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4歲終於會叫媽媽,武漢400人家長群主說:有3條彎路你們不要再走了

2021-10-08     大米和小米

原標題:兒子4歲終於會叫媽媽,武漢400人家長群主說:有3條彎路你們不要再走了

4年,睿睿媽等兒子對著她叫一聲「媽媽」,整整等了4年。

別人家的孩子通常會在一歲左右會叫「媽媽」,可是睿睿,直到2歲時才能勉強發出「爸」「媽」的音。

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讓人欣喜的開端。可是有一次,睿睿媽指著家裡牆上的婚紗照問睿睿「這都是誰?」,睿睿指著爸爸說出了「爸爸」,卻指著媽媽說「阿姨」,睿睿媽很傷心,這孩子怎麼連自己都認不出來?

後來一家人知道了原因。睿睿在快3歲時被診斷為疑似自閉症和全面發育遲緩。他站不穩,不會說話,這讓睿睿媽無所適從,有一段時間整日以淚洗面。

還好迷茫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睿睿一家很快投入到學習和探索中。經過持續的干預,4歲的睿睿可以指認家人。現在睿睿已經5歲半,媽媽上班前,會搖晃著小手說「拜拜」,媽媽下班回家後也會依據指令叫「媽媽」。

照顧睿睿和干預的同時,睿睿媽還組建了400人的自閉症孩子家長社群,分享養育經驗,成了不少家長心中的「大神」。

但她說,「哪有什麼大神,不過是彎路走得多了,有經驗了。」

我走得慢,卻不後退

「我們家孩子在特殊需要孩子裡都是比較特殊的那一類。」睿睿媽說。

睿睿在東湖邊(圖源睿睿媽)

2019年初,睿睿被武漢同濟醫院診斷為疑似自閉症和全面發育遲緩後,睿睿媽一開始還不相信這一診斷。但是,在反覆翻看鄒小兵教授的著作《與你同行》後,她確信睿睿就是自閉症,程度也比較嚴重。

彼時的睿睿媽對自閉症一竅不通,這可咋辦?為了孩子,她決定從頭學起。

沒有完整時間就用零碎時間學習,每次整理完後寫心得筆記。ABA、PRT、丹佛模式,這些治療方法都是睿睿媽的學習內容。

睿睿媽的學習證書(圖源睿睿媽)

生活里,睿睿媽不錯過任何一個干預睿睿的機會。認不出自己?那就把自己和睿睿最喜歡的東西聯繫在一起。

睿睿愛聽音樂,睿睿媽就半蹲在地上和睿睿保持平視,每天唱1個小時的歌謠。有時睿睿媽嗓子都唱啞了,睿睿才能看上媽媽一眼。

睿睿喜歡捉迷藏,睿睿媽就每天和他做遊戲。她把布蓋在睿睿頭上,每次掀開的時候睿睿會開心地笑出聲來。

「要讓他覺得你出現的時候是開心的」,就這樣用了13個月的時間,睿睿媽才漸漸建立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4歲時,睿睿終於能夠對著她叫出「媽媽」。

現在的睿睿雖然在各方面仍落後於同齡人,但他一直在進步。

睿睿媽為大米和小米的讀者總結了3條彎路,她希望所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不要再走這些路。

錯過「最佳干預期」

才發現終身支持更重要

疑似自閉症並不是睿睿得到的第一個診斷。

2017年10月初,許多人享受十一假期時,睿睿媽卻焦頭爛額。1歲9個月的睿睿遲遲不開口說話,被診斷為語言發育遲緩。

那時候,怎麼讓孩子說話成為睿睿媽生活的重心。她報名參加武漢同濟醫院開設的語言培訓班,希望能讓孩子儘快開口。

可一年來,即便她每天教,睿睿也沒改善,反倒更愛大喊大叫,哭鬧著吵個不停。睿睿媽感到無助和絕望,睿睿爺爺也經常因為睿睿狀態不好發脾氣。

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睿睿快3歲時第二次診斷,疑似自閉症和全面發育遲緩。

內心接受診斷後,睿睿媽開始了全面密集的干預。白天,睿睿在專業的康復機構進行康復。晚上,睿睿媽會根據老師的反饋針對性地和睿睿一起練習,將技能泛化到生活中。

雖然邁向了正軌,但睿睿媽感到很後悔。「1歲多就出現了問題,但到2歲11個月我們才開始正式干預,我錯過了孩子進步最快的一年。」

帶著錯過「最佳干預期」的懊悔,睿睿媽開始日復一日帶著睿睿干預。剛去康復機構時,睿睿還無法站穩,說不出話。

隨著干預的進行,睿睿在語言、自理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4歲時可以指認家人,現在5歲半,可以自己用勺子吃飯,走路去機構,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走上兩萬步。

談到干預,睿睿媽說,「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比如,睿睿很適合用ABA去干預。」

睿睿玩蹦床(圖源睿睿媽)

漸漸地,睿睿媽發現語言不應該是干預的唯一目標。「如果沒有基礎,沒有認知和模仿,即便他能說話也不知道在說啥,沒有意義。」

而且,不知從何時起,睿睿媽發現最佳干預期沒那麼重要了。

「最好的干預時間永遠是現在。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孩子需要終身支持。你不是努力幾個月就行了,馬拉松是長跑,不是短跑。」

打針吃藥不如科學干預

「很多家長包括我婆婆,在孩子剛被診斷時都覺得干預幾個月,最多一年就好了。」

為了趕快好起來,很多家長會嘗試「快速起效」的方法。比如,他們會帶孩子去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

睿睿媽說,「我聽很多人說之後,也是躍躍欲試,想通過醫療手段快速解決問題。但查了資料後發現,這些方法都沒有實證支持。」

睿睿媽拒絕了所有的神奇療法,決定把錢和精力都花在干預上。「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學干預,這是經過循證醫學認證的。」

睿睿喂魚(圖源睿睿媽)

為了找到最適合睿睿的干預方法,睿睿媽幾乎把武漢所有的康復機構跑了一遍。

剛被診斷為語言發育遲緩時,她遵醫囑每周帶睿睿去武漢同濟醫院上1節個訓課。可這個強度無法起效。

快3歲時,睿睿媽帶睿睿來到了另一家康復中心,每周上5節親子課程,2節一對一課程。

可是一年後,許多同班的孩子已經進入幼兒園融合了,睿睿卻還是經常跟不上「拍手」「跺腳」這些簡單的指令。

睿睿媽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她找到了一家工作室,給睿睿每天的安排中增加了感統課和個訓課,但成效並不明顯。

兜兜轉轉又找了兩家機構,睿睿媽感覺孩子在機構的康復效果依然不盡人意。

巧的是,此時大米和小米武漢中心開業了。聽到這個消息後,睿睿媽把孩子送去干預。

經過充分的評估、反饋和調整後,現在睿睿每天上午在機構康復4個小時,下午去學習語言,晚上繼續由媽媽帶著練習。

睿睿手部精細動作很差,睿睿媽一度以為孩子不會寫字。但在機構中,老師每周教睿睿寫一個數字,寫不好就擦掉,寫好一行給睿睿電話玩具進行強化。3個月下來,睿睿寫的數字比同齡普通孩子還要好得多。

在持續、個性化、全面密集的干預下,睿睿也變得乖巧了,哭鬧行為大大減少,老師們都說他是「特別乖的孩子」。

只有照顧好自己

才能照顧好孩子

現在,35歲的睿睿媽不僅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還在業餘時間堅持健身與讀書。今年,她給自己的小目標是去健身房鍛鍊180次,讀80本書。

「家長一定要好好愛自己,只有自己狀態好了,才有精力照顧孩子,面對他們的問題。」

在最開始接到睿睿的診斷時,睿睿媽手足無措,不相信是真的。迷茫了一段時間後,她下定決心,「為了睿睿,我要做一個很堅強很鋼鐵的人。」

2019年,睿睿媽在學習自閉症療法的同時,開始學習時間和精力管理。這些學習不僅提高了效率,也讓她把忙碌的生活安排地井然有序。

除了照顧自己,睿睿媽也有意識地照顧家人。

睿睿一家(圖源睿睿媽)

她工作比較忙,平時都是睿睿爺爺照顧孩子。這讓爺爺一直處在高壓狀態中,一點小問題都會讓他緊張起來。

睿睿3歲時無法表達想要上廁所,只會嚎啕大哭。但爺爺不知道睿睿為什麼哭,經常會吼睿睿,「你哭什麼哭,無緣無故鬧什麼鬧?」

睿睿媽會安慰爺爺,「這樣發火對你和睿睿都不好。下次想發火可以去一邊,不理睿睿,他現在可以自己慢慢平復情緒。」

這個辦法奏效了。爺爺不再像原來一樣時刻緊繃,睿睿也不用經常挨爺爺的責罵。

在家庭之外,睿睿媽嘗試著幫助更多的自閉症家庭。

孩子持續進步的同時,她建了一個自閉症家長微信群,免費分享自己的養育經驗。最開始群里只有十幾位家長。

隨著家長的口碑相傳與分享的經驗越來越多,這個群現在已經有了400多位成員。睿睿媽每次在群里分享後,都會得到許多家長的稱讚。

談及未來,睿睿媽希望孩子6歲時可以嘗試半天幼兒園,半天康復訓練的安排。

相比於最初睿睿被診斷時的恐慌,睿睿媽現在的心態調整了許多。

「能上學最好,不能上我們可以找影子老師,再不行還可以去特殊學校。只要他開心,身體健康,情緒穩定,不危害社會就好。無論什麼樣子,我都能接受。」

從去年起,睿睿爸媽有空時會帶著睿睿學自行車。

一家三口在小區中,媽媽扶著車把,爸爸扶著睿睿,口裡喊著:「踩上去,來,這隻腳踩上去。」鼓勵聲中,睿睿搖搖晃晃地蹬起了車,一家人速度雖然慢,但一直在往前走。

-END-

整理| 柚柚 編輯| 噹噹 主編|秦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93885409_648590-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