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立刻報告!成都二仙橋發現「頭號」入侵植物!

2022-06-28   快推正能量

原標題:看到立刻報告!成都二仙橋發現「頭號」入侵植物!

本文轉自【錦觀新聞】;

近些年來

外來入侵物種引發大量關注

它們不僅造成我國物種的減少甚至滅絕

還導致生態系統功能的缺失

6月24日

成華區二仙橋附近綠地發現外來入侵植物

——

紫莖澤蘭

紫莖澤蘭原產美洲的墨西哥

是一種檢疫性有害生物

在《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種名單》中

位列第一

因其莖和葉柄呈紫色,故名紫莖澤蘭

綠地出現紫莖澤蘭 相關部門立即剷除

6月24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張遠彬副研究員團隊在與成都市公園城市局聯合開展「成都市野生植物調查監測工作」時,在成華區二仙橋附近綠地發現外來入侵植物——

紫莖澤蘭

據張遠彬介紹,當時在現場發現了20餘株紫莖澤蘭,約一米高,成團狀分布,暫時未有擴散跡象(未開花)。根據之前的調查,紫莖澤蘭在成都不見分布,「但由於其強烈的入侵性和公眾對入侵植物了解不夠,所以風險依舊較高,需要提高警惕,加強監測和宣傳,並及時防控。」

工作人員正在剷除

隨即,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快速組織成都市森防站和成華區森防站工作人員到達現場核查情況,並按照專家的建議方案,及時將發現的紫莖澤蘭全部剷除銷毀。

同時,成華區森防站還將對周邊綠化區域進行重點監測巡查,阻止紫莖澤蘭在該區域自由生長和擴散。

堪稱植物界「頭號殺手」 危險性極大

外來入侵物種根據危害性大小分成七個等級,一級屬於危害性最大的,紫莖澤蘭屬於一級。由於沒有天敵和競爭對手能與之抗爭,紫莖澤蘭在雲南的擴散面積已經達到其面積的64%。

紫莖澤蘭最為「聰慧」之處在於它可以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調節生長,葉片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綠可紅,以環境的適應要求來調節外表形態,並進行靈活的營養分配。

紫莖澤蘭繁殖能力極強,每一株能產生數以萬計的種子,隨風飄移擴散。同時,由於紫莖澤蘭有毒,沒有生物食用,更有助於其生長和繁殖。此外,紫莖澤蘭體內還含有一些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能通過根系分泌,抑制原有植物的生長發育。它所到之處,原有植物均被「排擠出局」,最後只剩下紫莖澤蘭,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分布範圍廣泛且難治理

經半個多世紀的傳播擴散,紫莖澤蘭已在西南地區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重慶、湖北、西藏等省區廣泛分布和危害。

由於紫莖澤蘭的生命力頑強,治理起來非常麻煩。目前主要是從人工機械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法等各方面去努力抵禦紫莖澤蘭的入侵,但效果有限。國外也有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但引入天敵物種可能會帶來其它的生態問題。

不僅是成都

近年來

全國多地都出現了

紫莖澤蘭

的身影

也從各方面去努力抵禦紫莖澤蘭的入侵

雲南香格里拉

雲南景東自然保護區

貴州仁懷

西昌

那麼四川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有哪些?

都有什麼危害?

四川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

紫莖澤蘭

,原產墨西哥,能分泌化學物質殺死本地植物,競爭營養。主要分布於攀枝花、涼山、雅安、甘孜、樂山、宜賓、瀘州、自貢、內江等地,大約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和向東擴散。

草地貪夜蛾

,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藉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寄主包括玉米、水稻等穀類糧食作物在內200餘種植物。

松材線蟲病

,松樹一旦感病後40天即可死亡,松林感病後3—5年即可毀滅,是松樹的「癌症」和「禽流感」,屬於重大植物疫病疫情,尚無有效的藥物可治。

紅火蟻

,原產於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國家,不僅危害植物,還會叮咬人或動物,造成灼傷疼痛甚至休克和死亡。

銹色棕櫚象

,主要危害棕櫚科的加拿利海棗,2015年首次在成都市發現,目前已擴散至成都、眉山、遂寧、綿陽、樂山、南充、涼山等地。

松皰鏽病

,世界有名的危害松樹枝幹的危險性病害,主要分布在綿陽、廣元、巴中、涼山、雅安、阿壩、甘孜等地。

福壽螺

,主要危害水稻,也啃食蓮藕、茭白、菱角、芡實等眾多農作物。其體內攜帶大量廣州管圓線蟲,人們食用後極易感染這些線蟲並引發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脊髓膜炎,引起人體神經系統損害甚至死亡。

大薸

,俗名水白菜、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雌雄同株,繁殖迅速,是農業環保的頭號天敵,被列入我國100種最危險入侵物種名單,原產地巴西。

有空心蓮子草、水葫蘆、三裂葉豚草

……

當前,四川還面臨一批潛在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比如美國白蛾,目前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遼寧、上海、安徽、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共11個省市出現。又比如微甘菊,已廣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和雲南,被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防範外來物種入侵也是廣大市民的義務

若市民發現這類植物

可以向所在區(市)縣的

園林綠化相關部門反映

交由專業人員處理

同時大家也可以

撥打成都市森防站

電話

028-87762576反映情況

綜合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紅星新聞、天津海關、四川日報、鄭州植物園

文章來源於: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