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與存在(二)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2022-08-07   小宇宙科學哲學

原標題:動態與存在(二) 原創:小宇宙科學哲學

適用性哲學是在客觀物質世界存在的條件下,關於普遍聯繫和持續發展的科學。

其一,客觀物質世界是運動的、變化的,是具有一定的存在周期的。就如太陽並不是會一直存在的,它作為一顆恆星也是有壽命的。一般而言,恆星在死亡之後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由於太陽演化到後期的時候,它的質量比較小,那麼它在死亡之後就會變成白矮星。再如恐龍在中生代統治地球時間長達1.6億年之久,後來在地球上消亡了,在不存在恐龍的條件下,去研究恐龍與自然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是不符合科學事實的,是毫無意義的。或者在中生代恐龍時代,不存在人類,而談中生代人類與自然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也是不符合實際,毫無意義的。

其二,聯繫作為一個哲學範疇,是指一切事物、現象之間及事物、現象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它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事物、現象及其過程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二是指一事物、現象及其過程和它事物、現象及其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係。比如水的存在,除了其內部氫和氧元素之間的有機聯繫,還與一定的溫度、氣壓、時間、空間存在著特定的關係和聯繫。植物的生長除了種子內部各要素,包括胚、胚乳、種皮之間的聯繫,也與水分、陽光、土壤等存在著特定的關係和聯繫。聯繫具有多樣性和條件性,聯繫不僅是客觀的,而且是普遍的。聯繫的普遍性反映的就是客觀物質世界動態與存在之間相互聯繫的普遍性。

其三,持續發展是指某一事物在時間上的延伸和空間中的暴漲。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和不可逆性,它只有一個方向,即由過去到現在並向未來流逝著,是只進不退,有去無回,是一去不復返的,具有不可逆性。比如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持續性,這就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空間的特點是三維性,即任何物體都有其長、寬、高三個方向,現實的空間只能是三維的,不能是四維,甚至於多維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物質在空間中的運動、變化也可以稱為三維張量。物質的運動、變化、發展是和時間、空間相聯繫的。物質運動總是要經歷一定的時間,占有一定的空間,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而物質運動是時間、空間的內容,離開內容的抽象形式是不存在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時間、空間以外的物質運動。同時,離開物質的運動,時間和空間也無法量度。人們就是依靠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年、月、日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地球繞地軸自轉一周為一日。

對於適用性哲學來說,不僅要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聯繫和發展的規律,還要解決如何存在、如何聯繫和如何發展這些實際問題。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那麼如何繼續存在、如何普遍聯繫和如何持續發展就是人類社會永遠的主題。

其一,人類為什麼要解決如何繼續存在這一實際問題?首先,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都是存在壽命的,更何況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其次,從地球的誕生到現在,有很多時段是不存在人類生命的;再次,從考古學對生物化石的分析研究角度看,地球上的幾次生物大滅絕充分說明,人類必然會經歷大滅絕這一過程階段,因為人類也是地球的生物—高級動物。而人類的繼續存在直接決定著人類的持續發展,所以解決如何繼續存在的問題是首要的先決條件。無論人類的科學技術有多麼發達,一旦不能擺脫人類大滅絕這一過程階段,不能離開地球進行星際宜居星球的移民,始終難逃滅頂之災。如果把人類社會這一單位縮小,如國家、階級、政黨、集團、家庭、個人的存在。這裡就著重談一談國家如何繼續存在。從真實的歷史維度可以知曉,一些國家的地方土著人由於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落後,有的已經滅種了,有的被殖民了,還有的被趕跑了。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可圈可點,有些弱小落後的國家要麼不存在了,要麼被分裂了。這充分說明,一個國家只有科技、經濟、軍事都強大了,才有繼續存在的希望。科技、經濟和軍事的強大才是和平最有力的後盾。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可以強軍,從而具有強大的國防,才能夠保家衛國,保護人民。

其二,對於人類社會的存在,如何看待普遍聯繫這一實際問題?普遍聯繫的實質就是動態與存在之間的聯繫,包括動態與動態、存在與存在、動態與存在之間的普遍聯繫。所謂聯繫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及其過程的內部和外部都處在相互聯繫中,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和現象及其過程都是整個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環節,每一事物通過其自身體現出聯繫的普遍性。聯繫之所以是客觀普遍的,是因為世界是一個統一的物質世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現象及其過程都是這個統一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必然和它周圍的事物、現象發生種種聯繫和關係。人類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證明了事物聯繫的客觀普遍性。在自然界,從巨大的天體星繫到原子核內部的基本粒子,從無機界到有機界,都是處在客觀普遍聯繫之中。從人們現今已經觀測到的宇宙天體,是由衛星、行星、恆星、星系、總星系等構成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物質整體。地球上的物質結構,是由分子、原子、原子核和電子、質子、中子、夸克、玻色子等所組成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複雜整體。人類社會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人們以生產關係為基礎構成了各種不同的社會關係,無論是國家、階級、政黨、企業、家庭,還是某一個人的存在和發展都要與整個社會發生多種聯繫。國民經濟是由工業、農業、商業、交通等部門構成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複雜系統。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教育事業也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科學技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依賴於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發展也依賴於科學技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要真正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中華民族強大的復興,就必須開發「智力資源」,實施「人才戰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因為事在人為,發明和創新都是人才所為。

其三,主觀動態的目的是為了持續發展,而主觀動態包括思維動態和實踐動態。對於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思維動態就是通過思維的分析、研究和總結而得出的持續發展的結論:人類要持續發展就必須進行廣泛的普遍的聯繫。實踐動態就是把這種廣泛的普遍的聯繫付諸實施。聯繫的多樣性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可以分為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主要聯繫和次要聯繫,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等等。不同的聯繫對於事物的存在和發展起著不同的作用,直接的、本質的、內部的、必然的、縱向的聯繫,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規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向;間接的、非本質的、外部的、偶然的、橫向的聯繫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對事物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即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能否健康和順利發展,關鍵在於我國內部各方面的聯繫和關係,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關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黨的政策和人民群眾的關係等等,這些都是內部的主要的聯繫。而我國要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關鍵在於我國外部各方面的聯繫和關係,如我國作為常任理事國與聯合國的關係,發展貿易經濟往來與他國的關係,開展聯合軍演與他國的關係,進行和平及安全維護與他國的關係等等,這些就是外部的聯繫。一個國家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出發,必須加強與外部的聯繫和關係。大唐盛世的絲綢之路是與外部聯繫的最好見證,以古為鑑,古為今用,這就是縱向聯繫。再如橫向聯繫方面,美國為什麼在二戰之後直到現在一直擁有世界老大的霸主地位,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分析。一方面是美國作為戰勝國在世界各國到處招攬科技人才,科學技術的發展說到底就是人才戰略;另一方面,美國不但加速國內的經濟發展,而且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哪怕是昔日戰場上的敵人,只要有助於經濟的發展,照樣可以既往不咎,經濟友好往來;再一方面是美國軍事實力的強大,不僅有北約盟國,還有它派往其他國家的軍事力量,例如派往德國、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的軍事力量,這使我不得不想起當時紅軍對付國民黨軍隊,八路軍對付日本侵略者的游擊戰術,游擊戰不僅具有機動靈活性,而且可以從不同的點攻擊同一點,所以對於紅軍和八路軍來說就會相對損失較小,即使現在俄羅斯的核武器遠遠超過了美國,但真正發生戰事,俄羅斯的損失要遠遠超過美國,因為俄羅斯是以一點對多點,以一國對多國。美國在二戰之後,在科技、經濟、軍事方面的實踐動態是值得我國借鑑的,但不是照搬,以洋為鑑,洋為中用。

總之,適用性哲學不僅僅是發現和描述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更重要的是把客觀物質世界的規律運用於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