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識字率:察舉制度的推動全民識字率不斷上升

2024-01-21   郭秀華

原標題:漢代識字率:察舉制度的推動全民識字率不斷上升

引言

在漢代民間的教育也是逐漸地普遍化,兩漢時期對經學方面做出了新的發展和完善,同時又通過了入仕制度的改革使得平民百姓也能夠通過求學的路徑進入仕途,於是乎百姓們開始接受了教育,基本的蒙學書籍滿足了平民的基本日常,這都使得漢代民眾受教育的人數是越來越多,識文斷字的人也是越來越多。

漢代的民眾在各行各業中都有不少能夠識文斷字的人,比如說最為代表的陳勝吳廣起義,這製造了一系列的怪異現象,通過丹書寫下了「陳勝王」這種方式,由此可見在貧寒的農家子弟中就已經存在了能夠識字的能力。而對於工匠來說,識字能力更加的提高,工匠往往需要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刻銘形成責任制,但是不少的作品上也會出現文字漏刻等現象的發生由此可見,工匠的文字能力在總體上並不是很高,整個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促進漢代民眾識字率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就是社會經濟上面的發展,對於百姓的文化提出了要求,要求百姓需要擁有基本的文化知識才能夠應對原本的生活日常。在漢代的時候,教育開始向民間普及,社會生產力擁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這都會使得平民百姓對於文化知識需求的增加。更別提對於商人的要求了,商人不僅要識文斷字還要手寫契約,和數字的計算,已經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後漢書》記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漢代通過以察舉制度為主要的選拔制度對於民間的識字率提高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雖然在這種在察舉制度下並沒有選拔大量的百姓,但是也是給百姓一絲做官的希望,於是乎隨著察舉制度的推動大量的書籍和私學的發展促使了社會上讀書學習的良好風氣,也能夠為平民進行了知識上面的推動,普通的民眾受到教育的人數也是越來越多,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從原本的農民到了工匠和商人,甚至是在家的女性都有了基本的識文斷字,由此可見漢代的知識普及率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