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立宣言》到《斷索怒潮》,看美國的民主發展歷程

2023-12-05     郭哥文化

原標題:從《獨立宣言》到《斷索怒潮》,看美國的民主發展歷程

好萊塢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是美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於1993年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被譽為經典之作,鞏固了他在美國電影史上的地位。然而,相對較少人知道,史匹柏在這之後還執導了一部名為《勇者無畏》(另有譯名《斷索怒潮》)的影片。或許很多人未曾看過這部作品,會誤以為它與《勇敢的心》類似,以戰爭為主題。但實際上,《勇者無畏》同樣展現了美國的主旋律,只不過內涵更為深刻。有趣的是,如今這部1997年上映的電影已經成為法學學生上課時的教材。

電影一開始,一個黑人奮力拔掉木頭上的釘子,即使手指已經鮮血淋漓,他卻似乎感覺不到疼痛,依然堅持拔取。另一場景是一個黑人為躲避美國海軍的追捕,在海中拚命游泳,直至力竭沉入海中。即便機會渺茫,他們仍然渴望自由和生命,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通過黑人、奴隸船、鐵鏈等元素的組合,即便用屁股思考也能明白這是一部關於黑奴的電影。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的1839年,一群非洲黑人被西班牙非法販賣為奴隸,途經古巴後,即將被賣到美洲。然而,在一場暴風雨中,黑人領袖帶領其他奴隸反抗,奪取了船隻的控制權,期望返回非洲。但由於某個黑人的意外改變了航向,這艘船漂泊在海上,最終被美國海軍截停。

美國是一個注重法治的國家,對於殺害奴隸主的黑奴,必然會受到法律制裁。一些主張廢除黑奴制的人為這些黑人找到了律師羅傑·鮑德溫,他們提起了一場關於黑奴審判的案件。然而問題卻比想像中更為複雜。奴隸主聲稱這是他們的財產,要求法庭判歸他們;販賣奴隸船的西班牙女王則表示這些黑人屬於西班牙;即便是攔截這艘奴隸船的美國海軍也認為這應該是他們的戰利品。案件審理中,湧現出許多慘痛的畫面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真相。黑奴販賣者將黑人像牲畜一樣關在船艙里,不分男女,只等待定期的分飯,生病的黑人不給予食物,由於船上飲食有限,販賣者甚至將五十名黑人扔入海中。在他們看來,這些黑人只是他們的商品,可以任意處置。

最終,羅傑·鮑德溫通過大量證據證明這些黑人最初並非奴隸,而是非法被販賣為奴隸,這本身就是違法的。美國政府應當釋放這些黑人回家。然而,這個官司因觸及到美國當時的黑奴制問題,引發更深層次的爭論。當時正值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為了贏得連任,獲得南方議員的支持,現任總統對司法施加壓力,先是更換了法官。然而新上任的法官仍然不顧政治壓力,決定釋放黑奴。但當時已經無望連任的總統,由於南北矛盾,擔心戰爭的爆發,決定將案件上升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中,七名來自南方的法官中有七名,可見這群黑人想要活命極為不易。然而,他們聘請上任總統作為辯護律師,在他的精彩辯護下,最高法院最終決定釋放這些黑人。

這部電影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了黑奴反抗並謀殺船員的刑事審判過程。美國電影之所以強大,就在於它能夠毫不留情地諷刺政治,同時讓觀眾感受到美國民主政治的偉大。此案20年後,南北戰爭爆發,北方憑藉《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了黑人的支持,最終贏得南北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使美國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鋪平了道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良好的制度必須具備強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停滯不前將導致不好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2d771926f1bf9ca03a59ac923b2b6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