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郭碧婷染髮事件上了熱搜。
婆婆向太的一條評論,把婆媳關係的話題再次引入公眾的視線。
郭碧婷換了新髮型,還發微博並配文:我不管~不喜歡也要說好看。
網友也是很吃這套,紛紛發表評論說喜歡~,排在評論首位的赫然是向佐的彩虹屁。
原以為是一波甜甜的狗糧,誰曾想,婆婆出來說了:"乖乖媳婦兒,回台北就換髮型了,下次一定要問一下我的同意吧。"這條評論一出,網友就炸鍋了。
雖然小向太俏皮的回覆說:哈哈哈媽媽我們下次一起換髮型染頭髮啊。但奈何,網友並不買帳,紛紛吐槽。
她愛剪什麼髮型就剪什麼髮型,為什麼要你同意?
這世道,換個髮型還得經過婆婆的允許,呵呵。
換髮型也要報備嗎?
向太的話跟兒子、女兒說沒什麼,但當涉及到婆媳關係上,就觸發了這段關係的敏感點,本能的大家會覺得向太控制欲太強,也為郭碧婷的婚後生活憂心。
向太跟郭碧婷的相處是非常之親密的,都說向太是把郭碧婷當女兒來寵著的,那麼對於一個媽媽來說,不喜歡讓她去染髮,好像也是合理的。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覺得向太控制欲太強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太過親密"。婆婆與兒媳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僅僅因為同一個人成為一家人,但這並不代表兒媳就要從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事無巨細的向婆婆回報。
在這段關係中,彼此是需要安全距離的,最好的婆媳關係,是要有"距離感"。
做家庭關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塗磊老師在《愛情保衛戰》中說過:不要把兒媳當親生女兒,也不要把婆婆當成親媽;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做一個有分寸的婆婆和一個有分寸的兒媳;這樣你們就都快樂了。
婆婆與媳婦之間沒有血緣關係的羈絆,也沒有朝夕陪伴的相處,本就是陌生人,僅僅因為愛同一個男人才有了關係。對一個陌生人期待過高,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什麼樣的婆媳關係最安全?保持一定的距離,永遠客客氣氣的。
就像papi醬在《拜託啦冰箱》里曾談到,她跟婆婆的相處之道就是不相處:結婚五年,兩家父母沒有見過面,過年也是各回各家。她覺得這樣的相處方式很自由很舒服。
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是相處融洽的關鍵,不管是實際距離,還是情感距離,都要有邊界感。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份,關於離婚原因分析的調查問卷:共有100個離婚的家庭,70%的人選擇離婚或多或少跟婆媳矛盾有關,只有30%的人說沒有受到婆媳關係的影響。
一次收到朋友發來的消息:"我快氣死了……"
她特別委屈的告訴我,她婆婆到處說她小話,說她多事、話多、脾氣不好,一點兒都不貼心。
我啞然,因為在我印象中,朋友婆婆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很難想像這樣一個人會說這種話。
所以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聽著她的抱怨:"我還不夠貼心嗎?她說喜歡什麼,我就給她買什麼,她愛養花,我就學習花草知識,就是為了跟她有共同話題,她跟我抱怨公公不懂浪漫,我就教公公策劃一個驚喜給她~"
聽著聽著我就覺得不對勁,就問她:"你做的會不會太多了點兒?"
她疑惑到:"怎麼會?不是都說要把婆婆當自己的媽一樣孝順嗎?我哪兒做錯了。"
我失笑:"如果是你親媽,你會跟我吐槽這些嗎?不就直接懟回去了。"
她沉默了。
"距離產生美"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說到底婆媳關係不過是婚姻所帶來的附屬品。
媽跟婆婆、兒媳跟女兒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朋友的婆婆和朋友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最後的結果就是彼此都難受。沒有關係卻有必須在一起,那就放下那些應該,不要去要求對方做些什麼。
大多家庭,"太過親密"是婆媳關係最大的矛盾點。保持距離,是女人給女人的尊重,不遠不近,做最熟悉的陌生人剛好。
永遠不要試圖侵入對方的領地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婆媳關係的討論帖話題。
點贊最高的是一個年輕孕媽媽的故事。
她跟老公都很年輕,第一次懷上寶寶心裡很慌,於是老公就提出了讓婆婆過來照看的想法,她同意了。
婆婆來了之後,什麼都一手包辦,把這裡當做自己的家一樣規劃。剛開始她覺得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但慢慢的問題就出現了,她習慣的擺設變了,她喜歡的坐墊沒了,沙發上不准放小毯子,這個家變得越來越陌生。
"朋友來看我給我買的水果,婆婆笑呵呵的直接把菠蘿蜜連袋子都提走了。我問她,她說公公喜歡吃,看還有那麼多別的,就直接拿走了。"
"她總是上廁所不關門,而且我老公在家也穿的隨隨便便,進門從來不敲門,說了很多次也不管用。"
這位孕媽媽說,東西不是不給吃,是希望婆婆能說一下,還有生活習慣什麼的,至少要注意一下。她跟老公說了很多次,婆婆也每次都說要改,但最後還是會故態萌發。
婆婆並不是那種想像中的惡婆婆,但她就是覺得相處起來很憋屈,本來大方爽朗的性格被弄得幹什麼都小心翼翼的,好像不是自己的家一樣。
在這段關係中,看似婆婆包辦了一切,但卻過多的侵入了對方的領地,這就造成了妻子價值感的缺失,婆媳矛盾也就出現了。
有一位資深心理諮詢師曾說過:作為婆婆,與兒子兒媳最恰當的相處方式是,在他們需要建議的時候,熱情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強迫他們的認同;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適當的給予支持,但是不能強迫他們接受。
而作為兒媳,也要明白,婆婆不是媽,永遠不要理所當然的對婆婆的事情指手畫腳、出謀劃策。
表姐跟表姐夫自己住,一次她去公公婆婆那裡,看到婆婆在院子裡開了一小塊菜地,表姐就跟她婆婆抱怨:"媽,您本來身體就不好,每天歇著不好嗎?弄塊菜地在咱家院子裡,也太髒了吧。"
當時她婆婆就炸了,直接就跳起來:"我有手有腳的,怎麼就不能種地了,髒怎麼了,髒你家的地了嗎?"
就這樣婆媳兩個大吵了一架,最後不歡而散。
很多時候,婆媳之間的問題就是處在生活環境、思想觀念的不同上,所以就會產生很大的分歧。
表姐覺得是對婆婆好,但是婆婆卻覺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管的太多了。本來婆媳關係就比較難處理,一次吵架,關係就產生了裂痕。
一段好的婆媳關係,需要正視自己的位置,永遠不要讓對方去習慣你的方式,清晰的領地意識,是對彼此的尊重。
把夫妻關係放在所有親密關係的第一位
"百善孝為先"成了很多人孝順父母的準則。在他們的意識里,孝順父母就是什麼都聽父母的,只要父母開心怎麼都行。
尤其是結婚後,很多男人在面對婆媳問題的時候,都會選擇委屈自己的媳婦。
"我媽養我這麼大,真的不容易,你就不能體諒一下嗎?"
"老婆對不起,但那是我媽,你就讓讓她吧。"
他們忘了自己已經組成了新的家庭,忘了自己丈夫、父親的身份和職責。
在一期《愛情保衛戰》節目中,塗磊老師直接指出了婆媳關係的本質,他說:"任何一個婆媳關係不好,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那就是男人太弱。"
前段時間鍾麗緹因為婆媳吵架上了熱搜。
節目中張倫碩和鍾麗緹因為一點兒小事吵了起來,張倫碩不僅沒有想辦法遮掩,還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媽媽。
張倫碩的媽媽在生活中也是比較強勢的,可以看出鍾麗緹在她面前也是小心翼翼的,而張倫碩卻絲毫不考慮她的心情,這也造成了婆媳關係越來越差。
武志紅老師曾在《家為何會傷人》中說到:"家庭關係中第一位的,不應該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曾經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讓一位女學生配合自己做一個實驗。
遊戲規則是,在黑板上寫下你熟悉的20個名字,然後劃掉你認為最不重要的人。
女學生劃掉了鄰居、前男友、朋友等,最後只剩下孩子、父母和丈夫。
"再劃掉一個。"教授說。
女生愣住了,慢慢抬起手,艱難的做了決定,劃掉了父母。
"請再劃掉一個。"教授再次說道。
女生再次拿起粉筆,哭著劃掉了孩子的名字。
夫妻關係是婚姻的優先法則,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婆媳關係等,都是夫妻關係的附著著,不應該是這段關係的核心。
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海靈格說:"家排是少數人知道的秘密,要通過傳播讓秘密成為大多數人知道的常識。如果你的家庭系統處在正確的序位,你家庭中的動力是自然輕鬆的。"
不要用孝順為藉口去綁架妻子,學會保持原生家庭與自己家庭應有的距離,不要什麼事都去麻煩父母,和妻子有商有量,日子才能幸福美滿。
有人說婆媳關係的癥結在於愛著同一個男人。所以當老公面對老婆和親媽的時候總是會左右為難,無論偏向誰,問題都不會解決。
所以解決婆媳矛盾的根源就是要:距離產生美,儘量避免相互傷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也認為,中國家庭矛盾的大多原因,是因為中國式漿糊邏輯,也就是我的事兒是你的事兒,你的事兒也是我的事。而漿糊邏輯相對應的就是邊界意識,也就是安全距離。
在處理婆媳關係上,做到這兩點,你就贏了!
1, 少說話,多傾聽。
不管婆婆跟你抱怨什麼,尤其是抱怨親戚朋友的話,你只需要微笑著傾聽,時不時點頭就可以了,切忌用惡毒的語言去附和婆婆的吐槽,因為說出去的話就無法收回了。事後,婆婆可能會想,你是不是背後也說過她這樣的壞話。
所以,安全起見,少說多聽是最安全的做法。
2, 少干涉,多獨立
婆媳相處,難免有想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跟你有關堅持自己的原則,如果跟你無關,只提建議不做決定。
在家庭生活中,要儘可能的獨立,凡事都要靠老公,就會沒有底氣,媳婦永遠是外人,婆婆會覺得自己的兒子太辛苦,你是個負擔。
《過猶不及》書中指出,界線就像肌肉,越練越強,在安全的關係里,反覆練習,慢慢地,你的界線感就會越來越強,承受壓力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這樣,過不了多久,你就能順利地將界線意識遷移到其他讓自己不舒服的關係里了。
聰明的女人,與婆婆相處,有張有弛,不遠不近,有原則不放肆,守好關係的邊界,從容不怕,優雅自渡。
- END -
本文作者:我是暖曄,溫者為暖,沃之為曄。90後小仙女,喜歡旅行、讀書、寫作,愛自己也愛生活,不圓滑也不執拗,不聰明也不懦弱,願我的文字帶來更多生活中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