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為什麼未能被人類馴化成「家養動物」?

2022-08-22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猴子,為什麼未能被人類馴化成「家養動物」?

1856年,法國「訓猴大師」弗朗哥,為了讓猴子成為人類的「奴隸」,竟將自己和100隻猴子關在了一座孤島上,打算憑一己之力,將它們全部馴化,結果卻引發了一場罕見的「人猴大戰」,不願屈服的猴子拚死反抗,差點將弗朗哥活活打死,最終他只能結束行動,狼狽逃回歐洲。

關於馴化猴子的經典案例

開頭說的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案例,事發在南美洲的一座小島上,起因是著名的訓猴大師,法國人弗朗哥,為了將猴子馴化成雞鴨一樣的家養動物,便帶著100隻猴子,孤身前往荒島,打算憑一己之力,將它們成功馴化。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大大超出他的預料,因為這100隻猴子剛一登島,就迅速組成了3個小型猴群,並因食物問題而相互殘殺,令弗朗哥頭疼不已。

為此,弗朗哥特意僱傭了當地的土著,定時給猴子發放食物,這樣既能讓猴子們停止爭鬥,也能拉近和它們的關係,然而事與願違,猴子們雖然停止了打鬥,但卻對弗朗哥形同陌路,根本不信任他。

所以弗朗哥只能趁猴王不注意,將小猴子偷過來,放在自己身邊喂養,然而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長大後竟拒絕聽從他的命令,還選擇回到猴群生活,讓他無可奈何。

最後無計可施的弗朗哥,只能使用武力手段,把猴子們抓起來,迫使它們向自己屈服,結果這一舉動將猴王徹底激怒,導致雙方爆發了一場驚人的「人猴之戰」,結果弗朗哥寡不敵眾,被猴群打的節節敗退,最終只能結束試驗,逃回歐洲。

關於猴子

猴子是靈長目猴科動物的統稱,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在全世界都廣泛分布,它們體型中等、四肢靈活,可以簡單的使用工具和抓取食物,而且大腦發達,是僅次於人類的智慧生物。

猴子的種類也有很多,其中以獼猴最為常見,不過獼猴性格頑劣,喜歡惹是生非,猴生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吃飯、打架和交配,比如峨眉生的獼猴,不僅經常對遊客下「黑手」,還經常擊殺猴群中的幼崽,十分可惡。

猴子的報復心也很強,比如在2021年,印度發生了一件奇聞,一群猴子為了給一隻被狗咬死的幼猴報仇,竟對山下的村莊發起了突襲,它們採用群毆模式,將村子裡的200多隻小狗全部擊殺,直到警察趕來,方才罷休。

不過,猴子中也有性格溫和的種類,比如國寶金絲猴,它們就是一群溫和安靜的毛孩子,而且對人類很友好,只要給吃的就可以接近,顏值也非常高,堪稱猴中貴族。

那麼,猴子為什麼無法被馴化為「家養動物」?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馴化了很多動物,比如雞鴨、牛羊、貓狗等等,這些動物原本都是野生的,但人類通過馴化,將它們變成對人類有用的「東西」,但馴化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每種動物都能被人類降服,比如猴子。

1.猴子肉少、病多,就算被馴化了也無法提供肉食

馴化不是為了找朋友,而是通過人工飼養,挑選野生動物為人類服務,比如雞鴨和豬羊,人類馴化它們就是為了來吃的,因為它們不僅肉質鮮美,營養也很豐富,可以為人類提供充足的能量。

但是在自然界,大部分猴子都骨瘦如柴,身上根本沒有幾兩肉,而且肉質發酸,難以下咽,就算被馴化了,也無法為人類提供肉食,飼養價值極低。

不僅如此,為了提供肉食,被馴化動物必須具備極強的生長迅速,這個要求直接就把猴子排除了,雖然它們食性雜、不挑食,但和家豬這種6個月就能出欄的家畜相比,猴子的生長速度實在太慢了。

而且猴子的身體還攜帶了很多種病毒,比如黃熱病、肺結核等可知的或未知的疾病,而人類一旦食用猴子,很可能因此感染,這是非常危險的。

2.猴子單體戰鬥力很差,無法幫助人類作戰

據動物學家統計:全世界共有140多種動物是馴化候補者,但只有14種被人類成功馴化,這些被馴化的動物,除了能吃外,還能對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幫助。

比如人類可以馴化野馬,然後為它們按上馬鐙,再讓士兵騎上它們,成為衝鋒陷陣的騎兵,此外人類還將野狼馴化成了狗,讓它們配合自己,完成戰鬥和狩獵。

值得一提的是,狗作為人類馴化史上最成功的的作品,馴化成本是很低的,因為狼是一種階級性很強的動物,天生具有很強的服從性,所以它們的後代狗,對主人非常忠誠,無論你讓它們做什麼都不會有怨言。

而猴子的功能性就弱多了,它們不僅造肉率低,個體戰鬥力也奇差無比,遇到大型動物根本沒有反擊之力,既不能幫助人類狩獵,更不能幫助人類打仗。

3.猴子好吃懶做,無法幫助人類勞動

人類把牛馴化後可以耕地,把驢馴化後可以拉磨,但把猴子馴化後卻什麼都不能幹,因為猴子不僅戰鬥力不行,勞動力也不行,它們天生就是好吃懶做的動物,就算被人類馴化了也毫無用處。

而且猴子的服從性也很差,做事從來不按劇本走,管控難度極大,與家犬這種聽話的動物相比,簡直就是廢材,根本不能成為人類的助手,只能添亂。

不僅如此,猴子的能力和人類也很相似,它們最大的作用就是爬樹摘果子,但這種事一些善於爬樹的人也能做,與之相比,人與家犬的能力則很互補,它們感知力和速度,能為人類節省很多體力上的消耗。

因此,人類對猴子馴化的渴望度很低,畢竟就算費盡心機,最後也可能得不到對人類有用的功能,無法成為人類的助力,更不能幫助人類勞動。

4.大部分猴子天性殘暴,惹人討厭

據統計:在2021年,養貓的人數已經超過養狗的人數,雖然貓和人的互動不好,但貓的顏值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因此養貓的人越來多,那麼為什麼沒人養猞猁呢?主要因為它們實在太兇猛了。

猴子也是如此,它們天性殘暴,攻擊慾望極強,一言不合就開始咬人、撓人,而且報復心極重,為了報仇甚至還會用糞便攻擊對方,這讓很多人厭煩不已。

比如在印度,一名庫管為了防止猴子破壞商品,就用電網做了一個陷阱,將前來的猴子電成重傷,然而第二天,猴王就來復仇了,它帶領50多隻猴子對這名庫管進行了長達3個小時的圍毆,打的他住院3個月,可見野生的猴子是多麼的殘暴。

除此之外,猴子的捕捉難度也非常大,它們喜歡飛檐走壁,還不想被關在籠子裡,這直接提升了猴子的馴化成本,讓很多人馴化者直接放棄。

那麼,家養動物是如何被人類馴化的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動物的國家,而最早的馴化者就是傳說中的伏羲,據說他通過研究野生動物的特徵,做出漁網和捕獸夾,並使用圈養的方式馴化出一大批家養動物,為古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1.集中圈養,驅除動物的野性

其實豬、牛、羊這種大型食草動物,都是人類為了儲存食物而馴化的,不過在古代這些動物的野性極高,屬於半馴化動物,既可以被人類圈養,也可以脫離人類,獨自跑到野外生存。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圈養動物的水平逐漸加強,對家畜的掌控力也越來越大,並慢慢開始大規模的集中圈養,久而久之,就磨平了家畜的野性,讓它們只有在人類的喂養下才能生存。

而且人類還根據生產需要,通過投喂、訓練等方式,將馬、牛、駱駝等動物馴化成了輔助生活的工具,讓它們趕車、耕地、馱運物資,還通過繁殖技術,培育了騾子這樣的新物種,把人的創造力發揮出了極致。

可以說人類通過集中圈養,將野生動物的野性完全去除,讓它們成為了只能依靠人類的家畜,這是人類智慧的表現,也是文明的標誌之一。

2.在動物心中樹立威信,讓它們乖乖聽話

被人類馴化後的動物主要有3種:一種成為了食物,一種成為了勞動工具,最後一種則成為了同伴和觀賞類動物,這種動物以貓、狗為代表,是和人類最親近的生物。

而在馴化這些動物的時,必須要在它們心目中樹立起強大的威信,比如狗的祖先東亞狼,據說它們的捕食能力很差,經常吃人類剩下食物,於是人類便以食物為誘餌,讓東亞狼乖乖聽話,最終將其成功馴化。

除了食物引誘外,人類還可以採取武力馴服,通過戰鬥在動物心中樹立威信,據說人類在馴服野馬的時候,就是通過蠻力,強行騎在野馬的身上,讓它們對人類形成畏懼心理,並自願成為坐騎。

總之無論是那種方式,目的都是讓動物養成乖乖聽話的習慣,讓它們聽從人類的命令,服從人類的指示,最終成為人類的家養動物。

總之:

猴子雖然和人類極為相似,但它們卻未被人類馴化成家養動物,因為猴子比較瘦弱,無法為人類提供肉食,而且個體戰力弱、服從能力差,綜合能力不足,無法和人類一起勞動,不僅如此,大部分猴子天性殘暴,飼養成本也極高,所以一直未被人類馴化。

那麼,你對馴化猴子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cf935a1fb059050860e15e53861bf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