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少人會用「身在福中不知福」來形容現在的孩子,確實比起父輩們的童年,現在的孩子要幸福的多。除了時代進步帶來的享受福利之外,在更富足的家庭環境下孩子能享受到的要比過去年代裡的多得多。
但也正是因此,一些孩子對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習以為常,不懂珍惜也不懂感恩,更有甚者還會在其中挑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出現這種心理呢?其實這樣的情況和貝勃定律中描述的很吻合。
在社會心理學中貝勃定律說的是當人在經歷強烈刺激之後,再度予以的刺激會變得微不足道,也就是第一次大的刺激會沖淡二次刺激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實驗中給人的左右手依次加砝碼,先在右手放300克砝碼,左手放305克砝碼,這時候左右手感受到的差異不明顯,接著加大左手砝碼的重量,也許到了306克,左右手就會體會到重量的差異。而當基礎砝碼重量上調到600克,那麼左手就需要加重到612克才會有明顯的差異感受,也就是說砝碼越重,要引起感覺差異的變量需要越大,這種現象就是「貝勃定律」。
作為一種心理學規律,其實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能得到驗證。一位義大利學家對兩組背景情況相近的情侶進行了送玫瑰的實驗。
一組情侶男友每周給女友送紅玫瑰,而另一組日常並沒有這樣的行為,只有到了情人節才會送上一束紅玫瑰。基於送花頻率和時機的不同,當兩位姑娘在情人節收到鮮花時候的表現也是截然不同的。
情人節當天兩位男士都給自己的另一半送上了紅玫瑰,而每周都會收到紅玫瑰的姑娘雖然表現平靜,但是最終還是沒忍住說了一句:我看別人都送女友藍色妖姬,比紅玫瑰好看多了,真羨慕!而另一位平時沒有收到玫瑰的姑娘則顯得十分欣喜,在收到一束紅玫瑰之後表現地甜蜜幸福,並當場給男友送上了一個擁吻。
貝勃定律是在習以為常下形成的一種觀念,不管是心理還是生理上人都有一種逐漸習慣和適應的機制,而在此影響下,孩子也會在持續獲取父母付出的同時變得不懂感恩,變得「關愛麻木」。
此前一個孩子和牛肉麵的事在網上引發熱議。在故事中孩子放學後奶奶會經常帶著他去吃牛肉麵,而每次奶奶都會將自己碗里的牛肉夾到孩子的碗里。有一次奶奶在取餐的窗口將牛肉夾進孫子的碗中,當然這個動作孫兒是沒看到的,於是孩子悶悶不樂,問奶奶為什麼這次不把肉給他吃。
奶奶儘管做出了解釋但是孩子還是不聽,無奈之下奶奶又再點了一碗打算當著孩子的面夾給他。店家看到了決定不賣,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結果孩子不但不檢討自己,反而是掀翻了桌上的面哭著跑了。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沒多久一名男子就帶著小男孩來了,要了三碗面,最後在店家的注視下一塊一塊地把牛肉都放在了一個碗里,並大聲叫囂:我花錢買的面,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最後面也沒吃,男人丟下100元揚長而去,離開的時候小男孩還不忘回頭朝著店裡吐了一口唾沫。不用說男子這回就是來給孩子「出氣」的。小男孩之所以成為大家眼中的「反面」,家長自身問題是一方面,此外對孩子的寵溺也是滋生「野蠻」性情的原因。
以上情況算是特例,更為常見的,孩子在接收父母付出的時候覺得理所當然,並且期望值很高,一旦無法滿足了就惡言相向,這樣的態度無疑很讓父母傷心。當愛成為一種習以為常,對孩子的心理建設沒有好處,對父母而言更是巨大的傷害。
表現一、不懂珍惜
亦舒說:「人是犯賤的,不失去一樣東西,不知道那樣東西可貴。」
身處幸福包圍中的孩子不會去想所獲有多麼來之不易,也許真的只有當失去的那天到來,才會意識到過去所擁有的是多麼的幸福。
作家史鐵生在作品《秋天的懷念》中回憶了自己和母親的故事。因為雙腿癱瘓,脾氣暴躁的史鐵生一度把內心的躁鬱沖母親發泄,嫌棄母親。
知道後來母親突然去世他才開始後悔,回想過去母親還在的日子是多麼的溫馨,但是一切都太遲了,後悔並不能彌補什麼。
表現二、情緒平靜
在獲得和幫助的激下人正常的反應應該是心存感激,內心獲得滿足感的同時會對施予者懷有感恩的情緒。
但是如果施予者變成了父母,一些人並不會因為來自父母的幫助而感到激動,更多地還是和往常一樣習慣性的接受,在「習慣」的力量下刺激感弱化,於是來自父母的幫助就顯得有些「無足輕重」了。
表現三、不屑一顧
雖說家長的付出不求回報,但是在付出的過程中同樣希望獲得積極的反饋,讓家長們知道自己的付出對孩子來說不是全然無反應的。一些孩子在得到的時候不會有太大的反應,甚至有時候還會有小小的埋怨,認為自己的父母給的不如其他家長多。
表現四、理所當然
想當然的獲取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的付出變的理所當然,孩子在獲得的同時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如果父母無法滿足反而是他們的過錯。當孩子出現「關愛麻木」而缺失感恩,表面維持穩定的親子關係會顯得蒼白而脆弱。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度喂養的愛,剝奪了孩子關懷他人的能力。
親密的親子關係中孩子會對父母的付出心懷感恩,而出現「關愛麻木」情況的孩子,不僅不懂感恩父母,對他人也會變得漠不關心,更多地以以自我為中心。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喜歡用獎勵措施來激勵孩子,在獎勵的激勵下孩子做事更主動,但是不要忘了在實施獎勵措施的過程中貝勃定律也在發揮作用,從一顆小小的糖果開始,接下來為了保證孩子繼續保持激情,那麼下一次可能需要兩顆糖,而往後對「糖果」的需求還會越來越大。
在獎勵措施下,孩子一開始可以乖乖聽話,但是當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甚至會出現責怪父母的心理。與此同時父母給予的獎勵也不會被孩子看做是父母的疼愛,更多地像是一種「等價交換」的含義。
孩子們不會深入地去想父母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更有動力,於是感恩的情感表達漸漸消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臟,沒有情感的道德就變成乾枯蒼白的語句,這只能培養出偽君子。
同貝勃定律相似的德西效應也是如此
在心理學上,德西效應(Westerners effect)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實驗中德西隨即對學生進行分組答題,第一次答題兩組學生都沒有獎勵,而第二次A組學生完成解答後會獲得一美金作為獎勵,而另一組學生沒有,第三次解答,條件設置給學生自由的休息時間對做題不做要求,結果是沒有獎勵的一組學生願意拿出更多的休息時間做題。
實驗中無獎勵組的學生對解題本身的興趣更大,而獎勵組的學生更多地會關註解題和報酬之間的關係。可見反覆刺激並不見得會有好的效果。回歸到孩子教育的問題,家長對孩子的付出也要適度,不要讓孩子產生功利性的思想。
孩子不懂感恩,除了在反覆刺激下弱化的貝勃定律影響之外,其本質還在於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認知形成還不夠完善,更多地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專注自身,很少考慮到他們以外的人所感知的世界。
自我中心化影響著孩子的知覺、語言和社會互動,在自我中心的邏輯結構下,他們看待問題有自己的尺度和觀點,無法客觀地看待周圍世界的人和物。
高度的自我中心邏輯下,他人付出的過程被弱化,孩子這階段更多地看到的是關於自我的環節,即「我能從中得到什麼」的問題。
因此孩子不知道感恩,其實和自我中心的思維不無關係。雖然自我中心思維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改善,但是如果家長引導不到位,孩子在死胡同中無法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維甚至會更難改變。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個體和身心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如何教會孩子感恩,也許蒙台梭利的教學理念會給你帶來啟發。在蒙台梭利的教學理念中,道德教育被著重提及,通過農作物和動物的培養,可以讓孩子更深入了解到生命、學會感恩。以下是引導進行感恩教育的五個階段:
1. 引導孩子觀察生命現象
孩子在觀察動植物的時候要耐心細心,此時孩子和動植物之間的關係類似於親子之間的關係。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類似於觀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同樣要小心翼翼耐心呵護。通過觀察生命,孩子的興趣得到增長興趣,對生命也更加熱愛,而在這過程中孩子也更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的愛,從而學會感恩。
2. 引導孩子通過自主教育而具有預見力
很多家長會發現說教式的教育起到的效果有限,孩子心不在焉,左耳進右耳出,於是一通話下來孩子記不住什麼內容。被動的教育效果不好,那麼可以試試自主教育,在他們照顧生物的過程中,更能掌握主動學習的益處。比如孩子在照顧花草、小動物的時候,必須要時刻留意防止意外發生,為了對這些動植物有足夠的理解他們主動學習,自然而然的就學習到了知識。比起灌輸式的說教,讓孩子在主動中學習的效果更好。
3、引導孩子培養耐心,樹立好的品格
一顆種子種下到開花結果需要經歷不斷的時間,期間澆水施肥清理蟲子等等都需要一步步慢慢實施,在這過程中孩子的耐心得到了鍛鍊,而最後種子的開花結果也會讓他體會到付出的真諦,從而更能感受到父母付出的偉大和良苦用心。
自然的孕育過程和父母養育孩子類似,通過和自然的接觸,體會動植物的成長過程能讓孩子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世界,形成善美的世界觀。
除了從大自然中得到體悟之外,家長在教育中也可以影響孩子,讓他們學會感恩。
1. 考慮需求的合理性
通過對貝勃定律的理解,家長要學會甄別孩子的需求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給孩子滿足感之前要明確孩子提出的要求真的有必要滿足嗎?比如說孩子在路邊看到了喜歡的恐龍玩具,基本上男孩看到它就走不動路了,但是家長要想想孩子真的是缺這一個玩具嗎?家裡的恐龍玩具已經有多少了?所以這時候的需求只是孩子習慣性的表現而沒有必要性。類似的,「慣性心理」下的需求家長要甄別是否真的需要一一滿足孩子。
2、興奮的刺激不要過於頻繁
繼續上面的例子,當買玩具這個舉動成為習慣,孩子在外面一看到就想買,但是此時對興奮的刺激已經弱化了,買下玩具的需求未必會給孩子帶來多少驚喜,但是一旦不同意,這時候孩子往往會開始大哭大鬧或者情緒上出現問題。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問題上,家長要注意不能過度,適度地緊縮物質滿足,讓偶爾的驚喜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這樣他們才會知道感激不至於對驚喜麻木。
3、獲得感要有過程
讓孩子明白獲得是來之不易的,很多家長只要孩子開口了就儘量滿足,孩子只獲得了滿足的結果,但是過程他也許並不知道。在滿足孩子的時候父母要讓孩子有過程感,而不是一張嘴就能得到滿足。少了這個過程他們自然無法認識到東西的來之不易,這樣又談何珍惜和感恩呢?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的想法大多數父母都有,但是很多時候好心辦壞事,最後培養出了極度自我,不知感恩的孩子,這樣的結果無疑是悲哀的。給孩子適度的愛,讓孩子在感受愛的同時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