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節檔國產動畫電影述評

2023-02-02     中國電影報

原標題:2023年春節檔國產動畫電影述評

/張啟忠

編輯 /李佳蕾

責編/杜思夢

截至1月29日,2023年春節檔票房達到了100億;其中,僅有兩部動畫電影,上映10天的《熊出沒∙伴我「熊芯」》和《深海》的票房分別為10.28億、5.10億,二者的貓眼評分是9.3分和9.1分,這兩部影片一改國產動畫電影的神怪題材的單一性,融合了多種動畫類型的編織,增進了敘事的繁複與精美,必將提升國產動畫電影海外拓展的影響力。

01

「尋親」的動畫母題與春節文化的融匯

「尋親」指的是年幼的動畫角色尋找離家在外的父親、母親或者其他長輩。尋找母親的中國動畫有《小蝌蚪找媽媽》(1960)、《寶蓮燈》(1999年)、《新神榜:楊戩》(2022)等,日本的《千與千尋》(2001)、韓國的《五歲庵》(2003)、泰國的《小戰象》(2006)、法國的《米芽米咕人》(2008)、美國的《鬼媽媽》(2009)等等。尋找父親的動畫電影有巴西的《男孩和世界》(2013),以及2017年比利時/法國的《我的爸爸是森林之王》、美國的《尋夢環遊記》《公牛歷險記》。尋找爺爺的較為著名的動畫電影有法國的《漫漫北尋路》(2016)等。可見,「尋親」是中外動畫史上不斷推陳出新的「母題」。

同樣,《熊出沒∙伴我「熊芯」》中,已經長大成人的熊大、熊二,發現母親不辭而別。在搭救女科學家蘇洛的途中,熊二恍惚覺得白熊就是昔日媽媽的化身。漸漸地,熊大得知了熊媽媽的程序被東海教授改寫並離家出走的真相。最終,母子三人歡聚、徜徉在狗熊嶺。

而《深海》中,因為親生父母離婚、被判給了父親撫養的參宿,在父親再婚後的家庭中備受冷落,因此,心情孤寂的參宿深信海精靈可以幫助她找到媽媽的傳說,並在一個浪疾風高的雨夜,墜入海中的參宿,被海濱賣書的、小丑扮相的青年南河搭救。

相較以往的「尋親」動畫,融合了科幻元素的《熊出沒∙伴我「熊芯」》與進行了心理分析的《深海》, 契合了中國春節文化的「團聚」的傳統文化氛圍,開拓性的進行了翻新與推進,拓展了國產動畫電影多神怪、低幼等題材的態勢,提升了國產動畫電影的藝術品質。

02

科幻與心理分析類型的確立

自從《白蛇·緣起》(2018)開始,國產動畫電影就開始了偵探片、武俠片、歌舞片、驚悚片等多種類型的融合。而《熊出沒∙伴我「熊芯」》與《深海》則是確立了國產動畫的科幻動畫、心理分析動畫的類型。

2022年暑期檔的《衝出地球》是國產動畫科幻類型的開篇之作,但是,該片敘事存在諸多縫隙。相較於此, 《熊出沒∙伴我「熊芯」》有效參引了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元素。蘇洛的媽媽設計了一款具有高情商的熊媽媽,撫養嗷嗷待哺的熊大、熊二。然而,當熊大、熊二能夠自食其力的時候,蘇洛的媽媽要求機器人「熊媽媽」離開狗熊嶺時,已經母子情深的「熊媽媽」機器人難以割捨,拒絕隔離,最後,被東海教授刪除了記憶才不得不默默離開。直到琥珀石再現了昔日母子三人的畫面,才讓熊媽媽機器人喚醒了記憶。最後,蘇洛重新複製的機器人熊媽媽母子三人在野熊嶺歡聚。影片中,機器人也會在疊代學習中、日久生情,脫離了機器的被操控性;機器人程序,成了動畫角色心理與動機的肯綮。而蘇洛母親製造了護佑狗熊幼崽的善舉,而東海教授企圖通過人工智慧製造強權,這凸顯了「技術本無罪,善惡在人心」的哲學命題。

相形之下, 《深海》則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了動畫圖像的演繹。其實,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主席、瑞士維蕾娜·卡斯特的《童話的心理分析》(1985年)是榮格心理學派童話心理治療的經典之作,童話以其象徵的表達,體現了人類千百年來長久積澱的生存經驗,同時也反映出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個人的過去、痛苦與問題。該書通過小紅帽等六個童話,成功進行了心理治療。以此視角反觀《深海》,其實,就是女孩參宿在尋找母親的過程中,尋找一種父親以及繼母難以給與的安全感和溫暖,其眼中的世界都是怪模怪樣的,包括南河的小丑扮相、魚顧客的尖酸刻薄、海象的憨厚,這些微微有些恐懼與怪誕的環境,就是參宿家庭環境的一種投射;參宿苦苦追尋的,是她心理上的曾經噓寒問暖的媽媽,不是已經離異後、難以給予自己遮風擋雨和慰藉的媽媽。基於心理分析的架構,《深海》在「海眼」處的洋流都是絢麗的、暖意與奇幻。

03

以童心為底色的復調敘事

春節檔的兩部動畫電影真正贏得了「全年齡段」觀眾的認可與口碑,秘訣在於以童心為底色和主線,吸引了小觀眾的好奇與激動人心;而採用了多條副線行進的復調敘事,則是讓青少年和成人觀眾獲得了探秘與深度思考。

《熊出沒∙伴我「熊芯」》的主線是長大成人的熊大、熊二對母親都是有所眷戀,但熊大對媽媽不辭而別有些恨意難平,而熊二則是一直對母親念念不忘、心無芥蒂。所以,熊二一見白熊的時候,就萌生了親切感,而熊大則是在與白熊都埋在了車廂等廢墟之後,相隔不遠的白熊唱起了童謠,熊大有所釋懷,並不顧安危、撕段了電擊白熊的粗粗的高壓線纜。母子三人在海邊的聚首很是歡心,但是,發現了白熊是機器人,白熊轉身離開後,熊大又有所熱情冷卻,直到熊大在實驗室發現了琥珀石,時空再現了昔日的媽媽也是機器人熊媽媽時,才真正的冰釋前嫌。甚至,在企圖逃跑的東海教授啟動了船自毀裝置、即將炸毀振興島的一剎那,熊媽媽啟動了彈射裝置,保留了肉身的熊大。這更是一種為母則剛的母愛。可以說, 這種母子離散、再次歡聚的主線,是15歲以下的孩子們百讀不厭的故事。而東海教授的陰謀敗露的設計,則是一種「偵探片」,南洋的「機甲」設計,又是一種科幻元素。至於光頭強,則是低幼兒童的熟悉與最愛。

如果說《熊出沒∙伴我「熊芯」》是多條主線的平行與穿插錯置,形成了復調,那麼,《深海》則是利用參宿的心理分析演繹了「羅生門」一樣的敘事, 該片的內容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進行了自行的排列組合,形成自己的感悟。小朋友喜歡的是開片不久小姑娘參宿的孤獨以及跳海後在深海大飯店的嬉笑與遊戲,以及破釜沉舟也要去「海眼」的奇觀之旅。但是,青年和成年觀眾,通過此後的南河與參宿一同漂浮在海浪中的對話,會倒吸一口涼氣,原來,海底之旅是南河生前講給參宿的故事,尤其是南河見到一艘輪船擦肩而過、生機渺茫之際,將唯一的黃鴨造型的救生圈留給了參宿,成人觀眾會更依此判斷,參宿與南河在布滿冬雪的山頭進行對話的段落,可能是參宿的一種走出心理陰霾之後,對於南河的告慰。至於片尾,層林盡染的深秋,參宿到了南河坐落在偏僻山村的故鄉,低齡觀眾也許感受到繪本一般的絢爛與田園風光,而成人觀眾則看出參宿已經變成了心地善良、內心懷有明亮天空的人,更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正是「復調」敘事,增加了敘事的含量,以及不斷時空的撞擊力度與敘事邏輯的「千機變」的多維性,吸引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解讀與共鳴。

可以說,今年春節檔的兩部動畫片,以才華橫溢的創新與動畫想像,拓展了題材與敘事的維度,刷新了國產動畫電影的品味與層級,構建了國產動畫新的標杆和段位。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

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導)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8f4de0270988f03d7089e4d46044fca.html

11月市場啟幕

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