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65%以上的家長存在育兒焦慮,掌握兩點,擺脫育兒焦慮

2023-04-24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數據顯示:65%以上的家長存在育兒焦慮,掌握兩點,擺脫育兒焦慮

我是一名寶媽,未有孩子之前,曾想過將來一定做稱職的媽媽,培養出色的孩子。但當孩子真正降臨人世,我卻蒙了……

一堆育兒手冊派不上用場,孩子表現出來的並非如書本所言。而依照書本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實施,也得不到期待的效果。

育兒難,成了我揪心的生活難題。尤其是在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困難重重。

我發現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完全失效,我說東,孩子偏往西。我對孩子傾力付出,孩子壓根不放眼裡。孩子不僅不感恩,還百般嫌棄、排斥、拒絕,親子關係非常糟糕。更讓我難受的是,孩子長成了我最無法接受的樣子:不思進取,不愛學習,只圖享樂…

我覺得自己好失敗。

因為孩子,曾經自信滿滿的我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忍不住向同事,朋友傾訴的時候,我吃驚地發現:其實在育兒方面碰到問題的不只我一人,大家幾乎都不同程度存在。

有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存在育兒焦慮的家長,高達65%以上。我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說到底,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而做父母無法先行預習和嘗試。一旦踏上父母的職位,就是現揚直播,不得不去面對和接納結果。

急躁、抓狂、焦慮,成了不少父母難以自治的毛病。

畢竟育兒觀念不斷推陳出新,孩子們也今非昔比,社會上各種誘惑讓父母們確實心有餘而力不足。

但其實所謂的難,是父母自己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罷了。

人生一世,活到老,學到老,不固步自封,不拘泥於手上的書本,利用快速發展的科技,從網絡上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和思路,並向專業人士諮詢、請教,我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大有改善,孩子也完全變了樣,育兒漸漸於我不再是難題。

說到底,育兒只要抓住以下兩點,很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放鬆心情,以欣賞的態度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所以焦慮,首先是心太急,對孩子的成長太過在乎,總怕孩子會輸給他人,會輸在起跑線上,然後一步輸步步輸,於是心繃得緊緊的,巴不得全天候瞪著孩子,抓住機會教育孩子,給孩子灌輸知識。

殊不知,越是在乎越得不償失。一旦不如願,焦慮就蜂擁而至,引發惡性循環,導致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影響親子關係。

生活中,人們總愛把優秀的孩子稱之為"別人家的孩子「,這反映出一種心態,對自己的孩子期望太高,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還對自己缺乏自信,同時看問題不夠全面。

優秀,只是相對,很多時候只就某些方面而言。一個孩子優秀,也許只是文化學習方面優秀,其它能力,包括動手能力,獨立能力或許不盡人意。

一個人在社會上賴以生存的能力有很多,而每個人的氣質和性格,自身的優劣勢千差萬別,身為父母,不能用單一或固化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只要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不管怎樣的言行,父母都要寬心地,以欣賞的目光去看待。

只要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刻板要求孩子,不經意間就會發現孩子多姿多彩的優勢。如貪玩有時是因為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任性有時是因為孩子敢於做自己…

理解、欣賞孩子不是遷就、縱容孩子,而是換個角度去引導教育孩子。當父母不以否定孩子的心態去對待孩子,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不會帶著情緒,引導自然有相應的效果。

所有怒吼、嘮叨、乃至舉起棍棒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花開尚且需要花期,孩子的成長更有自身的規律,任何比較都可能毀了孩子。父母若能以靜待花開的心態,從容對待孩子的成長,育兒就不會有太多的困惑和難堪。

身為父母,只需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為孩子豎起防護欄,防止孩子走偏,同時一路用欣賞的目光,鼓勵的語言去跟孩子陪跑、領跑……

用好三個原則,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成長的過程,可能會因為自身原因或受外界影響出現不良言行,讓父母著急乃至失控。

但家庭教育,應該是"防範於未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不是疲於解決問題。

從孩子咿呀學語,開始懂事開始,父母就要把"不傷害自己、不破壞環境、不打擾他人」三個原則貫穿於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是」不傷害自己",這是對孩子的要求也是對孩子的愛。

「自我傷害」往往是一些孩子對抗父母,逃避問題的手段。若孩子「自我傷害」有效,達到目的,那麼孩子長大後會慣性使用這樣的手法,而且花招更多,最終把自己傷得一敗塗地。畢竟社會上不管任何人,都不可能像父母那樣遷就孩子。

孩子一旦出現自我傷害的情況,父母不能因為心疼而妥協,一時的妥協只給孩子的錯誤行為點上逗號,以後孩子還會繼續。父母應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體會到自我傷害的痛苦後果,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不傷害自己,不僅不自我傷害,還要懂得自我保護,不讓自己受傷害。一切的言行,要考慮不以傷害自己為前提。

其次是"不破壞環境",讓孩子懂得與環境共存並適應環境。

環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自己所處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自己所處的情況和條件。

對周圍看得見的物質環境,教會孩子珍惜和愛護,是每一位家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在公園散步時,曾看見家長對孩子隨意採摘花草的舉動未加阻止;曾看見家長讓幼小的孩子在草地上隨意小便;曾看見家長任由孩子搖晃幼小的樹苗,隨心所欲破壞公共設施…

在孩子小時候,如果家長不給孩子定下不破壞環境的規矩,對孩子的破壞性行為不加以阻止和教育,那麼長大後的孩子,可能會不守規矩,隨心任性,最終害人害己。

教會孩子不破壞環境的另一方面,是要讓孩子尊重現實,面對現實,學會接納。

強者並不僅僅是改變環境,還有適應環境,在自己力量弱小,無法建設環境時,起碼不要破壞環境。

一個懂得不破壞環境的孩子,往往更能坦然面對現實,知道自己必須適應並更加發奮圖強。

再者是"不打擾他人",這是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與人共處的基本原則。

不打擾他人是一種教養,是孩子以後獨自走向生活的為人處世法寶。

但孩子愛打擾他人是正常的表現,尤其在三歲左右的時候,這是他們孤獨、希望陪伴,以及對世界完滿好奇而又不知如何探索的心理顯示。

父母要弄清楚孩子愛打擾他人的原因並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被他人打擾是一件不開心的事情。父母可以設立場景進行模擬,讓孩子有所感受,然後用平和的語氣,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同時要告知孩子不想被打擾不是不關注,更不是不愛,而是每個人,每個不同時間段,都會有特定需要處理的事情。不打擾他人是起碼的禮貌和正確的處世之道。

一般來說,對於孩子打擾他人的行為不是一次引導就能奏效,父母要時刻有這樣的理念並堅持到底。

一個能堅守這三個原則的孩子,一定不會讓父母太費心,而且長大後踏上社會,人生的道路將越走越寬。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8ea98f919b3aa447d148dcde44b7f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