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蘇軾進化之路,從山珍海味到返璞歸真,歷史欠他一個食神

2023-12-06     康康歷史

原標題:「吃貨」蘇軾進化之路,從山珍海味到返璞歸真,歷史欠他一個食神

「吃貨」蘇軾的跌宕人生,從山珍海味到返璞歸真,歷史欠他一個食神的稱號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在《初到黃州》中自嘲自己一生忙碌是為了一口吃食,更在自己的《老饕餮》中寫道: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很是坐實了自己吃貨的身份,而且言語間頗為洋洋自得。

事實上,比起唐宋八大家、北宋大文豪、書畫家這些頭銜,蘇軾「吃貨」這一身份標籤雖然沒那麼醒目,但我們縱觀其一生軌跡不難發現「吃貨」這個看似擺不上檯面的特質才蘊藏著蘇軾對人生、對生活的核心態度。

他表面是個大文豪,實際卻是個大「吃貨」,如今還有他發明的美食

下等「吃貨」:嘗遍天下美食,對美食有獨到心得

嘗遍天下美食雖然是「吃貨」下等境界,卻也沒有那麼容易達到,要達到這層境界,富裕的家庭條件和充足的學識閱歷是必不可缺的,換言之,錢與才都得有。

出生於官宦世家的蘇軾恰恰是錢才俱全的人,祖父家資豐厚,父親而立年前發奮,是以蘇軾作為次子一出生就不虞貧苦,衣食住行樣樣不愁。除了錢這一物質基礎的豐厚,蘇軾在才學方面更是出類拔萃。

他六歲時便能助私塾先生修改詩文,且通讀歐陽修、范仲淹等大賢的著作,之後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未滿二十歲便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進京趕考,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摘得當年科考桂冠,之後拜入文壇泰斗歐陽修門下,憑藉自身才識與歐陽修的力薦,蘇軾在弱冠之年聲名鵲起,在這光環的加持下不僅結交了許多名士,更是嘗遍了天下美食。

據說蘇軾在朝堂之外最愛做的就是和朋友炫耀食譜,比如將香菜和杏仁茶攪拌灌入羊羔體內再蒸食的爛蒸同州羊羔肉、蒸幼鵝、松江鱠魚等美食,還有吃完美食如何喝茶除膩也大有講究,茶水取自清露,茶葉價同黃金等等,透露著一股土豪+文豪的氣質,不僅懂得吃,還懂得品。

中等「吃貨」:化腐朽為神奇

這一境界不再講究食材的高貴難得,哪怕只是粗糙普通的食材也能將其變成美味佳肴,非心境通透者難以沉浸其中。而蘇軾恰恰因緣際會得以登堂入室,在這一境界中甩了天下美食家幾條街,一騎絕塵。

蘇軾三十三歲時因上書反對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變法,措辭激烈,被打成「守舊派」最終為變革派不容外放杭州,幾年後又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正是在這段時期生性豁達的蘇軾實現了由內而外的蛻變,不僅沒有被貶的失落,一到當時還是窮鄉僻壤的黃州竟還有心思帶著愉悅的發出感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詩中閒適驚喜之情溢於言表,儼然是「吃貨」發現美味佳肴的愉悅,魚、筍熬煮,配點小酒,哪裡還有什麼苦日子?緊接著他還別出心裁地研究出了能讓豬肉變得美味的烹飪方法,並寫了篇《豬肉頌》中,詩曰: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這腦洞開得清奇,連烹飪方法都能自成絕句,最終演變成了今天大名鼎鼎的美味佳肴——東坡肉。不得不說的是,在黃州的六年里,蘇軾高級吃貨的屬性大放光芒,研究出了很多食譜,至今中國菜里起碼有上百道名菜是從其食譜中衍生出來的。

上等「吃貨」:連菜根都沒有,也能保有食客風範

王安石變法失敗後,蘇軾被提拔回京,短短兩年內便從沒有品級的團練副使一躍成為三品大院翰林學士,但很快,由於上書反對司馬光與守舊派的政治主張和措施,五十九歲的蘇軾被貶廣東惠州,在當時,這個地方與苦寒荒僻之地無異。

沒想到的是,堂堂一代文豪,從天堂跌入地獄的蘇軾在這個窮得吃不起飯的地方也能淡然自若,自己開墾田地,種茶種菜種水稻種水果,在《煮菜》一詩中他更是如此說道: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意思就是吃不到雞鴨魚肉我吃菜也行,照樣能吃飽,照樣樂在其中。

因為他的菜園地處東坡,他自號「東坡居士」,每日裡躬耕讀書,寫詩作畫,樂在其中。

哪怕惠州沒待多久,蘇軾最後就被貶到環境更艱苦的海南儋州,什麼吃的都很難獲取,他還是能發現「生蚝」這樣的美味,並自己研究出生蚝的烹飪方法。除此之外他還毫無被貶到底的苦悶失落與自暴自棄,不僅自己搭建茅屋,還學習當地語言,親身教授當地黎族百姓農耕、養殖技術,帶著他們開墾良田興修水利,愣是將不毛之地整成人間樂土。

毫無疑問,這段時期蘇軾已然再次蛻變,從美食中悟得食材非根本,人才是根本,便如上等吃貨吃的不是美食,吃的是心境,吃的是人生苦短,甘苦自怡的絕代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bed46e586c5079ecc00c493e5a58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