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18號的夜晚,外面夜深人靜,河南省的開封博物館卻傳來了一點不同尋常的響動。兩個穿著黑衣、戴著黑色面罩的人,一前一後地翻牆進去了館中。「噓,快跟上,麻利點。」其中一人對著另一人揮揮手,腳步極其迅速地挪動著。只見兩人輕車熟路地找到報警器,用紅布覆蓋上,又熟練地躲開了監控攝像頭,最後直奔目標找到了明清宮廷文物的放置之處,開始打開玻璃展櫃。
開封博物館
「得手了,門口接應!」一人對著對講機說道。十幾分鐘後,一輛小轎車,在博物館門口揚長而去。這場秘密的行動到底是在做什麼?為什麼兩個黑衣人的動作會如此老辣熟練?
行動極其熟練,文物一掃而空
1992年9月19號的早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展櫃處大吃一驚。滿地狼藉,文物全都不翼而飛,監控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昨晚報警器也沒有任何的異常響動。
工作人員立刻報了警,警方經過初步推斷,認為此案的偵破難度極大。犯罪分子動作熟練,而且反偵查的意識和能力都非常強,給他們製造了相當多的阻礙。
當時的警察局局長名叫武和平,說來也巧,他曾經寫過一部懸疑推理小說,就是以博物館文物的失竊作為故事背景的。如今他接到了這樣一個任務,可以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了。
警察們正在檢查空空如也的展廳
「不管難度多麼大,我們都務必要破案,必須給國家和人民一個交代!」工作動員會上,武和平鏗鏘有力地對著警員們鼓舞著。
各位工作人員們都嚴陣以待力求儘快偵破案件、找迴文物。原因無他,這次的被盜規模實在是太大了,總共失竊文物69件,基本上都是玉器和瓷器,每一件都是我們的國寶,籠統算下來價值都已經超過了6億人民幣,後果極其嚴重,影響極其惡劣。
警衛警覺回憶,多次預謀踩點
警方緊鑼密鼓地勘探案發現場,然而卻失望地發現,根據各種痕跡來看,除了能確定對方是團隊作案之外,找不出更多有價值的線索。但是警方相信,這群犯罪分子一定是來過博物館的,而且一定不止一次。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一位警衛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位值班的警衛員回憶起這段時間自己的工作經歷,突然想起了什麼,他馬上跑到警方駐博物館的臨時辦公室彙報情況。
被盜的展廳
「應該是9月1號吧,我印象中有一個人到我們博物館前前後後溜達了好久。他還到處跟工作人員攀談,他自己說自己是武漢大學的教授,剛好是歷史相關的專業,所以專門過來考察文物,還問了許多有的沒的。」
辦公室里,警衛員對著警察一點一點地回憶著,「而且他不是只來了這一次,兩天之後他又來了,還帶著一個人,他說那是他的朋友。但是我看他朋友對歷史不像是太感興趣的樣子,一直東張西望的,隨後這個人又拉著一位工作人員聊天。」
警方聽到警衛員彙報的情況之後,馬上聯繫了與這個可疑人員交談的工作人員,了解了更加詳細的情況。工作人員說:「那個人斯斯文文的,看起來不像是壞人,他們一直問我這些文物的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
根據多方情況的匯總,警方初步把懷疑的視線定在了這個「武漢大學教授」的身上。根據這個人的說法,他的名字叫陳納德,這次專門來開封博物館,是因為自己剛好在準備一個與明清宮廷用品相關的課題,過來查證一些資料。憑藉著這個理由,陳納德套到了很多文物的信息。
不僅早有預謀,還多次踩點,警方有理由相信,這個陳納德就是這場博物館大型失竊案件的主謀。然而最大的謎團依舊沒有解開,盜賊怎麼會這麼順利?所有監控、報警器、安保系統,一夜之間就全部失靈了嗎?
案件信息公布,發現轎車失竊
警方因為作案現場十分乾淨,沒有渠道了解更多的信息了,所以警方決定鋌而走險,將整個案件情況公布給公眾,並高額懸賞徵集公眾的線索。局長武和平拍板做的這個決定,可以說是藝高人膽大了。
這一公布不要緊,竟然還真的有人提供了新的思路。過了兩天,有人來向警方提供線索,說是看到過在博物館門口停留的轎車。
「我記得那是一輛部隊的車,因為我就是當兵出身的嘛,白色的車,K字打頭。我還以為車裡是軍官,還準備上去敬禮,但是車裡沒人。可是當我第二次路過博物館的時候,車就不見了。」證人回憶著說出了這個關鍵點。
聽到這話,警方將目光投向了這輛轎車。7月份的時候,發生過一起轎車被盜的案件,只是一直還沒偵破,當時是一個姓傅的男人報的案,說是有三個男人來找他商量買車的事情,其中一個還試著駕駛了幾十分鐘,當時他就覺得有點不太正常。果不其然自個兒還沒反應過來,車就讓人給開走了。
涉案車輛
結合當時的案件情況,警方轉換了破案思維。根據公眾提供的諸多線索,他們把目標鎖定在了一處賓館之中,賓館裡多的是來來往往的正常客人,而鬼鬼祟祟的人在其中就會特別突出,讓人印象深刻。不出警察所料,賓館的員工提供了幾個形跡可疑的人員的信息,而其中有三個人,身份證都是假的,信息也基本是作偽的。專業的畫像專家,聽了員工對這三個人的描述之後,繪出了大致的畫像。
而被警方傳喚來的傅某看到畫像,一眼就認出了當天試駕的人。「他當時說他是鐵路局的員工,專門來買車的。」傅某回憶道。這下可以確認,這個陳納德應該就是那位「武漢大學教授」,也就是案件的主謀。其他幾個人,身份也隨著案件的進展而一一浮出水面。
警察們根據提供信息得出的嫌疑人長相
盜賊迷之自信,警方追迴文物
經過幾個月的調查,警方在路上看到了失蹤許久的白色轎車。警方以違章為由扣下車子,查看了司機劉進的身份信息,但是為了避免打草驚蛇,並沒有把劉進給扣下。就這樣過了兩天,一個名叫楊長明的人來取車。
楊長明一進警局就非常不安:「你們沒有理由扣車,再不還給我,我就投訴你們!」警方假意安撫了幾句就放他走了。
當天晚上,順藤摸瓜,警方找到了楊長明的家,搜出了5件原本藏於博物館的文物。楊長明無從抵賴,又因為害怕,就把陳納德的事兒給供了出來。
警方查獲到部分被盜文物
原來這個陳納德,真名叫做劉農軍,今年29歲。他本質就是個社會混子,整天好吃懶做。關鍵是這個地痞流氓一樣的人物誌向還不小,成天想著要做個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他潛心研究了5年的歷史鑑寶知識,不斷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打交道。為了這次盜竊,此人還真是做了不少準備。
找到了所謂各有千秋的同伴之後,幾個人說干就干,做好各自的分工,就去開封博物館乾了一票大的。反偵查本事極強的他們確實是得手了,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各方舉報之下被盜的文物被悉數追回了。
12月10號,警方發布了通緝令,以劉農軍為首的作案團伙,一個接著一個被警方逮捕。在審訊中,這個犯罪團伙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作案行動。實施盜竊的四人分別為劉農軍、劉進、李軍、文西山。
掛繩、翻牆、隱蔽,一套動作行雲流水,李軍、文西山悄悄進了開封博物館的館中。這兩個人裝備齊全,其中一人拿出紅色布料,熟練地將之分成若干份,另一人放輕腳步,跟著手中拿著的圖紙,一點一點地尋找博物館中的8個紅外報警器。
找到一個,另一人就默契地蓋上一個,覆蓋報警器的工作在十分鐘之內就搞定了,這也是為何報警器會失靈的原因。兩人避開攝像頭,來到明清宮廷藏品的展櫃之前,將此處的文物統統搬出了博物館。門外的劉進早就開車等候,而劉農軍則在車裡全程指揮。
「你們怎麼會這麼敏捷地避開所有的報警裝置和監控裝置?」警察十分不解。
劉農軍回答道:「你們以為我這麼多次博物館是白去的嗎?我早從他們工作人員嘴裡套出了報警器的位置,監控的位置也被我一早探查好了。他們都是按照我畫的地圖來行動的,把這些東西遮住,文物不就手到擒來了?」
更令警方氣憤的是,劉農軍對於此事的傲慢態度。警察審訊時說:「你還有什麼要交代的嗎?」劉農軍卻不以為意地回答道:「如果不是橫生枝節,我的現場本來是天衣無縫的,就憑你們這幾個小警察,根本沒法兒抓到我。」聽到這話,氣得警察直拍桌子。
不過就算嘴巴再硬,這幾個人也逃不過法律的懲罰。1993年的9月8號,對於這起特大盜竊案的直接參與人員來說,是特別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生命的終結。
結語
正邪不兩立,一個人即便再聰明,選錯了道路,就註定了結局的悲劇。就像武和平和劉農軍同樣聰明,可是一個是人民警察,一個是江洋大盜。不同的道路,也就註定了他們的結局,一個受人民敬仰,一個倒在了正義的槍口之下。
可見人生道路上,選擇是最重要的,用聰明的頭腦,為自己選擇正確的道路,才是最應該做的。我想如果劉農軍用他研究文物習得的種種本領,為自己選擇一條正道,那他的結局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