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92年,香港回歸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萬事俱備,只等五年以後,香港自然就會回到祖國懷抱。
為了確保交接順利進行,軍委制定了一份詳細的回歸方案,交於鄧公審閱。
鄧公拿過報告,仔細翻看,看完後卻突然臉色大變。
他連忙叫來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邀他一同查看。
鄧公詢問劉華清回歸方案的規劃,劉華清不敢怠慢,一一闡述。
可鄧公聽完後卻皺著眉頭,只說一句「軟了」,指著文件中的一頁,「這裡還有一處漏洞,必須得改!」
鄧公為何臉色大變?他發現了什麼漏洞?
談判序幕
1842年,戰敗的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香港島掛上了英國的旗幟,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1860年割讓九龍半島,1898年簽訂99年租借條約,香港全境都落入了英國人的統治下。
1979年,眼看租期將至,香港即將回歸祖國,英國卻捨不得在香港賺取的巨額利潤,意圖延續這不平等的租期。
為此,英國派出香港總督麥理浩訪問中國,以試探中國的態度。
穩妥起見,麥理浩聲稱此次只討論商業問題,不討論政治問題。
他指出,根據英國的法律,所有在香港的土地契約只能延續到1997年。
由於此後香港不受英國管轄,土地契約也會失效。
這引起了在香港的大量投資者的不滿,很多投資者因此離開香港。
麥理浩
麥理浩出於「為香港前途的考慮」,提議消除1997年的屆滿日期,改為只要英國還在管治香港,契約就仍然有效。
英國的這一招試探實在是巧妙,可鄧公卻更勝一籌。
鄧公一眼看出英國的心思,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中國不會讓香港的投資者們失望,可以放心投資」
麥理浩還不死心,繼續追問土地契約問題,鄧公不為所動。
他堅定地回應,「不管土地契約如何解決,英國都不會繼續管治香港,這一點中國是不會動搖的」
麥理浩碰了壁,一時不知道說什麼,只得悻悻而歸。
英國的「投石問路」,以失敗告終。
葉劍英
1981年,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制定了對台灣回歸的九條方針,鄧公根據「九條」,制定了對香港回歸的十二條基本政策。
香港問題的解決有了政策依據,與英國的協商也逐漸提上日程。
1982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英國公開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絕不妥協」,同年開始訪華。
至此,這場針對香港問題的談判拉鋸戰正式展開。
這個被稱為「鐵娘子」的首相來勢洶洶,上來就擺出強硬的姿態,提出三個條約依舊有效,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的說法,試圖從這兩個方面壓倒中國。
柴契爾夫人還傲慢地指出,離了英國的香港完全發展不起來,中國的治理只會讓香港衰敗蕭條。
可鐵娘子碰上了硬釘子,鄧公寸步不讓,拒不承認三個不平等條約,提出「主權問題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中國在香港主權上毫不妥協!
而香港的繁榮問題,鄧公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香港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
中國有信心繼續維持下去,香港還會是那個繁華的香港。
鄧公有力回應了柴契爾夫人的刁難,重申此次會議著重討論的應該是,如何避免香港交接時產生波動。
而對於主權問題,中國一步也不讓,這是鄧公的底線!
柴契爾夫人被鄧公的強硬態度嚇住了,離開時心思恍惚,以至於在台階上摔了一跤,狼狽而歸。
中國與英國的談判,也就此進入僵局。
針鋒相對
1983年,新一輪的談判在即,英國卻仍然沒有取得任何優勢。
對此,英國代表焦急不已,竟想出一招毒計。
第二天的談判桌上,會場突然出現了第三方,中方質問英國代表,英國代表卻義正言辭地回應:「這是代表香港人民的一方!」
說是代表香港人民,派出的卻還是英國的總督。
本來是中英兩方談判,英國卻想引入第三方,試圖以「二對一」的優勢贏下談判。
鄧公一眼看穿英國的計策,拒絕所謂的第三方代表入場,抵制英國「三腳凳」式的行為。
會場上,英國打出了「以主權換治權」的幌子,看似是退了一步,實際上還是要謀取對香港的管轄。
鄧公堅持主權與治權本就是一體的,不可分離,英國此舉是在強詞奪理,主權問題中國不會讓步!
隨後,中國代表提出了之前制定的「十二條」,全面地規劃了對香港的具體治理方案,據理力爭,英國卻傲慢地將其歸為空想式的計劃,置之不理。
談判再次僵持,英國見談判桌上取不到優勢,就想在談判桌外下手。
他們煽動了香港的多家媒體,在國際上發布大量不利於中國的言論。
又暗中遊說籠絡了眾多香港知名人士,讓他們公開發表演講,煽動群眾排華情緒,試圖給中國施加輿論壓力。
對此我國處變不驚,中國何曾怕過輿論戰,政府立即命令中方代表團成員邵天任以筆名今甫發表文章,凌厲回擊。
邵天任從國際法的角度出發,指出無論是之前的三個不平等條約,還是英國所謂的主權換治權,都是無效的,中國完全有權利收回香港。
英國見輿論戰不成,又打起了經濟戰,在香港股市製造混亂,使港幣的幣值極大地降低。
並將罪責歸咎於中國。
面對這一樁惡人先告狀,中國政府依舊從容不迫,輕鬆地穩定了香港的經濟局勢,甚至反將一軍,贏得了香港人民的大量支持。
之後英國終於無計可施,老老實實地回到了談判桌上,想繼續在談判中迂迴。
可中國卻一改之前的作風,繼續以十二條為綱,主動出擊。
英國這時候已經黔驢技窮,態度也軟了下來,不再繼續堅持管制香港。
談判終於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歷時一年,中國贏下一子,初戰告捷!
萬事開頭難,之後的會議上,即使英國依舊在細節問題上糾纏,但中方始終態度堅定,毫不退讓,談判進展越發順利。
可談判順利了,香港內又出了問題,香港政府突然發布聲明,想讓香港立法局成為凌駕於中英兩國的權力機構,一時掀起軒然大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鄧公見狀,趕緊動身前往香港,面見了香港內的主要官員們。
談話中,鄧公從容不迫地說:要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充滿信任,但港人治港是有個界限的,必須是以愛國者為主體才行得通。
解決這個問題後,鄧公加緊行程,又趕往中英談判會場,想一口氣解決談判問題。
會場上,鄧公解決了最後一個問題,設立了專用的中英聯絡小組,以防止對接過程真空期出現混亂。
三個月後,中英終於達成協議,中國將於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鄧公會見柴契爾夫人,簽訂中英聯合聲明。
被譽為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在香港問題上,迎來了她政治生涯的滑鐵盧。
兩個傳奇人物的交鋒,最終以鄧公獲勝收尾。
驚覺漏洞
談判於1984年告一段落,工作只剩下對收回香港計劃的詳細部署了。
官員們鬆了一口氣,可鄧公卻一刻也不敢懈怠,仍舊時刻緊盯著工作。
1992年,中央軍委制定了一份詳細的香港回收方案,交給鄧公查看。
鄧公拿到方案,趕緊從頭到尾仔細地翻閱了一遍。
方案涉及政治經濟等多個角度,本已準備得面面俱到,可鄧公看完後卻臉色大變,趕緊把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叫了過來。
鄧公邀請劉華清一起翻看,並詢問劉華清的看法,劉華清只說方案已經十分完備了。
「不對!」
鄧公皺了皺眉,翻到方案中的一頁,指著說:「這裡軟了。」
「哪裡軟了?」劉華清滿腹疑惑,並沒有發現問題。
「遺漏了一個問題,我們必須做好武力接收香港的準備。」
「不管發生什麼,我國必須拿到軍隊的主導權!」
劉華清恍然大悟,不論英國表面上態度如何,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他趕緊修改方案,補上了這關鍵的漏洞,又組建了一支專用的駐港部隊,並派遣擅長指揮與部署的熊自仁中將為司令員。
熊自仁中將親自挑選士兵,訓練五年,整裝待發,只待香港回歸。
至此,香港回歸方案才真正完善,一場潛在的危機也被鄧公無聲化解。
風波又起
1992年之後,由於國際形勢變化,英國對華政策發生了轉變。
港督彭定康上台以後,實行「三違反」的改革方案,重新挑起了中英兩方在香港問題上的矛盾。
儘管香港回歸早在1984年就已得到英國的認同,但國際局勢的變化與彭定康的上台又一次勾起了英國對香港的野心。
彭定康
為解決此事,鄧公派遣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只身前往倫敦,會見英國首相梅傑和外相赫德。
朱鎔基再次強調中國對香港問題的鑑定態度,極力譴責了彭定康破壞中英合約的行為,並在英國發表著名演講,主張中英的再次合作,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鄧公清醒地認識到,此事定是有英國在背後推動,但香港問題是重中之重,收回香港勢不容緩,為此,鄧公再次針對彭定康問題發表講話。
英國顯然居心叵測,對彭定康一事避而不談,又拒絕與中國的談判,之前拒還香港的野心就此復燃。
但鄧公還是一如既往的強硬,面對老對手,他放下狠話:「如果英國硬要搞對抗,我們奉陪到底!」
談判就此破裂,英國依舊一意孤行,中國政府見狀,果斷「另起爐灶」,在香港單獨成立了預備工作委員會,一擊打中了英國的要害。
英國又一次敗下陣來,只能妥協,重新與中國合作,中英再一次達成了香港回歸的共識。
紫荊花開
時間終於來到了1997年的7月1日,無數國人屏住呼吸,等待著這一刻。
為了保證中國國旗能在0時0分準時於香港升起,我國特意派出禮賓司司長安文彬嚴格安排儀式。
安文彬在儀式前親自部署,將儀式的每一步精確到秒,從士兵的步伐、演講的時間到升旗的速度,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地嚴密有序。
安文彬
儀式開始了,安文彬更是不敢放鬆,時刻關注著儀式的進行。
可百密也有一疏,英國不甘心直接交付香港,就想破壞儀式的完美進行,讓英國王子特意在演講環節超時了23秒。
而這致命的23秒,很可能就會使國旗無法按時升起。
安文彬直冒冷汗,趕緊命令士兵,在每個環節加速,奪回這23秒。
安文彬掐著時間,士兵們緊趕慢趕,終於在最後趕上了。
此時是23時59分,英國奏響了國歌,本以為已經順利解決,可安文彬不曾想到,英國的國歌竟然提前結束了。
此時距離升旗還剩下5秒,場上鴉雀無聲,安文彬別無他法,只能下命令,原地等待5秒再升旗。
士兵站在原地,所有人都在等待著這漫長的5秒。
好在場上的觀眾並未發覺真相,他們以為這是升旗前的倒計時,於是靜心等待。
終於,5秒鐘到了,國旗開始升起。
1997年7月1日0時0分,中國的國旗準時地飄揚在了香港的上空。
場上開始歡呼,中國人民等了幾百年的這一刻,終於到來了。
香港在這一刻,正式回歸了祖國的懷抱!
而二十七年後的今天,香港也不負所望,成為了中國重要的經濟樞紐。
當年柴契爾夫人那句「離了英國的香港根本發展不起來」的狠話,也不攻自破。
香港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永遠都會是中國人民的家。
參考資料:
余瑋《香港回歸的風風雨雨》
劉革非《香港回歸談判過程中的歷史細節》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