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不同年齡娃愛哭的真相,2個秘訣解決娃愛哭問題,效果立竿見影

2021-08-07   敖爸聊教育

原標題:揭開不同年齡娃愛哭的真相,2個秘訣解決娃愛哭問題,效果立竿見影

孩子哭泣尤其是年幼孩子的哭泣,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景之一,也是為人父母者經常要面對的問題。

我們最為熟悉的孩子出生時的大哭,大家常用「呱呱墜地」來形容,這是孩子用哭聲來昭示自己的到來。在每個年齡階段,孩子哭泣背後的含義都不盡相同。當我們分齡讀懂孩子哭聲背後的秘密之後,再次面對孩子的哭泣,完全可以放下內心的焦慮和害怕,更加坦然地做好應對。

01 分齡讀懂孩子哭聲背後的秘密,引導才能有的放矢

很多父母之所以對孩子的哭泣感到焦慮和害怕,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已經習慣了用大人的不安情緒和疼痛感受去理解孩子的哭聲,以為孩子哭泣就是在受苦受難。實際上,在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哭泣,都有不同的表達含義。這裡重點以3歲以前的孩子為例來說明。

一、3個月以內的新生兒。

哭實則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有專家認為,由於新生兒對外界敏感,尤其是在洗澡和換尿片的時候特別敏感,會時不時地哭上幾聲。對新生兒來說,只要沒有生病發熱等症狀,多哭就是多運動,是寶寶們特有的「運動」方式。媽媽的應對方法就是在給寶寶洗澡換尿片的時候更溫柔一些,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這樣寶寶自然會減少哭的情況。

二、3~6個月的寶寶。

他們想要表達的需求開始越來越多,但此時他們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需求了。比如他們會用哭聲來表達想要吃奶、想要媽媽抱抱等需求,或者是在感到不舒服、受到驚嚇、被打擾後感到煩躁及生病了的情況下特別愛哭。

三、6個月的寶寶。

孩子開始進入語言學習的高度發展期,父母要想辦法幫助孩子正確表達,以此減少他們用哭來引起父母注意的傾向。比如儘量多和寶寶說話,說話時可以相應伴隨著手勢和表情;多用問句詢問寶寶,然後對寶寶說「對嗎?對就跟媽媽點點頭」等等,以此引導寶寶學會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身需求。通過這樣的耐心引導,寶寶慢慢地就會用語言和表情來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願望。

四、1歲的寶寶。

父母要儘可能地鼓勵和引導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意圖。當孩子用語言表達時,父母要及時地回應孩子,這種及時回應會讓孩子意識到,原來說話要比哭泣更能讓父母理解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孩子自然會減少哭鬧的習慣。

五、2歲的孩子。

他們大都開始進入自我意識萌發期,有些沒有得到正確引導的孩子很熱衷於用包括哭在內的各種方式向父母說「不」,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必要的耐心;二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用自己的好情緒來中和孩子的壞情緒;三是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就不會輕易地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六、3歲的孩子。

這個階段的孩子到了要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因此,強化已建立起來的規則意識很重要。比如,教孩子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繪本;提醒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培養孩子基本禮儀;引導孩子不隨意在公共場所哭鬧等等。

當我們讀懂了不同年齡段(3歲前)孩子哭聲背後秘密的時候,就能有的放矢地採取合適、合理的方法來得體應對孩子的哭泣。

02 秘訣之一: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減少孩子哭泣的重要前提

現實中,那些特別愛哭的孩子除了性格方面的問題之外,大多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培養好,導致他們不習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可見,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減少孩子哭泣的重要前提。

因此,父母想要改變孩子愛哭的習慣,需要做對以下這三件事:

第一,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並不能讓他達到目的。父母要引導孩子充分認識到:只有合理清晰地語言表達,才能讓父母明白他們的需求和想法,這樣才能有助於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第二,父母要改變自己應對孩子哭鬧的過激態度。在面對孩子不夠理智而大哭的時候,父母要學會合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絕不可以用包括武力在內的強硬手段來制止孩子的哭鬧,比如對孩子大叫:「不准哭,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等等,這些做法並不利於對孩子進行正向引導,相反,還會給孩子帶來自己沒有被父母重視和接納的感受,使得孩子產生更大的挫敗感,更會想哭,會誤以為只有靠鬧情緒才能解決問題,孩子以後甚至會發展到只要一遇到困難或不如意的事情就要哭鬧,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父母要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減少孩子哭泣的重要前提。經常用語言來溝通的孩子,哭鬧的頻率就相對要少得多;而經常哭的孩子恰恰就是語言表達成為他們的弱項,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孩子只好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孩子的表達能力較強,孩子意識到能用話說清楚自己的想法,當然就不會用費神費力的哭鬧方式來表達需求了。

從中我們還會進一步發現,3歲前如果孩子使用語言的意願、能力和習慣等沒有得到父母的鼓勵和強化,那麼他們的情緒就容易波動,會更傾向於用哭鬧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等到進入幼兒園時,他們就會出現因為害怕說話、性格過分內向而無法融入集體的狀況。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訓練孩子未來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這是正確應對和處理嬰幼兒時期哭泣的方式。

03 秘訣之二:引導孩子養成用「說」的模式來表達意見或要求的習慣

父母必須要改變自己對孩子哭鬧的反應方式。孩子哭鬧是情緒發泄,這時父母應該用理智來應對,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失去了耐心。正確應對方式應該先以平靜的態度讓孩子停止哭泣,讓孩子大膽說出哭泣的理由,然後立即且認真地處理好孩子告訴你的問題或要求,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只要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要求,就不需要再用其它方式來表達,也就是能用「說」的模式就不要用「哭」的模式。

反之,一旦孩子習慣於用「哭」的方式來向父母提出要求,父母並不能為了息事寧人而無原則地遷就孩子,因為這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號:我用哭鬧的方式也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因此,父母要改變這種錯誤方式,重點引導孩子養成用「說」的模式來提出自己要求的習慣。當孩子有了用「說」表達要求等的習慣時,他們就不會再用「哭」的方式來無理取鬧了。

如果孩子「說」的習慣還沒有培養起來時,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哭泣時可以分別採取冷處理等方式。父母無須用太多負面語言來評價孩子的不當行為,也無須急於講什麼大道理來糾正孩子的錯誤。

相反,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比如抱抱孩子、給孩子說一些安慰的話,但最終的著眼點是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還是要讓孩子回到用「說」的方式而不是用「哭」的方式來表達的軌道上。如果這種方式還是不管用,就要啟用「暫停」模式,比如把孩子帶到沒人的地方安靜一會兒,孩子自然也能很快恢復正常情緒,

結語

每個愛哭的孩子的背後其實都有他們自己的小秘密,父母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情況,分別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引導孩子養成用『說』的模式來表達需求」這兩大方面,來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這樣才能大大減少孩子愛哭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