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認知里,慈禧太后葬送了大清朝。她自私自利,為了給自己辦六十大壽,挪用了海軍軍費,結果致使甲午海戰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她對外卑躬屈膝,面對八國聯軍的蹂躪,卻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但是,普通生活中的慈禧太后,並非陰騭冷酷,甚至還有一點人情味。
以張勳為例,他在1901年被調到京城,成為御前護衛,經常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扈從,跟慈禧太后關係比較近。有一年冬天,地方官員進貢了一批新鮮蜜桃,張勳負責將貢品搬到慈禧太后所住的萬壽宮,完成任務後,張勳和隨從侍衛們都恭恭敬敬地在一旁列隊,等候慈禧太后發話。
慈禧太后出來後,在侍衛跟前走過,第一反應是「張勳哪,這是侍衛怎麼都穿著單衣呀」。其實,張勳的手下們是穿了棉襖,但是為了儀容整潔,所以把棉襖塞進了褲腰裡,扎得結結實實,沒有露出來。張勳照實回稟之後,慈禧太后卻不太相信,反而親自摸了摸侍衛的衣服,真看到了棉襖才罷手。
不僅如此,慈禧太后閒著的時候,還喜歡跟站崗的侍衛們聊天扯家常,喜歡問侍衛的家長里短,比如家裡有幾口人,哪裡人氏,來京城多久了之類的,還會仔細地聽侍衛的回答,完事之後,總會以憐憫的口氣說:「可憐你們了,大老遠、背井離鄉地來保衛咱家,好好乾,將來給你個官做。」這樣一來,侍衛必然會感激涕零。
當然,慈禧太后這些舉動也有可能是政治家式的演戲,用這種手段來籠絡身邊的人,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多多少少也跟慈禧太后年輕時候的經歷有關。早年,慈禧還沒有選秀進宮時,生活在民間,家道並不興旺,父親去世後,一度淪為普羅大眾,也算是遍嘗民間疾苦,也正是如此,慈禧太后對身邊的小人物有些同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後來,慈禧太后薨,清朝沒過多久就在風雨飄零中倒下了,當時的大多數人都慢慢地接受了共和思想,封建帝制一夜之間成了過往雲煙,在民國初期的軍閥中,唯獨只有張勳一個人對滿清念念不忘,比如他死活不讓部下和士兵剪掉象徵著清朝的辮子,於是留下了「辮子軍」的稱號;不僅如此,張勳還乘機復辟過,一心一意想著恢復滿清皇室。
也許有人認為,張勳復辟是有著自己的私心,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這個觀點也是正確的,但是張勳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憑著一己之力也要復辟清朝,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慈禧太后的一種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