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教授:數學啟蒙不是背乘法口訣,真正的數學是這樣的

2019-10-30     蝸牛隊長親子說

01 數學啟蒙的兩個典型誤區

誤區一:數學成績就是智力的衡量標準,數學是一種天賦。

有這種觀念的家長,如果自己數學沒學好,覺得數學難,通常會把對數學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也不會給孩子進行數學啟蒙。在這種家庭教育影響下,孩子遇到數學難題時,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沒有數學天賦,自然學不好數學。

心理學上把這種對於自己能力持有僵化認知的心理狀態,稱為固定型思維。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思維,比如相信自己擁有數學能力,通過努力能學好數學,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雪花中的數學

誤區二:數學啟蒙就是數數、學加減運算、背乘法口訣。

很多家長認為,識數、會算就是數學啟蒙,計算速度快的「神運算元」就是數學學得最好的人。事實上,計算能力只是數學非常小的一個方面,尤其發明計算器後,這種能力嚴重「掉價」。

數學包羅萬象,是一門多維度的學科,學習數學需要推理、需要創新、需要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史丹福教授博勒在《這才是數學》一書中說,數學是研究規律的學科,是一門充滿藝術美感與創造性的學科。

以花盤中央為圓心呈螺旋狀排列

數字是表示數量的符號,單純地教孩子數數、運算,對學習數學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指南》中對6歲兒童提出「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的要求。幼兒學習加減運算,絕不僅僅是學會如何計算幾加幾,更重要的是理解算式其實是一種抽象的符號,抽象的算式可以表示很多具體的事情。只有這樣,當幼兒遇到具體的問題時,他知道數學概念、數學關係,能夠自覺運用數學方法,進行思考、解決問題。

02 怎麼給6歲以前的孩子進行數學啟蒙?

傳遞積極的數學學習態度。不給孩子傳遞關於數學的消極負面的信息,比如,「數學很難的,你學不好正常」、「只有少數人才是學數學的料」、「數學需要很高的天賦」…… 一旦孩子相信自己學不好數學,就會陷入僵固的思維模式,認為一個人要麼數學學得特別好,要麼一竅不通,這種固定型思維模式極具破壞性,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也擺脫不了數學的陰影。

而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給孩子打好數學學習的基礎,孩子即便沒有表現出在數學方面的天賦,通過後天學習,依舊可以學好數學。因為,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具有靈活性與可塑性。

大腦的容量是驚人的,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或者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大腦中會產生電流,電流通過神經元的突觸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電流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把大腦的不同區域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學習能力增強的腦科學原理。

對應數學學習,如果孩子一開始接受了父母對於數學的消極態度,不願意學習數學,大腦自然就失去了塑造的機會,數學學習得不到進步;而積極學習數學的孩子,大腦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自然數學學習能力更強。

挖掘繪本中蘊含的數學關係。繪本圖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故事,能讓孩子輕鬆學習知識、增長見識。而其中蘊含的數學關係,也是數學啟蒙不可多得的好資料。

拿《Anno's counting book》這個繪本來說,繪本的第一頁是荒蕪的冬景,白雪皚皚,什麼動植物都沒有,而這就是從0開始。翻到第二頁,畫面豐富了:1棟房子,1棵樹,1隻鳥, 1個小孩,1個雪人,第三頁,雪漸漸融化了,小村莊逐漸顯露出來:2棟房子, 2棵樹,2個孩子,2條狗、2個成年人和2輛卡車……

你會發現,村莊中各種物體數量都與每一頁的數字相呼應,這樣給孩子們提供了探討數字用途的有效方式。

比如數字5的那一頁,我們可以看到鐘樓上的時間是5點(參考數);火車是5號線(命名數);火車拉著5節車廂經過美麗的村莊,火車頭噴出了5朵煙霧,村莊有5棵松樹、5棟房子、5隻貓、5個孩子(基數)。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深刻理解數字「5」能代表各種具體的事物,從而建立起數字抽象符號的概念。

培養數學思維。數感是大腦在思考數字與數量概念的過程中形成的,數感是深度理解數學的表現,也是數學思維的體現。

我們說的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就是讓孩子理解數字的意義,以便靈活地使用數字。比如,計算「21—6」,有數感、懂得數學思維的孩子會把這道題轉化為「20—5」。

孩子早期學習加法時,採用「接著數」的方法,比如,要計算15加4,你先數到15,然後再接著向後數四個數,16、17、18、19,19就是15加4的結果。其實這不是加法的計算方法,而是一種概念。

在下一步數學學習中,孩子會學習如何計算多個相同的數相加,比如三個四相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形成乘法的概念。也就是說,多個相同的數相加,不是計算乘法的方法,而是乘法的概念。數、和與積是數學中的概念,孩子要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入的思考。學習數學,確實應該要學習數學方法,比如加法與乘法的計算方法,但學習方法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方法的學習幫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數、和、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形成數學思維。

做趣味數學題。在《解碼:一段奇妙的數學之旅》一書中,作者這樣回憶道:父親每晚都會給我和弟弟做一些有意思的數學題,來激發我們在數學方面的好奇心,正是這些趣味數學題讓數學變得更加有趣和真實。從根本上來說,這種體驗教會了我們如何從自身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這也正是為什麼這些趣味題要比那些定理和證明過程讓我更受益。

這些題目教會了作者如何去思考和推理,這兩大要素是學習數學必不可少的。當孩子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他們需要在頭腦中描繪現實場景,運用數學模型並結合有關數據來解題,在這個過程中就考驗了邏輯思維能力,這些過程對於數學學習至關重要。一旦孩子養成這種對問題邏輯分析的習慣,並且真正做到自主地解決各種問題,那麼這些能力對於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生活將是一種財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B9hGm4BMH2_cNUgsC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