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第一次去北大講課,卻被學生嘲笑,幾分鐘後贏得滿堂喝彩

2023-06-25     胡月芳

原標題:魯迅第一次去北大講課,卻被學生嘲笑,幾分鐘後贏得滿堂喝彩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北大校訓

北京大學,中國最高學府之一,前身是清朝學習西方教育制度而設立的京師大學堂,自建立以來,為中國貢獻了無數優秀的人才。民國時期的北大,可謂人才輩出,他們引領了五四運動,很多北大學子叱吒於文學界、政治界、經濟界,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崛起貢獻了一份他們自己的獨特力量。一個優秀的北大學子被培養出來離不開北大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開放的思想自由風氣,還有大量的名師。其中,中國近代史上的代表文學家魯迅,就曾在北京大學教過學,在那裡留下了一段難忘回憶。魯迅第一次到北大講課,卻被學生嘲笑,幾分鐘後贏得滿堂喝彩。

早年時期的魯迅,在浙江紹興度過了童年裡最美好的時光,因為父親重病,影響了魯迅,自此走上了一條學習醫學的道路。經過努力學習,魯迅獲得了前往日本公費留學的機會,在那裡學習系統科學的西方醫學。一次偶然的機會,魯迅在課間休息時看到大螢幕上播放關於日俄戰爭的記錄片,由此萌發出了依靠醫學無法真正救國的思想。不久之後,魯迅經常在各大報刊雜誌上發表自己的文章,宣傳救亡圖存的思想,以筆為劍,深深的刺入晚清愚民的內心,企圖用文字喚醒他們心中的那頭雄獅。

民國建立之初,中國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可惜好景不長,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大軍閥袁世凱竊取。他在任大總統期間,還幻想著倒行逆施復辟帝制,自然是遭到了魯迅等文人的嚴厲聲討。袁世凱死後,民國進入混亂的軍閥割據時代,而此時的北大卻安然自若,在蔡元培校長的帶領之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五四運動起源於一場學生暴動,同時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屬於新文化運動後期的主力運動,而魯迅等人,正是新文化的運動的發起者,他們以《新青年》為主力陣地,諷刺舊社會的黑暗現實,宣揚自由和獨立的新思想。蔡元培就任校長期間,不問出處引進了眾多名師,魯迅就是其中一位。1920年,受到蔡元培邀請,原本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成為北京大學的一名兼職教師,每個月還可以領取60塊大洋。

魯迅第一次踏入北大教師給學生講課時,還遭受過「下馬威」。因為他個子不高,頭髮蓬鬆,鬍子拉碴,還穿著舊社會的長袍,學生們一眼望去,就認為此人是一個酸腐文人,自然對他產生了懷疑,並嘲笑他。不過,魯迅最終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教室內的所有學生,他講課生動幽默,十分有趣,同時還能夠引經據典,讓學生在一個快樂享受的氛圍之中學習新知識,陶冶心靈的情操。

第一節課結束之後,魯迅這位其貌不揚的老師就在燕園傳開了,人們紛紛稱北大來了一位外表與學識差距極大老師,之後只要是魯迅的課堂,往往是座無虛席,很多其它專業的學生都慕名前來聽他的課。魯迅的在北京大學的成功不是偶然,如果大家看過他的文章就會發現,他對於舊社會的批判是鞭辟入裡的,十分深刻,同時隱含著對於新思想和新世界的嚮往。

關於魯迅穿著打扮不拘小節,這件事情其實與他在日本的留學經歷有關。當時的魯迅身處異國他鄉,難以融入國外的學生團體,同時留學的不少留學生,卻又是自私自利的趨炎附勢之徒,不想是來學習沒,倒像是來享受人生樂趣的,魯迅打心底瞧不上他們,因此一個人受到了冷眼看待,比較孤獨。在魯迅人生最為低估的時刻,他常常通過寫文章來緩解鬱悶和滿腔報國之志無法釋放出來的低沉心情。除此之外,就是依靠老師藤野先生的幫助。

藤野老師雖然是一名日本人,但對待魯迅卻像自家孩子一樣,他特別喜歡魯迅這個好學的孩子,十分關照他。魯迅對於恩師也是念念不忘,回國之後對他依舊想念,還專門寫了一篇名為《藤野先生》的文章來緬懷他。那麼,魯迅的不修邊幅又與藤野先生有什麼關聯呢?原來,藤野先生上課時也是一個不愛打扮,穿著破破爛爛的粗麻短衣的樣子,他總是以優秀的學識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由此可見,他對魯迅而言,在思想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蘇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19ba90c87598c3e116caed459c1fe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