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一張由 AI 生成的圖片在美術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引起了藝術家和參賽者的不滿。
2023 年,這幅畫的創作者、合成媒體藝術家傑森·艾倫(Jason Allen)試圖為這個作品申請版權保護,卻遭到了駁回。
但艾倫並未灰心,最近,他因這份被拒絕的版權申請提起了上訴,讓這件已經塵埃落定的事情再次掀起波瀾。
這個故事的起因是艾倫使用 AI 圖像生成工具 Midjourney 創作了一張圖片,他給這個作品起名為《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並提交到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美術比賽上,參賽類別是數字藝術/數字改編攝影。
圖 | 獲獎的《太空歌劇院》(來源:資料圖)
可他沒想到,這個作品竟然獲得了第一名,不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還引發了一場關於 AI 藝術創作本質的激烈爭論。
艾倫最初通過 Midjourney 的在線平台創作了三幅作品,經過放大處理後裝裱成畫布形式參賽。當獲獎消息傳出後,這件作品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引發熱議。
一些人認為,AI 的出現將威脅到人類藝術家的未來,還會加速「創造性工作的消亡」。
而另一些人則將其與歷史上的技術革新相比較,認為藝術會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不斷進化,就像音樂界接納了合成器,以及照相機的出現。
有趣的是,這件作品的藝術水準足以征服評委們,他們事後承認,並不知道這是 AI 輔助創作的作品。
然而,艾倫的喜悅很快被現實澆滅。當他試圖為這件作品註冊版權時,美國版權局(以下簡稱版權局)拒絕了他的申請。
版權局給出的理由是,這件作品幾乎完全由 AI 生成,僅僅輸入提示詞並不足以構成版權法中關於「人類創作」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版權局認為,艾倫所輸入的提示詞本身是可以獲得版權保護的,但由 AI 生成的最終作品不能獲得版權保護。
面對這一挫折,艾倫在今年 9 月決定提起上訴。他認為,版權局的判斷可能受到了媒體負面報道的影響,並強調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投入了大量心血。
根據艾倫的說法,他用了 100 多個小時,嘗試了 600 多次提示詞的調整,最終才得到了符合他心中構想的作品:一幅展現維多利亞時代禮服與未來太空元素碰撞的歌劇場景。
在上訴文件中,艾倫詳細描述了他的創作過程。
他將自己比作一位導演和攝影師,強調自己「通過精心設計的提示詞,來指導 AI 完成創作」,而這個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投入。
他強調,Midjourney 只是一個工具,真正的創意來源是他的構思和引導。他認為,自己對顏色、紋理的選擇,以及對真實感與抽象程度的把控,都體現了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努力。
非營利性國際法律組織電子前沿基金會的高級律師基特·沃爾什(Kit Walsh)對艾倫的主張持不同看法。沃爾什認為,如果最終圖像是由 AI 系統生成的,就不能算作人類創作,因此不應享有版權保護。
她警告說,過於寬鬆地授予 AI 作品版權可能會帶來新的版權釣魚問題。特別是在當前階段,很難證明藝術家腦海中確實存在某個具體的圖像概念。
沃爾什還指出,如果艾倫對 AI 生成的圖像做出過很小的修改,比如添加濾鏡或修改細節,就可以為修改後的作品申請版權保護。
但艾倫堅持認為,他的創作過程本身展現了足夠的人類創造性,而不需要額外的修改。
他批評版權局的 AI 披露要求難以公平執行,尤其是要求提供詳細的提示詞(創作)過程時,他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負擔。
這場爭議也引發了更廣泛的討論。隨著 AI 技術被越來越多地整合到 Photoshop 等創作工具中,創作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 AI 輔助功能。
艾倫認為,版權法應該保持技術中立,不應阻礙新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
他指出,如果版權局繼續採取這種保守態度,可能會阻礙 AI 技術在藝術領域的創新發展。
在等待上訴結果的過程中,艾倫的作品在網絡上被廣泛傳播,甚至出現在各類商品銷售平台上,但他卻無法有效維權。
這種困境導致他不得不大幅降低作品的授權費用,降幅高達 75%。
雖然他在美國矽谷等地區獲得了一些支持,一些平台甚至幫助他打擊未經授權的非同質化代幣作品,但藝術界對他的態度仍然較為冷淡。
這場爭議讓我們想起了 19 世紀相機發明時期的類似爭論。當時也有人擔心攝影的出現會讓畫家失業,但歷史證明這種擔憂是多餘的。不過,AI 帶來的挑戰可能更加複雜。
一些藝術家擔心 AI 系統可能會模仿他們的風格,從而稀釋其在整個藝術市場的價值。
特別是對於那些認為 AI 正在降低勞動價值和加劇不平等的藝術家來說,AI 已經成為一個需要警惕的對手,而不是得力助手。
據沃爾什預測,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新型的版權釣魚者。這些人可能會濫用 AI 藝術版權認定的模糊地帶,然後通過索取金額較小的侵權費用來獲利。
雖然目前還沒有可靠的 AI 作品檢測工具,但證明一件作品是否由 AI 生成可能需要耗費巨大的訴訟成本。
現在,艾倫正在通過募捐來支持他的法律訴訟。他希望上訴能夠為 AI 輔助創作確立一個新的版權認定標準。
在他看來,當創作者帶著明確意圖使用工具創作時,也應該獲得作品的署名權和控制權。
它將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在 AI 時代,我們該如何定義人類的創造力呢?
總體來說,這場官司的結果不僅關係到艾倫個人,也可能影響到整個 AI 藝術創作領域的未來發展。
參考資料:
https://arstechnica.com/tech-policy/2024/10/artist-appeals-copyright-denial-for-prize-winning-ai-generated-work/
https://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23/09/us-rejects-ai-copyright-for-famous-state-fair-winning-midjourney-art/
https://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22/08/ai-wins-state-fair-art-contest-annoys-humans/
來源:Deep Tech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