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期,華夏大地的統治者清朝已經被帝國主義和內部起義折磨得焦頭爛額,根基早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可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興起於南方的革命力量想徹底終結清朝,也絕非一日之功,於是二者陷入了長時間的對立狀態。
上圖——吳祿貞像
一方面,清政府動用北洋軍圍剿革命力量,另一方面革命力量努力在北洋軍中傳播革命思想,在這種背景下,清朝對自身官僚系統中具備革命背景的官員極為提防,不是痛下殺手便是隔絕了其上升的通道。
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比如辛亥先驅吳祿貞,其革命者的身份幾乎暴露了,卻仍然被清政府先授以高官厚祿,而後又給予了不小的兵權。
一、吳祿貞早年便展示出軍事才華,積累了極大的聲望
吳家時代書香,在湖北地區頗有影響,吳祿貞自小便隨父讀書,尤其是格外喜歡岳飛的《滿江紅》。受此影響,吳祿貞養成了習拳練武、打抱不平的性格。
上圖——岳飛的《滿江紅》
不久後,吳父去世,吳家也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逐漸衰敗,吳祿貞為了生存,進廠當了一名工人,這時恰逢兩湖總督張之洞在湖北地區打造新軍,於是他便前去報名。
按照規則,吳祿貞年齡未滿16歲,所以不能入伍,於是他當場作了文章開頭那首氣勢磅礴的詩,表達自己有心效仿岳飛成為民族英雄的壯志,令在場的負責人員十分驚訝。
隨後,招兵官員將這件事彙報給了張之洞,後者聞之十分欣慰,拍案決定破格錄取吳祿貞,並且將他所作的這首詩油印成冊,在新軍中傳播去提升士氣。
除此之外,張之洞又做了一件令許多人意想不到的事:
也在同一年,吳祿貞的母親成為張之洞女兒的針線娘。
上圖——張之洞像
表面上看,張之洞聘用吳母做府中下人,是為了讓吳祿貞不用為贍養母親發愁,可以一心一意地學習軍事知識。然而這件事的背後更是體現出了張之洞對吳祿貞極其重視,有心將他作為嫡系勢力培養的打算。
吳祿貞眼下既有雄心壯志,又兼有年齡優勢,只要能忠誠於張之洞,必將成為後者的巨大助力。
二、解決"間島懸案,吳祿貞得以在延邊發展勢力
得到張之洞青睞的吳祿貞不辱使命,公費前往日本學習先進的士官知識,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當時人們評選士官三傑,主要有兩個版本,無論其他人選如何更換,吳祿貞必在三傑之中,這也直接證明了其能力之卓絕。
不過在日本的時候,吳祿貞也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並且和孫中山相見恨晚,加入興中會,成為了堅定的革命者。
這件事後來也因為大通起義被張之洞知曉,不過張之洞十分珍惜吳祿貞這塊璞玉,強行壓住了這件事,才讓吳祿貞得以從日本順利畢業:張之洞最終網開一面,令其改過自新,完成學業,回國報效。
上圖——圖們江位置
憑藉著張之洞的保護,吳祿貞回國後被順利啟用,經過了多番考察後,他去往延邊地區任職。
恰逢此時日本打算越過圖們江,侵占我國領土,吳祿貞便採取武力對抗的姿態和日本人對峙,最終解決了間島懸案,拱衛了神聖的國土,他也被全國人民視作"間島英雄"。
間島懸案解決後,吳祿貞風光一時無兩,張之洞在朝堂上帶頭為他表彰,延邊軍民對他極為敬佩,全國百姓歡欣鼓舞。趁著大好局面,吳祿貞收回日本礦產、加強地方基建、發展民生經濟、建立戍邊武裝,在延邊地區建立了強大的從屬勢力。
三、吳祿貞做大後,清政府和革命力量圍繞他展開博弈
然而紙里包不住火,當年吳祿貞雖然被張之洞力保,但是其革命行為還是有不少人是知情的,再加上清政府對革命力量的行動打探頗深,所以吳祿貞的革命者身份基本暴露了。
不過這個時候的吳祿貞既有才能和聲望,又成為了新的民族英雄,清政府不願意對其貿然發難,革命力量自然也不願意丟掉他,於是兩大陣營展開了直接博弈。
首先出招的是清政府,他們將吳祿貞從地方調回中央,封他為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這是留學日本士官生中的第一個八旗都統。
不過此時的八旗都統和清朝初期的八旗都統不同,已然沒有了實權,儼然是地位尊崇厚祿豐厚卻毫無戰鬥力的虛職。
上圖——慶親王奕劻像
接下來,革命力量中的同盟會員黃愷元出銀2萬兩,向慶親王奕劻行賄,替吳祿貞謀取官職。
如此巨額款項令見慣了大場面的奕劻都為之震撼,於是他親力親為將吳祿貞送到了陸軍第六鎮統制的位置。
清政府的目的是不失去吳祿貞這塊民族英雄的招牌,於是給予他高官厚祿卻拒絕讓他領兵,而革命力量的目的是讓吳祿貞回歸軍中,哪怕職位相對不高,也便於他展開革命思想的傳播工作。
雖然當時清政府已然對吳祿貞開始提防,但是奕劻袁世凱一脈和攝政王載灃政見相左,而且袁世凱在北洋軍中有絕對地位,才能順利將吳祿貞安插回軍中。
不考慮官位的重要性等其他因素,這種安插起碼保障了吳祿貞的兵權,因此算得上是革命力量的勝利了。
上圖——袁世凱像
四、結語
革命力量和清王朝雖然互為仇敵,但是在許多事情上,尤其是涉及到政治領域時,一些問題並不能輕易地用非黑即白去判斷和處理,比如本文主角吳祿貞。
對於清政府來說,他們除掉吳祿貞的心思肯定是存在的,然而處死吳祿貞倒是不難,後續的一系列相關事務才是他們頭疼的地方,於是只能退而求此次將其冷藏。
對於革命力量來說,保護吳祿貞的成本也很高,不過卻十分有必要性,更幸運的是此時清朝朝堂派系林立,彼此掣肘,給革命力量留出了運作空間,這才有了如此奇葩的一幕,革命力量的中堅力量,卻又能成為清政府的高官。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