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後
不知為何
他從微信中消失了
——※※※※※※——
前篇回顧
兩位維吾爾族師傅將我的車拖離死人溝,因無力前行,夜宿新疆、西藏省界處。
01 離藏入疆
早上五點後,天漸漸亮了。兩位維吾爾族兄弟還在駕駛室後部的雙層鋪位上打鼾,迷迷糊糊的我看清了車外的景象。依然是茫茫的黃色一片,貼著地面有些植物模樣的東西,綠色,聊勝於無的綠色。
晚一會兒,阿卜杜和買買提都醒了,他們跳出駕駛室開始幹活。我下了車後才看清昨晚那個牌樓上寫的字,果然是省界。我們昨晚停在省界牌樓的南側,西藏的領地,過了牌樓就是新疆。
司機阿卜杜將卡車開到路基下面,我才搞明白他們要怎麼做。沒有斜梯,卡車只能到路基下,用車尾頂住砂石路基的邊緣,再將我的轎車放上去。做這事兒不容易,我的車沒動力,要靠人力推,卡車與路基很難對齊,稍高點就不行,縫隙處還要填上砂石。折騰了好幾趟,總算是把這輛老爺車弄上平板卡車,用繩子綁住四個輪子,可以上路了。
我就這樣開始了新疆的旅行。三年前曾經用一周多的時間包車走過北疆,這回是南疆之旅,從最南端的省界開始,從尷尬窘迫的境地開始。
整整一天都是高個子阿卜杜開車,矮胖的買買提坐在副駕駛上。顯然後者是車主,也不會開大貨車。我坐靠在駕駛室後面鋪位上,筆記本電腦丟在車上,也懶得去拿了,僅僅用手機按了百十個字。
在駕駛室內拍攝的一段視頻
由於通宵未眠,精神不濟,我或者昏昏地靠一會兒,或者有一搭沒一搭地說點什麼。後來回憶,只有那麼一件讓我記得住的趣事,兩位維吾爾族漢子說,他們也遇到過徒搭(徒步+搭車)的年輕人,一般不會搭理。不過有一回卻從新疆帶了一位哈爾濱來的女大學生到西藏,這位姑娘號稱要免費穿越新疆、西藏,於是跟著這兩位在駕駛室里住了三天。對此我大感驚奇。
02 枯燥的旅程
或許是心情不好的緣故,我覺得從省界到葉城最後一個達坂,是我走遍中國的旅行中遇到的最無趣的路段。
如果風景是個褒義詞,這長達500公里的公路沿線,風景兩個字根本不配使用。可以這麼說,你在西藏看到的最難看、最無聊的自然景色,全都集中在了這裡,它是醜陋的大集合,無法形容的、乏味之極的丑,你懶得多看一眼的丑。
西藏,再難看的山巒,起碼山谷間還長著稀疏的綠草。這裡,純戈壁,前後所視,天地之間,寸草不生。這是真正意義的無人區,可能連續上百公里,不僅景色無任何變化,甚至找不到任何生命的跡象。
當然,600公里的路段也不都是無生命的荒漠,偶爾也有些稀疏的植物。就是在新藏線上,有羚羊、野鹿等等在別處很難見到的野生動物,我也目睹了它們超強的攀岩技能。
回想到阿里,除了羊和氂牛,那邊不出產任何東西。當我看到新疆來的大貨車中居然還有不規整的木頭塊時,大為驚奇。買買提解釋說,那是用來烤羊肉的。除了牛羊肉,阿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疆供應的。阿里也不會輸出牛羊肉,當地的肉類未必夠本地人吃。那麼請問,一個沒有任何物資輸出的地區,當地人買東西的錢從哪裡來的?
03 兩頓新疆菜
當天也沒有拿出相機,僅用手機按了寥寥幾張,大多跟吃的有關。
大紅柳灘
上午第一站是大紅柳灘,據說這裡是個鬧鬼的地方。除了武警檢查站,只有幾間平房,還是那種鐵皮波紋瓦蒙頂的,幾乎完全不具備住宿條件。兩位維吾爾族兄弟熟稔地帶我走入一間鐵皮房,跟裡面人打了個招呼,我才明白這兒居然是個餐館。
大紅柳灘的餐館
不一會兒,早中餐端上來了,一碟炒羊肝,一人一碗帶湯的拉條子,裡邊浮著一根黃色的胡蘿蔔,這也是新疆特色。別看拉條子的分量不多,但新疆拉條子可不是一般的實在,可以說是全中國所有麵條中的極致,飽腹感特彆強。
羊肝的塊頭很大,配菜僅為青椒大蒜,羊肝極嫩,一口下去汁水直流。在西藏二十天,除了方便食品,頓頓都是一碰就斷的稀軟的藏麵條,配的是黑糊糊硬邦邦的小塊牛肉。新疆這第一頓,終於讓我擺脫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暗黑料理——藏餐。這份拉條子配羊肝的營養,抵得上三份藏面,口感高出十倍有餘。
離開大紅柳灘,再前行一百多公里就是新藏線上著名的三十里營盤。三十里營盤位於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的賽圖拉鎮,是新藏線上最主要的居民點和邊防兵站。也是省界到葉城之間最繁華的一個村鎮。它更像個超大的兵營,無論是軍營、店鋪、旅館,都是那麼整齊劃一。三十里營盤有一種別處絕對見不到的氛圍,這種氛圍你會相信,咱們軍隊有著嚴明的紀律性和令人震撼的威懾力。
過了三十里營盤,需要翻越三座達坂才能到葉城,這一段有300多公里,路面質量很差,尤其是盤山道。顛簸的砂石路面,塌方隨處可見,有些拐彎處特別狹窄,會車要提前做好準備,有時需要遠遠地停下來,互相讓路。阿卜杜不停地變換檔位,像揮舞炒勺的大師傅,我才知道重型卡車的檔位竟然有十幾個,還分高速檔和低速擋。
我被搖得暈頭轉向,就這麼迷迷糊糊進入了喀什地區葉城縣境內。過了最後一個達坂,海拔已不到2000米,車廂早就熱得必須開製冷了。
之後就是緩下坡。六點多到了一個檢查站,車停在路旁,兩位帶我到了一家路旁小店,點的是缸子肉。
缸子肉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一隻帶蓋的搪瓷杯,裡面的肉湯中有大塊的羊肉和胡蘿蔔。一堆大小不一的搪瓷杯和不鏽鋼杯放在烤爐上,慢慢地燉。
其實就是袖珍版的大鍋燉羊肉,更適合小家庭、上班族。從容器來看,顯然是六七十年代以後才會有的烹飪方式。
人手一隻饢,我仿照著他們兩人,先將囊掰碎到一隻碗中,再把肉湯倒進去,吃完了囊和肉湯,再吃羊肉。他們不讓我付錢,我堅持買了單,70塊,不貴。
在這裡,我拉著兩位維吾爾族兄弟合了個影。我摟著買買提,背後站著的是司機阿卜杜。
晚上十點左右,抵達葉城鎮。卡車停到一個大型停車場裡,約好了明天早上帶我去修車。從停車場轉乘一輛小車,阿卜杜開到城鎮的中心,在一個路口放我下來,給我指了一家旅館。
阿卜杜是個好人,那天我加了他的微信,後來彼此還有問候,但我看不懂他寫的維吾爾文。兩年後,不知為何,他從微信中消失了。
2016年8月5日,《問道》之旅第26天。早上從新疆西藏邊界出發,晚上到達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全程約670公里,用時約16小時。
後記
8月5日的札記是第二天補的,也只有500字。由於前日通宵未眠,那天我的精神狀態極糟,呆頭呆腦地,總在迷迷糊糊中,也沒多少精神聊天。或許是因為長期孤獨行走,語言能力退化,或許是長期高原缺氧,智力下降得厲害。那一天留下的記憶,特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