定也「不好過」


平常大部分時間,薛其坤都是非常風趣幽默的,但是面對實驗技術與科研訓練時,薛其坤對學生的要求就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他要求學生寫報告時,不要有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操作儀器,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都要養成習慣,要做到閉著眼睛都能操作無誤。

有一次,薛其坤發現有個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竟然跟自己的口語一樣差,立馬把他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句間邏輯,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


「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繫,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



如今,他的很多學生也取得了研究成果,有些已經成為了國內一流高校的教師,這讓薛其坤感到很驕傲和幸福。

「我知道,我對生活感到幸福的地方,是我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培養了十七位博士後,七十二位博士和三位碩士。」


從2008年開始,薛其坤帶領這他的團隊著手研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個團隊包括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4個研究組,另外還有20多位研究生,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團隊成員,每天都通過電話和郵件交流實驗結果,隔兩三周就會充分討論實驗的所有細節。



1500多個日夜,他們進行了一千多次的材料生成與測量對比實驗,爭取每一步都做到極致,最終才取得了成功,並於2013年在美國《科學》雜誌上連續發表了兩篇獲得同行高度認可的文章。


這段時間,薛其坤經常工作到深夜才離開實驗室,他一直在爭分奪秒,他覺得自己必須為民族做出成績。

「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沖,沒有退路!」


甚至在頭兩年時間裡,反常霍爾效應的數值都是在極低值徘徊,對實驗成果的渺茫,很多博士生都想要放棄了,但是,薛其坤還是堅持不放棄。

「我們現在從事的實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你們很可能發現到目前為止還從沒有人看到過的東西。要是看到了,這一輩子都值了;要是看不到,你們也能從中歷練、成長很多。」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一旦應用,很可能會引發一次信息技術的革命,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超級計算機,將可能只有iPad大小,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的待機時間,還擁有無法想像的快速。



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之後,當被問及將如何使用這100萬美元的獎金的時候,薛其坤曾幽默地表示:「改善生活。」



事實上,薛其坤打算把這筆獎勵金的一部分用在學生、合作夥伴身上,給他們「改善生活」。


薛其坤還是希望科學家的處境會變得更好。他說:「我願意期待將來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為年輕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貧困、枯燥掛鉤。你不能讓一個人飯都吃不飽,而去奮不顧身地參與科研。


這個世界上的偶像有很多種,不一定非要是唱歌、演戲,每個職業都能成為偶像,年輕人對偶像的崇拜,也可以變得多元化,科學家,也能有光彩。」


文章的最後,超模君就放一張圖片,請品,請細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ay4eXABjYh_GJGVKk_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