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遊】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包括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增加農村零售網點密度、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等。其中,「數字消費」也赫然在列。文件特別明確指出了「打造沉浸式演藝新空間,建設新型文旅消費集聚區」等要求。結合文化和旅遊部近期推出的「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以下簡稱「試點名單」),可以預見,沉浸式體驗將成為未來旅遊發展新風口。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數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鄧寧教授表示,此次文化和旅遊部推出「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正值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消費二十條」)之時,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就是創新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景,推動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此時推出「培育試點名單」,呼應了當前提振和擴大消費的重要政策。
新技術帶來新的消費場景
對於經濟發展來說,消費與投資一樣重要。日本學者宇野政宏從動態的角度對消費的需求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根據消費者的衣、食、住、行,生活環境和餘暇時間這三個因素的量與質的綜合考察,把消費需求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衣、食、住、行為中心,其任務是擴大衣、食、住的數量,以滿足消費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階段以生活環境為中心,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生活環境的質量,擴大餘暇時間的數量。
第三階段以餘暇時間為中心,消費者在這一階段能充分追求生存的意義。旅遊休閒就是這一階段的產物。
專家指出,需根據人們需求結構來調整消費品的生產結構,從而調整產品與產業的結構,使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與消費結構相適應。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於沉浸式體驗的需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獲取更加真實、直觀的體驗,穿越古今,行走宇宙。於是沉浸式體驗經濟不僅局限於文化、娛樂領域,還逐漸延伸到教育、醫療、旅遊等領域,消費場景更加多樣化。
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是指依託旅遊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工業遺產、博物館等場所或相關空間,運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數字科技並融合文化創意等元素,通過文旅融合、虛實結合等方式,讓遊客深度介入與互動體驗而形成的一種旅遊新產品、消費新場景。
「夜遊黃鶴樓「實景
鄧寧教授認為,在此次入選的24家科技企業中,具有如下「四高」的特點:
(1)科技含量較高。絕大多數項目都體現了全新科技在文旅領域的應用,其中不乏VR、AR、5G、光影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從而實現智慧旅遊下遊覽體驗的升級與重塑。
(2)文旅融合度高。無論是文博場所、藝術館沉浸式體驗,還是VR主題樂園沉浸式體驗,亦或是戲劇類演藝沉浸式體驗,均體現了文化內容IP與旅遊場景緊密結合所衍生出的全新旅遊產品,體現了文旅深度融合的趨勢與方向。
(3)市場接受度高。此次入選的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項目,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體現了市場較高的認可度,均具備較好引領文旅消費新趨勢的潛力。
(4)推廣複製性高。此次入選項目均具備較好的推廣複製性,無論是光影夜遊、主題演藝、動感體驗還是虛擬現實,均具備較強的與旅遊景區、休閒街區、度假區等場景結合的空間,具有較好的示範效應。
被延長的消費時間
近期,電影《長安三萬里》熱映,武漢黃鶴樓因之再度「走紅」。1800年歷史長河裡,無數詩人才子駐足黃鶴樓,留下多達1700多首詩詞歌賦。如今,天南海北的遊客冒著酷暑來到江城尋訪,感受千年名樓的非凡氣韻和文化精神。
為提供更豐富的遊覽體驗,黃鶴樓首次推出「朝游」玩法。遊客最早7點半就可入園,經鵝池、擱筆亭,登主樓遊覽,敲鐘祈福,在白雲閣吃上一碗武漢特色早點熱乾麵。晚上,《夜上黃鶴樓》沉浸式演出又讓遊客穿越到大唐盛世,遊客換裝漢服,在夜間漫步觀游,登千年名樓感受古風獨特魅力。從吟詠一首詩詞到看一場「左鄰右社」漢派相聲……自此,黃鶴樓「打開方式」延長至14個小時之久。
《夜上黃鶴樓》項目技術負責人、武漢星月雲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徐維華介紹說,《夜上黃鶴樓》是用科技賦能激活傳統文化新生命及地域特色文化IP與景區智慧旅遊相結合的典型案例。自1985年重新開放以來首次開放夜間體驗,不僅有炫酷的科技感,還有濃厚的文化味,它以黃鶴樓公園為載體,圍繞其特有的歷史文化,採用聲光電結合的手法,融入藝術表演的方式,通過高科技光影技術打造的城市地標夜遊新體驗,讓遊客不僅能在白天欣賞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風格的建築群,而且能在夜間多方位、多層面地接觸黃鶴樓歷史故事及民風習俗,豐富和拓展了市民和遊客在黃鶴樓公園休閒旅遊時間和空間的層次。
今年上半年以來,《夜上黃鶴樓》演出143天,接待遊客34.07萬人,較去年同期增長超1600%,已超過項目自2020年公演以來總接待量,受到了行業、媒體和遊客的高度認可,成為武漢夜遊經濟標杆項目之一。
休閒街區也是沉浸式旅遊的重要場域。
以北京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為例,亮馬河遊船一期航線1.8公里,串聯藍港商圈、燕莎商圈、朝陽公園,通過與沿途商業的有機結合,將周邊的商業街區、休閒區域與遊船相結合。作為以遊船為載體的水上遊船體驗項目,藉助沿途燈光景別設置,以亮馬河的文化歷史沿革為串聯,通過船、橋、景、光,動靜結合、立體呈現,通過雙向互動讓遊客參與其中,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身臨其境。在近40分鐘的行程中每通過一座橋,乘客都可以體驗到不同的視覺感官體驗,是全身心參與,呈現出不同的沉浸體驗,充分調動參與者的個人情感。
據亮馬河遊船運營方北京濱水樂游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燕傑介紹說,夜遊產品作為亮馬河遊船的明星遊覽體驗,五一期間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狀況。在夜間火熱的同時,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同樣開發了內容豐富、體驗感較強的日間產品。通過不斷嘗試,開展了比如母親節期間的插花活動、端午節期間的傳統文化體驗親子活動、點茶體驗親子活動以及手工手作的體驗等活動,受到了來自市場及消費者的一致好評。「未來,我們將不斷嘗試與更多品牌、業態合作,充分利用遊船場景,豐富消費體驗。」趙燕傑強調。
專家指出,沉浸式體驗空間運營方想要面推動旅遊消費市場, 首先需要打造品質精良的產品。形成沉浸式業態上下游生態,跨界融合打造符合市場需要的高品質、高性價比產品。
其次,創新營銷推廣方式。更多是口碑營銷,此類項目更多是利用小紅書、抖音等UGC社區形成二次傳播,成為具有流量轉化價值的線下體驗目的地。
再次,與新消費場景結合。熱門商圈、街區等地點,或者熱門景區、目的地自帶流量的區域,滿足新消費人群傾向並形成復購。
的確,與一般的旅遊產品相比,沉浸式旅遊沉浸式文旅尤其是街區類項目復購率更高,但這也這要求各沉浸式空間疊代更新速度需要越來越快,才能保證持久活力,吸引更多消費者「復購」。
而趙燕傑也表示,沉浸式體驗空間作為當下熱門的旅遊體驗業態,它不僅有助於拉動本地居民的內需,還能延長外地遊客、商務人士等人群的留存時間,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通過增加遊玩體驗種類、拉長遊客停留時間,以沉浸體驗空間為場景,衍生開展更多業態聯動將旅遊消費場景多元化。
沉浸空間的未來
當沉浸式滲透文旅產業,展現了一種更有趣的旅行方式。沉浸式旅遊不僅在技術上有新突破,更體現了文旅行業最本質的價值,即人文價值的。未來沉浸式旅遊在遊客與場景的雙向互動上、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身臨其境。人們不再是簡單的遊覽者,而是旅遊場景的主導者。
鄧寧教授指出,沉浸式較為合適的結合場景主要有:
(1)教育遊學方面:文博場所、科技館等面向青少年的沉浸式體驗方面。
(2)紅色旅遊方面:紅色旅遊景點、黨史教育等場景利用沉浸式加強體驗與學習效果。
(3)文化遺產旅遊:史實還原與歷史重現,加強遊客對歷史文化的參與體驗,對旅遊目的地具有更深刻的認知。
(4)主題樂園:影視IP與遊戲IP的沉浸式產品。
此外,他預計,未來熱門的沉浸式產品類別主要是:虛擬元宇宙類、劇本娛樂類產品,能夠讓用戶產生深度沉浸式的產品,一定需要在內容、敘事、互動、視聽等方面做到協調統一,讓遊客具有深度參與其中「不出戲」並樂於沉浸的感覺。
而在徐維華看來,沉浸式旅遊的未來發展有兩大趨勢:
一是沉浸式業態集群化。以沉浸式的方式賦能文化景區、文化街區及文化園區,通過與餐飲、住宿、旅遊、購物和娛樂等行業相關要素的格式創新相結合,打造文化+旅遊+商業+體育+民宿的旅遊景區綜合體,使原本獨立的旅遊消費點形成組團化、規模化的發展結構,為本地居民和遊客打造了本土化、國際范兼備的旅遊體驗集群。
「夜遊黃鶴樓「實景
二是沉浸式旅遊深入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快速崛起,5G、AI、AR、VR、MR、人工智慧等高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沉浸式體驗場景,這些技術將給體驗者帶來多維度、全包圍式、交互感強的體驗。未來,人們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更加深入地了解旅遊目的地,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同時,人們也可以通過智能穿戴設備,更加便捷地記錄自己的旅遊經歷。
從實踐中可以看到,除了創造多維消費場景,聚攏周邊人氣,形成文旅商一體化發展框架。《夜上黃鶴樓》還與長江燈光秀、知音號一同構築武漢長江夜遊經濟的核心框架,將區域地標景觀與城市文化場所連接起來,在彰顯城市基調,促進武漢夜景的整體發展統一,形成武漢夜文化旅遊品牌的影響力,提升武漢城市知名度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
正如拈花灣文旅董事長吳國平所言:萬物皆可沉浸,而在豐富消費體驗、打造消費場景、提升消費水平等方面,沉浸式旅遊依然可以大有作為。
擴展閱讀:《 全國首批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入選項目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