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親媽安排娶歪眼醜女,18歲賈平凹推門而逃:村長,快救救我

2024-01-02   一畫書畫

原標題:被親媽安排娶歪眼醜女,18歲賈平凹推門而逃:村長,快救救我

1970年的夏天,陝西山村中一個小伙慌忙敲開了村長家的大門,大喊救命,眾人不解,究竟出了什麼事讓平時木訥的小伙子這般慌張。

賈平凹

這背後的原因說出來不禁讓人捧腹,原來是母親脅迫他娶媳婦,這洞房花燭夜乃人間幸事之首,本是件大喜事,卻為何要了小伙子半條命?

深扒之下才發現,他的準新娘竟然是個面容奇特的歪眼姑娘,為了躲避這場「災難」,小伙子不惜央求村長為他謀出路,沒成想這小伙子是未來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賈平凹。

賈平凹作為秦腔老陝走出來的作家,曾寫下不少佳作,《秦腔》、《高老莊》等等都膾炙人口。

但人們難以想像像這樣的知識分子曾經歷怎樣的「包辦」風波,又是怎樣從「封建」的泥潭中走出,一步步成長為中國的一線作家。

賈平凹1952年出生在陝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十萬大山之中,家中情況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加上陝西大旱三年,能吃上一頓飽飯都是莫大的奢望。

當時陝西很多地方都在養豬,靠出欄的豬換糧度日,一頭肥頭大耳的豬可以換上三十斤的糧食,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吃不上飯的賈家,養的豬也是瘦的皮包骨,更別說換糧了。

但當時以窮為榮,這倒不算什麼,可憐的是賈平凹,年紀輕輕每天餓得前胸貼後背,因此平日裡不管做什麼都願意慢下來,這樣可以節省一部分體力。

而且賈平凹從小性格耿直,也不會溜須,父母從小對他並不看好,甚至是忽視他。

賈平凹一家

這樣的教育之下,無非會培養出兩種孩子,一者孱弱一輩子,自卑且甘願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二者性格爆發,成為剛直之人,堅持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與世界對抗,很明顯,日後賈平凹成為了這樣的漢子。

值得一提的是,賈平凹的父親也是個知識分子,曾經做過鄉村教師,對兒子也算有一些引導,這日子雖然過得窮,但父親卻樂在其中,他經常對賈平凹說:「有文化比啥都強!」

父親的觀念中頗有股「讀書貧里樂」的意思,窮也好富也罷,胸有筆墨勝萬金。

可事實上,有文化不一定能當飯吃,當時人們信奉窮的光榮、窮得偉大,想餬口唯有種地養豬,也因此賈平凹並沒有完成學業,一家四口搬到了人煙稀少的陝西農村務農。

眼看著賈平凹即將成年,他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懦弱自卑一直伴隨著他的童年,而賈平凹也一直沒有放棄,離開這個山村是他最大的夙願。

按照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算是有點文化的賈平凹也終將成為農民,雖然農民這個身份很光榮,但賈平凹總覺得一身才華無處施展,也難怪他經常悶悶不樂。

就這樣賈平凹在家裡種地種到了18歲,在當時無論城裡還是鄉下,成家都非常早,有些人家孩子16歲就娶親生子了,18歲的賈平凹已經算是晚婚了。

但賈平凹卻是不急不躁,他根本不著急隨便成家,可他越是表現出不著急,母親就越是替他操心,他的婚姻大事也成為了母親的任務。

在母親心裡,賈平凹相不相中無所謂,再娶不上媳婦,受譴責的是整個賈家。

為了替賈平凹物色媳婦,母親確實花了大力氣,十里八村跑了個遍,也有了幾個人選。

這幾位裡邊也不乏有長相俊俏的,但都沒看得上貧窮呆板的賈平凹。

最終找來找去,母親尋得一位「神秘嘉賓」,這位姑娘是距離賈平凹家五公里外村子的村民,經過幾輪尋覓,母親似乎已經認定了這位神秘的姑娘。

賈平凹

母親信心滿滿的帶賈平凹來到女方家裡相親,但並未對他多言,可直到賈平凹進屋的一剎那,他卻懷疑起了人生。

只見這姑娘口歪眼斜,面目憎人,雖說智力正常,但一種莫名的感覺頓時湧上賈平凹的心頭,面對如此面容奇特的姑娘,賈平凹別說娶她,就連多看一眼對他來說都是折磨。

話說賈平凹一直以來還是比較相信母親的眼光,因為母親日常比較苛刻,想必對於這種人生大事要求也應該還是有的,但眼前的歪眼姑娘徹底讓賈平凹感到了什麼叫做絕望。

賈平凹

快要窒息的賈平凹直接奪門而逃,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噩夢,他怎麼也想不到母親會為他安排這樣的姑娘,難道自己就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嗎?

母親看賈平凹如此抗拒也不受力,在賈平凹耳邊不斷苦口婆心的開導。

「這事你必須答應!咱們什麼家世你不清楚嗎?還嫌棄人家長得丑,不是瞎子就夠用了!靠你自己什麼時候能抱上娃?」

其實母親擔心的確實沒錯,當時賈平凹的家庭環境可以說是一時半刻翻不了身,一輩子只能在村裡種地,沒有任何盼頭,能有姑娘願意嫁算是燒了高香。

母親有母親的顧慮,賈平凹太了解母親了,這件事根本輪不到他同意,說不上哪天,那個歪眼姑娘就會送到他的炕頭,到時候生米煮成熟飯,賈平凹可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賈平凹對母親可謂是失望透頂,這件事讓原本就心有憂慮的他更加憂心忡忡。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賈平凹決定「自謀出路」,直接跑到了村長家,進門直呼「快救救我!」

他把這些天相親的經過講給村長一聽,村長忍不住捧腹,在笑談之餘也給賈平凹指出一條明路。

這條救贖之路就是考大學,只有考大學,他才能有資格和理由走出陝西大山,但這又談何容易!

俗話說鯉魚躍龍門,躍過去就是條龍,躍不過去就只能在村裡娶妻生子,望天長嘆。

就這樣賈平凹多次請求村長幫忙,加上自身的文化素養,終於走進了西北大學的校門,人生也就此走向光明。

這段經歷如同打開了賈平凹的「任督二脈」,從此他大變樣,一改之前對生活的唯唯諾諾,選擇了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

而且在愛情上,賈平凹也不再退縮,1971年,大學畢業的賈平凹被分配到了陝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在這裡,他認識了第一任妻子韓俊芳。

韓俊芳既是賈平凹的妻子也是他的貴人,70年代這十年是賈平凹的事業上升期,在大學時他也曾試圖談一次戀愛,但女孩受不了賈平凹的窮苦,不了了之。

但韓俊芳不一樣,她是賈平凹的老鄉,有著和他一樣的鬥志,雖然都是山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但韓俊芳的家庭條件要比賈平凹好的太多。

中間女子為韓俊芳

可韓俊芳從來沒有嫌棄過這個窮小子,因為她太了解這個男人,賈平凹的雄心壯志沒得到父母的認可,但卻得到了韓俊芳的芳心。

兩個人「珠聯璧合」之後,韓俊芳對賈平凹是無條件的奉獻,賈平凹想辭去工作專心寫作,韓俊芳二話不說,應是扛起了全家的經濟重擔。

這幾年間,韓俊芳不僅承擔了家庭的經濟來源,也充當了賈平凹的家庭保姆,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

賈平凹與韓俊芳

是金還是銀,時間會給人們答案。

賈平凹從1973年出版《一雙襪子》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到80年代更是擺脫了曾經貧窮尷尬的局面,與路遙、陳忠實共同崛起,並稱國內的「文壇三傑」。

80年代對賈平凹來說是黃金的十年,他平時的努力在這十年被無限放大,在文學上有著重大突破,穩坐神壇。

賈平凹的稿費在那個年代相當可觀,早已經脫離了小康的範疇,直逼中等資產階級,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但這也引出了賈平凹的家庭問題。

因為老家村裡很多親戚都非常窮苦,在賈家全家抬不起頭時,這些親戚曾經沒少幫助賈平凹生活。

如今賈平凹功成名就,還坐上了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的位置,用韓俊芳的話講,每天來找賈平凹的窮親戚都能把門檻踢破。

韓俊芳(左2)、賈平凹(右1)

賈平凹經常性地對這些親戚進行經濟援助,剛開始還是在韓俊芳的「監管」下進行救濟,時間一長韓俊芳覺得這就是個無底洞,永遠也填不滿,明令禁止賈平凹再去接濟。

但賈平凹能走到今天絕不是一個聽話之人,骨子裡的倔勁和陝西漢子的尊嚴註定讓他不會聽老婆的話。

自從韓俊芳組織他「捐款」,賈平凹在之後的每一筆收入,他都會偷偷拿出來很大一部分交給親戚,俗話說紙包不住火,賈平凹的行為沒過多久就被老婆抓了現行。

此事搞得賈平凹焦頭爛額,經常鬼鬼祟祟地回家,卻在此時賈平凹與一位夏氏女子走得很近,這讓韓俊芳懷疑他在外面養了別的女人,賈平凹一時百口莫辯。

婚姻與愛情不同,愛情會削弱人看到本質的能力,婚姻則將這種能力放大。

賈平凹屬於理想和浪漫主義,他喜歡的是那種心有靈犀的感覺,兩個人互看一眼不言而喻,而韓俊芳則是超現實主義,柴米油鹽中走江湖,這種水火不容的感覺也逐漸暴露出來。

兩個人最終也沒有能白頭偕老,韓俊芳痛訴賈平凹對婚姻不忠,揮霍家財,根本不算是一個合格的丈夫,賈平凹則哭訴韓俊芳個性太強,不給他作為男人的尊嚴。

賈平凹在這段婚姻中最後選擇了凈身出戶,人們常說情場失意,商場得意,但在賈平凹這裡卻恰恰相反。

閉關寫作中的賈平凹

離婚後的賈平凹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租了一戶老破小的院子,閉關寫作,身無分文的他只能靠這支筆東山再起,可誰也沒有想到,事業和生活給他上了一課,告訴他什麼叫禍不單行。

1992年,賈平凹完成了離婚後的第一個作品《廢都》,一經發行,作品確實火遍了大江南北,但還沒等賈平凹笑得出來,《廢都》就遭到了全國封殺,就連出版社領導都吃了鍋烙。

《廢都》可以說是近代爭議最大的文學作品之一,被封殺的原因其實是裡面充斥著一些所謂的不好的內容,但這實際上都是賈平凹對於「性」的修飾。

但在90年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將男女關係理解透徹,出現此類內容無疑是挑戰了當時民眾認知的底線。

賈平凹一夜之間成了臭名昭著的流氓作家,屋漏偏逢連夜雨,日復一日的輿論壓力讓他在文壇的地位一落千丈,長期伏案寫作讓他肝病復發,直接住進了醫院。

人在低谷時,總會觸底反彈,在住院期間賈平凹認識了真正的知己郭梅,郭梅是醫院的護士,長相端莊,很多男人都為之心動,可唯獨卻看中了滿腹才華又身敗名裂的的賈平凹。

賈平凹與郭梅

1996年,賈平凹與郭梅喜結連理,出院後的賈平凹更是修身養性,研究起了個人愛好,既然文學圈子混不下去,那就試試書畫!

賈平凹非常喜歡作畫時氣定神閒的狀態,雖然對於書畫他並不陌生,但他深知進入一個圈子有多難。

但寫了一段時間,賈平凹在圈裡卻出了名,作家這個身份為他帶來了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人設,這也幫了他的大忙。

2000年陝西搞起了書畫義賣,賈平凹也跟著去碰碰運氣,在當時他還沒想到自己的字能賣得上價,可誰知剛出手就被幾個富商高價買走,賈平凹也當場將錢捐了出去。

從此以後賈平凹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價值,他也漸漸了解到了書畫圈裡的內幕。

其實很多人求字都是看人不看字,因此他的字畫隨隨便便就能換上不少錢,真可謂是一字萬金。

賈平凹書法

他的一幅匾牌字在當時就能賣到500到40000元,現如今西安大半老字號用的依然是賈平凹題的牌匾,很多親戚朋友在賈平凹這裡得上一字,回家後就換了房子。

為了避免出現「白拿」的情況,賈平凹在家門口貼出告示:「匾額一字五百,斗方千元。」

意思也就是說「想要我賈平凹的字,就拿錢來換,我明碼標價!」

2009年,賈平凹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廢都》被重新認可,被封殺的這些年所寫的稿子也都得到了發表,並且讓他登上了茅盾文學獎的講台。

都說賈平凹是個高產作家,但殊不知有四個字叫做厚積薄發。

在賈平凹的臉上,刻滿了對世俗的不屑,他從不覺得自己所創的《廢都》有什麼問題,用文字藝術處理兩性關係有什麼罪過嗎?

但經歷這十年風波,賈平凹也學聰明了,專注於陝西大山中的鄉土人文,不難發現,在《廢都》之後,賈平凹的作品中幾乎都帶著一股濃烈的「羊肉泡饃」味道。

重回文壇後賈平凹身價飛漲,業餘還不忘寫上幾幅字畫做個義賣,妻子郭梅更是讓他感受到家庭該有的默契,並且自己的肝病也全面好轉。

人到七十古來稀,如今已經古稀之年的賈平凹依然馳騁文壇,靠一部《暫座》封神,這部作品包含了他窮盡一生追求的東西,那就是對人性和慾望的理解。

《暫坐》手稿

經歷了才能有所感嘆,再睜眼已不是少年。

人生的可能性往往就在於此,如果賈平凹屈從於人性的遷就,恐怕也不會成為人們所認識的文豪,而是一輩子默默無聞的山間老農,身邊是當初母親為他物色的歪眼媳婦。

從婚姻到事業,「賈平凹精神」無不透露出人生的不卑不亢,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算全世界反對,也未必他們就是對的,人生的把舵永遠都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