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火石間的碰撞--反坦克飛彈戰鬥部發展雜談

2019-05-04     水井土城

反坦克飛彈,是目前步兵打擊主戰坦克最有利的武器。在反坦克飛彈出現後的歷次戰爭中,均有大量坦克被其擊中擊毀。反坦克飛彈的戰鬥部多用破甲彈,即用聚能裝藥形成的高速金屬射流擊穿坦克裝甲。不過現代坦克的裝甲為了對抗反坦克飛彈,使用了可以有效防禦破甲戰鬥部的復合材質,並加裝爆炸反應裝甲以提高戰車生存能力,甚至用硬殺傷手段直接擊毀來襲彈藥。在這些先進手段應用下,反坦克飛彈的效能被大幅削弱,那麼現代反坦克飛彈該如何發展,才能在這場「甲彈對抗」中再次重占上風呢?

大力出奇蹟型

對付防禦能力增強的現代坦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戰鬥部的重量。使用聚能裝藥破甲彈最大的優點是穿深和後效隨戰鬥部重量的增大而提升,只要破甲彈的威力超過坦克的防禦能力,甭管什麼裝甲,統統無效,因此增加戰鬥部重量屬於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這也是反坦克飛彈一直以來的發展方向。比如仍在美軍中服役的BGM-71「陶」式反坦克飛彈,早期型號的戰鬥部3.6公斤,垂直靜破甲深度僅有600毫米,後期改進型的戰鬥部增加到約6公斤,最大穿深超過1000毫米。而專門為蘇聯坦克而生的AGM-114「海爾法」(又叫「地獄火」)反坦克飛彈,戰鬥部9公斤,最大穿深超過1400毫米,任何坦克均無法防禦,一擊必殺。

發射AGM-114飛彈的直升機

當然,這種增加戰鬥部威力的方法也有上限,但原因不是穿深無法提升,而是幾十公斤炸藥可以輕輕鬆鬆把坦克炸成零件,根本不需要考慮穿深的問題。美軍在1971年裝備的AGM-65「小牛」空地飛彈其早期型號為了反坦克使用了60公斤的聚能裝藥戰鬥部,而到了後期改進型則直接變成了一個重達135公斤的多用途戰鬥部,不僅可以打擊裝甲目標還能用於摧毀工事、地堡等多種地面目標。

巨大的」小牛「飛彈

增加戰鬥部的方法雖然快捷高效,但缺點是飛彈越來越重尺寸越來越大。最初的「陶」式飛彈,裸彈質量不足20公斤,整套系統三個人就可以分解帶走,後期型重量有所增加但勉強可以攜帶,而「海爾法」飛彈重量達到了驚人的50公斤,長度達到了1.8米,兩個人扛著走都費勁,只能機載或者車載使用,步兵無法攜帶。因此增大戰鬥部的方法只能解決車載/機載反坦克飛彈的難題,對重量要求敏感的步兵來說無法接受。

陶式飛彈已經接近人的負重極限

舊瓶裝新酒型

提高穿深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材質更好的藥型罩。藥形罩說白了就是一個圓錐形的金屬罩,其屬於破甲彈戰鬥部的一部分,用於在爆炸後形成金屬射流。根據材質的不同藥形罩形成的金屬射流穿深也不同,根據理論,在導熱良好的條件下,密度越高、延展性越好的材質,其金屬射流造成的穿深越大。因此採用高密度延展性好的金屬作為戰鬥部是當時的改進方向。二戰時期的破甲彈藥形罩的大多為鋼材,後期僅僅更換了銅製藥形罩,穿深就增加了20%以上,可見其影響。

在上世紀60年代,深感反裝甲能力不足的中國,面對北方巨大的裝甲集群時,甚至考慮過在破甲彈的戰鬥部中摻入黃金以增強穿深,無奈成本實在太高被迫放棄。要不然,那可就真是貨真價實的「金幣彈」了。目前飛彈的戰鬥部藥形罩大多以純銅為主,也有使用鎳和鉭,但後者加工難度大,成本高。目前對藥形罩改進集中在使用多種合金上,如鎢銅合金、鉭銅合金等,力求在不增加飛彈重量的情況下,增強其穿深。

反坦克道德的解剖圖,圓錐形的就是藥形罩

美國曾計劃將反坦克飛彈的戰鬥部改為貧鈾合金

另闢蹊徑型

爆炸反應裝甲防禦破甲彈戰鬥部的原理很簡單:反應裝甲內含有炸藥,當被反坦克飛彈引爆後其產生的衝擊和碎片會擾亂/截斷正常飛行的金屬射流,破壞其穿深。為了對抗普遍使用爆炸反應裝甲的坦克,研製人員對反坦克飛彈做出了改進--其在正常的戰鬥部前附加了一個可爆炸的小型戰鬥部。這種將兩個戰鬥部串聯起來的改進型號被稱作串聯式破甲戰鬥部,使用串聯破甲戰鬥部的飛彈可以在誘爆反應裝甲後再形成金屬射流,從而擊穿目標。目前大部分反坦克飛彈都使用了這種戰鬥部,來應對爆炸反應裝甲。串聯式戰鬥部的優點在於無需提升威力就能解決對付爆炸反應裝甲的問題,缺點則是如果不提升穿深就無法有效殺傷使用復合裝甲的坦克。

我軍的PF98反坦克火箭也使用了串聯破甲戰鬥部

四兩撥千斤型

現代坦克的正面裝甲十分厚重,直接攻擊占不了便宜,但頂部裝甲薄弱得到多。有的飛彈就動起了這個「歪腦筋」,它的飛行線路雖然和普通飛彈一樣,但卻只從目標上空飛過。當飛彈掠過目標頭頂時,戰鬥部引爆並向下擊穿頂裝甲,殺傷乘員破壞設備。這種攻擊方式叫做掠飛攻頂。掠飛攻頂的思路相當巧妙,抓住了坦克天生的弱點避免了硬碰硬。而且,普通的反坦克飛彈通過改裝均可以具備掠飛攻頂的能力。

瑞典裝備的RBS-56「比爾」輕型反坦克飛彈最早實現了掠飛攻頂的能力,其有一個向下傾斜的戰鬥部,當飛過坦克頭頂時觸發戰鬥部,消滅目標。該彈最大穿深也不過500毫米,但通過掠飛攻頂的方式,可以摧毀絕大多數坦克。美國「陶」2B型反坦克飛彈就改裝了掠飛攻頂戰鬥部。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也推出了可單兵攜帶的93毫米掠飛攻頂火箭。

紅箭-9飛彈也可以加裝掠飛攻頂戰鬥部

如來神掌型

掠飛攻頂的飛彈思路不錯,但仍屬於半主動制導,需要操作員全程引導,易被壓制和干擾。為了減少人員傷亡,有的反坦克飛彈優化了攻頂方式。飛彈發射後先爬升到一定高度,然後向下俯衝打擊坦克的頂部,猶如如來神掌一般。這類攻擊方式叫俯衝攻頂。利用俯衝攻頂的優勢,飛彈除了可以打擊坦克外,還可以打擊隱藏的工事、碉堡等其他目標。俯衝攻頂的優點是防禦難度大,飛彈發射徵兆小,不易被發現,彈道變化大,發射陣地安全。俯衝攻頂的飛彈優點很多,不過研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第三代反坦克飛彈大部分可以實現俯衝攻頂,同時還具備了「發射後不管」的能力,尤其是使用了光纖制導的飛彈,不僅可以「發射後不管」,還能夠先發射後鎖定,隨機選擇目標。

」標槍「飛彈

FGM-148「標槍」是美國第三代輕型反坦克飛彈,其攻擊坦克等重裝甲目標時使用的就是俯衝攻頂方式。「標槍」飛彈使用被動紅外製導,發射前先利用發射器上自帶的瞄準裝置鎖定目標,發射後飛彈先向上爬升約150米,在隨後的俯衝過程中通過引導頭的修正自上而下擊中目標。同樣可以俯衝攻頂的還有以色列「長釘」系列飛彈、日本96式「重馬特」和中國紅箭-10反坦克飛彈。其中紅箭-10反坦克飛彈曾在央視公開展示過其俯衝攻頂的能力。

紅箭-10反坦克飛彈

唯快不破型

這種反坦克飛彈直接摒棄了聚能裝藥的破甲彈模式,其戰鬥部為一個堅硬的高速穿甲體,利用火箭發動機將其推進到1500米/秒以上的速度,依靠高速產生的強大動能直接貫穿坦克裝甲。這種反裝甲原理和坦克炮的穿甲彈類似,唯一的區別是可以自行修正方向,以擊中目標。高速動能反坦克飛彈的威力大,精度高,射程遠,坦克的主被動防禦幾乎無效,最關鍵的對平台無限制,坦克、裝甲車甚至普通機動車輛都可以安裝,可以說是新一代的反裝甲利器。高速動能反坦克飛彈是未來最有可能威脅坦克地位的武器,可惜在冷戰結束後,沒有了反裝甲的壓力各國缺乏繼續研製的動力。

美國MGM-166反坦克飛彈(又稱「LOSAT」瞄準線反坦克飛彈),是世界上第一款動能反坦克飛彈。MGM-166飛彈的戰鬥部使用鎢合金,飛行速度高達1520米/秒,由於使用火箭發動機,射程高達4千米的同時全程速度不衰減,威力強大。到2004年,整個飛彈項目已完成所有試驗,達到預期目標。據稱,在實驗中面對高速動能彈,爆炸反應裝甲幾乎沒有任何效果。不過可惜的,當年如日中天的美國人認為「LOSAT」項目費用高昂、威力過剩,在後來的財政預算中止了整個計劃,高速動能反坦克飛彈無疾而終。

使用悍馬發射動能反坦克飛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VGQ2wB8g2yegNDwt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