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上世紀90年代,台海形勢緊張,中國海軍面臨著嚴重的水下威脅。
自製潛艇無法滿足需求,就必須從外國引進更先進的常規潛艇。
因此,中國海軍決定採購俄羅斯的「基洛」級,以維持現役艦艇的數量,並吸收其先進技術。
對於正處在經濟困境中亟需硬通貨的俄羅斯而言,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合作機會。
然而此次引進過程,卻並非如想像中那樣一帆風順,從談判到運輸,都問題重重。
採購背景
中國海軍受前蘇聯海軍發展的影響很深,一直非常重視潛艇部隊建設,從80年代就開始了第二代潛艇的研製。
80年代初期正值冷戰高峰,由於世界形勢的改變,我國同歐美國家進行了軍備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和西方的「蜜月期」結束以後,又不得不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到了90年代,我國海軍服役的大部分潛艇,還是1974年交付使用的035型中型常規動力潛艇。
035型潛艇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常規潛艇相比,差距很大,基本已經跟不上需求,無法勝任重要任務了。
至於第二代潛艇,也就是從8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製的039「宋」級潛艇,當時還沒有下水進行海上試驗。
且039潛艇在靜音性能方面的效果並不理想,幾乎成為了中國潛艇研發的一個瓶頸。
而當時台海兩岸的形勢變化,又給海軍帶來了很大壓力,在軍事裝備發展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高。
因此我國海軍不得不引進國外先進的現代化潛艇,一方面是為了維持現役潛艇的數量,另一方面也是想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吸收一些先進技術,提高自製潛艇的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受到1991年蘇聯解體以及冷戰結束的影響,俄羅斯也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境。
而且,正處於轉型階段的俄羅斯,亟需硬通貨支持。
因此,他們不得不把許多先進武器擺上貨架推向國際市場,而「基洛」級潛艇就是其中之一。
1980年,阿穆爾共青城造船廠,開始建造由紅寶石設計局研發設計的新一代潛艇。
該潛艇被命名為B-248號,其正式名稱為877型潛艇。
1981年,美國首次拍攝到877型潛艇,將其命名為「基洛」,使其在軍事界得到了廣泛關注。
「基洛」級根據其英文名稱Kilo的首字母也稱為K級,是配備強大火力的多功能柴電動力潛艇,也是前蘇聯研製的最後一級常規潛艇,更是當時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常規潛艇。
與蘇聯以往的常規潛艇相比, 「基洛」級潛艇在技術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其採用雙殼體結構,生存能力極強,儲備浮力高達32%,最大潛深達400米。
裝備防空飛彈系統,作戰距離在600到6000米之間,可用於自衛和對抗敵方的艦載和飛行器威脅。
其裝備6具魚雷發射管,適應多種魚雷型號,採用壓縮氣體式發射並配備快速裝雷設備,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射多枚魚雷,足夠應對反潛和反艦作戰等不同的海戰任務。
水滴型的艇形可以減少阻力,降低摩擦聲音,又用消音瓦和反聲吶橡膠塗層包裝艇體,吸收噪音。
為了降低噪音,它還改掉了傳統的雙軸、三軸螺旋槳,以單軸螺旋槳代替,槳葉也由六葉增為七葉,電動機軸速由每分500轉降到250轉。
這些靜音措施使得「基洛」級潛艇,噪音大幅降低,有著「海底黑洞」的稱號。
艱難談判
90年代初,中國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負責協調中俄兩國一系列的軍備引進技術轉讓等工作。
1991年,中國海軍派遣70餘人的訪問團,赴俄羅斯進行考察。
此時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幾乎陷入停滯,整體情況讓我國的考察團感到十分震驚。
聖彼得堡造船廠雜草叢生,車間破敗不堪,甚至陷入了無法開工的窘境。
按理說,在這樣艱難的背景下,雙方各取所需,正是合作的大好機會。
可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交易從1993年的首次談判開始,就充滿了曲折艱辛。
商業本質是平等互利的,而俄羅斯殘存的大國沙文主義作風,很不適合這樣的商業談判。
俄羅斯擺出一副老大哥援助小弟的態度來談生意,這是讓中方代表無法接受的。
再加上俄羅斯人直截了當,喜歡直奔主題,中方代表則是習慣了委婉迂迴的表達,雙方在溝通和行事作風上的差異,也造成了一些誤會和麻煩。
一開始,俄羅斯人極力向中國推銷基洛級877型潛艇,但中方也希望能同時引進更為先進的636型潛艇。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財政困難,所以海軍一直沒能裝備上這款潛艇。
而現如今要是出口給中國,那麼中國的海軍將會比他們更早一步,裝備上這款蘇聯自主研製的最先進的潛艇。
雖然說是俄羅斯人自己將636擺上貨架的,但他們顯然對此感到不滿,因此態度一直有些敷衍。只提供了636潛艇一些總體概況數據,而將更細節的數據視為專利機密,不肯告知。
可是回歸商業本質,雙方若是想要各取所需平等互利,那麼俄羅斯方面理應按照中方的要求,提供一份完整詳盡的技術規格書。
當時的636型潛艇在俄羅斯尚未投入使用,還不能登艇參觀。
中國海軍代表團便提出,希望可以參觀一下現役的877型潛艇。
可登艇參觀一事被拖了很久。
俄羅斯人似乎有什麼難以言說的緣由,一直沒有安排這次參觀。
好不容易被提上了日程,俄羅斯方面又提出了許多規矩,比如說只許兩個人登艇、不許帶翻譯、不許討論、不許提問等等。
出口軍備與本國使用的相比,一般會有一些差距,在性能方面通常會有所保留,因此親自登艇參觀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儘管要求有些苛刻,但中方還是答應照辦了。
而這一次參觀,還真的發現了一個「差距」——魚雷。
雖然是簡單的參觀,但中方的技術人員,卻察覺到有一款與基洛級潛艇配套的新型號魚雷存在,只不過俄方一直沒有向中方介紹展示過。
中方自然是希望這款配套的魚雷,也能一起加入銷售清單。但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出售一款本國自主研製,卻因缺乏資金而尚未投入使用的魚雷,顯然是個艱難的決定。
直到最後俄羅斯同意向中方出售魚雷,也仍有俄方代表團中的工作人員,對此表示無法接受,甚至與團長發生了爭吵。
合同正式簽署後的宴會上,俄羅斯代表團團長在敬酒時眼泛淚光,可以想見他當時的心情多麼複雜。
只是國家正在艱難的困境之中,軍工企業幾乎陷入停擺。
對當時的俄羅斯而言,大概沒有什麼比資金更為重要了。
曲折驗收
1994年底,第一艘877型潛艇準備交付。
前往聖彼得堡負責驗收轉運工作的,是海軍裝備部艦艇部副部長耿廣生。
耿廣生
根據中國的驗收標準,潛艇上的每個裝備,都需要進行3-4個月的系泊測試。
測試潛艇的各項性能後,還要進行6個多月的航行測試。
驗收過程雖然複雜繁瑣,但是嚴格遵守詳細的驗收大綱,反倒可以避免出現更多的問題,提高效率。
即便是中國自己研發的潛艇,國內負責製造的廠家在交付時,也是一個流程都不能少的。
但是,耿廣生遞交了中國的驗收方案後,俄羅斯方面卻表示了強烈反對。
因為之前印度海軍也訂購了「基洛」級潛艇,而驗收時他們就只是簡單進行了功能性測試,只要啟動後能正常允許就算成功,後續也沒有出現任何的問題。
而且他們對於「基洛」級潛艇的設計製造水平,是非常有自信的。這艘潛艇本身是為俄羅斯海軍製造的,只不過是由於蘇聯解體後經濟陷入窘境,俄羅斯才決定出售給中國。
所以既然已經通過了俄羅斯的驗收,那麼中國海軍的二次驗收就是多此一舉了。
這些理由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俄羅斯沒有改掉「老大哥」的行事風格和態度。
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對新中國的經濟、文化、醫療、工業等各個領域,都提供了很多援助。
包括中國潛艇的生產線,也是在蘇聯幫助下建立的。
甚至最早的海軍潛艇部隊,都是在蘇軍的艦隊中接受的訓練培養。
當時中國潛艇設計製造的技術水平遠不如蘇聯,在役的主力潛艇基本都是蘇聯潛艇的仿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俄羅斯人對中方的驗收流程感到不滿牴觸,似乎也是事出有因的。
畢竟在他們眼中,這就是小弟指點老大哥,學生驗收老師了。
但無論是此前的採購談判,還是如今的協商驗收,中方從始至終都不是一個請求援助的姿態,而是作為這場交易中的甲方,來進行談判交流的。
如果俄羅斯還一直以「老大哥」身份自居,那麼這就不再是一場平等互利的交易了。
不過在耿廣生也明白,這艘潛艇既然已經被俄羅斯軍方驗收過了,那麼在品質上確實是有一定保證的。
因此中方沒有必要因此與俄方僵持不下,也可以適當地簡化計劃,只專注於檢查重點項目。
可是談判仍然沒有走出僵局,儘管中方已經選擇讓步,但俄羅斯方面仍然不能接受。
因為俄方只同意,中方進行像印度海軍一樣的功能性驗收。
但中方一直堅持,要對設備性能是否符合規格進行測試。
雙方為此僵持不下 ,幾次談判之後才終於選擇各退一步,達成一致:對重要設備進行性能測試,而對一般設備只做功能性測試。
合作互利
好不容易解決了這個問題,新的矛盾又隨之而來了——俄方不同意中方進行航海試驗。
因為如果中國派驗收組的人員登艦,那麼就會超過常規潛艇90人的最大載員。
可是航海試驗,是驗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為相比系泊試驗,長時間的航海試驗,更能暴露一些潛在的問題。
因此不管俄方給出怎樣的理由,中方也始終堅持,必須上艦進行測試驗收。
最後中俄雙方還是達成一致,只派出了國內幾位經驗豐富的專家上艦。
由於一般設備不能進行性能測試,所以中方的驗收組還特意與聖彼得堡的造船廠聯繫,列出了性能測試項目,希望工廠能協助填寫,確保測試結果合格。
沒有想到是,造船廠的工人不僅十分配合,而且非常認真地按照表格來執行。
所以,雖然談判結果只允許對重要設備進行性能測試,但驗收組還是用這樣的替代方案,盡力達到了驗收大綱的標準。
首艘877型潛艇在交付給中國時,就已經完成了部分建造,所以沒有辦法執行建造過程中的驗收。
但通過俄方提供的材料和探傷報告、記錄等數據和文件來看,中方驗收組一致承認俄羅斯的驗收程序,是非常嚴格細緻的。
測試結束後的數據顯示,這艘877型潛艇所有的性能指標,都達到了規定標準。
耿廣生認為俄方的工藝水平和質量,是非常出色的。
甚至感嘆道:「俄羅斯潛艇的高質量在一個方面尤為顯著:它們在出海前無需進行任何準備工作,就敢進行深潛。如果不是波羅的海的海水相對淺,它們甚至能夠更深地潛水。」
儘管這一次的交易,從前期談判到後續驗收都沒有那麼的順利,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圓滿的結果。
中國不但引進了877型和636型潛艇,還有這些潛艇所需的配套裝備以及新型魚雷。
與此同時,最終所用金額也比預期低了十幾個百分點。
中俄兩國也真正實現了合作互利,因財政困難一度陷入荒廢的聖彼得堡造船廠,因中國的採購重新振作,而中國也成為了擁有世界上最先裝備基洛級636型潛艇的國家。
1994年12月,中國代表團在聖彼得堡簽下了簽收文件。
在交接儀式上,聖彼得堡市的一位領導激動地說:「感謝中國朋友,你們不僅救了一個造船廠,還救了半個聖彼得堡市。」
參考文獻
[1]杜朝平.購進[基洛]級潛艇對中國海軍的影響[J].艦載武器,2004,(03):34-37.
[1].水下奇兵——記中國潛艇的發展[J].中國地名,2007,(11):50-53.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