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季節》中,看到東北的「底色」

2023-05-10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在《漫長的季節》中,看到東北的「底色」

在《漫長的季節》中,看到東北的「底色」

要說最近哪個電視劇話題度最高,地理君必然提名《漫長的季節》。

它的出圈,不僅是懸疑上精巧的設計、地道幽默的東北話,還有背後所暗含的時代變化,與那些人們的命運。

地理君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看完不禁唏噓和感慨,東北所經歷的變化,時代浪潮下的人們,都能從這部劇中窺探一二。

這次地理君就帶你以全新的視角打開《漫長的季節》,看到東北的底色。

(沒有懸疑劇情上的劇透,家人們放心看!)

驕傲與榮光

《漫長的季節》中的故事都圍繞著「樺林」這座城市所展開,它是一座典型東北小城,以工業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

劇中的主人公王響,是樺鋼的 火車司機,在當時是人人羨慕的職業:有面子、穩定。

火車司機,賊有面子

畢竟那時, 工業是這片黑土地上最引以為傲的存在。

在19世紀中葉到「九一八事變」這段時間, 沙俄和日本為了自己的野心,都盯上了東北這塊「香餑餑」,他們在東北掠奪資源,攫取財富。

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一定程度上也 為東北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留下了廠房、機器、鐵路、技術等等。

中東鐵路就是沙俄在東北建造的,於1897年開工

圖上標註了中東鐵路沿線城鎮遺產的地理分布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01期

黑龍江綏化,中東鐵路安達站鐵路俱樂部原址

建國初期,由於東三省的原材料、能源及機械工業基礎較好,再加上國家以重工業為中心, 東北便肩負起了工業生產的重任

「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了 156個項目,其中落實的150項中, 56個在東北地區,東北一下成為了重工業基地中的「C位」。

在「 二五」及以後的幾個計劃期,國家繼續對東北進行投資,最終形成 冶金、煤炭開採、石油、機械製造等產業為主的 重工業體系

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經濟建設成就圖(1953年-1957年)

可以看到許多工業項目都是在東北地區開展的

審圖號:GS(2021)3573號

可見,當時國家對東北的重視。

而咱們東北老大哥,也是不負眾望, 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

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台汽輪發電機、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的鋼鐵材料……

被人圍觀的第一批解放牌卡車

1956年7月13日,一汽製造出第一輛解放卡車

第二天,第一批12輛解放卡車駛出總裝線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03期

東北爭氣,重工業這條路自然是越走越寬敞。

就以瀋陽為例,鼎盛時期的 瀋陽鐵西區,有大型國企58個,中型國企54個。

鐵西區的 北二馬路上,有瀋陽工具機一廠、工具機三廠、鍋爐總廠、冶煉廠、重型機器廠、汽車齒輪廠、東北製藥總廠 等37家大型企業

瀋陽冶煉廠鳥瞰圖

瀋陽冶煉廠始建於1936 年,是日本為了掠奪我國東北黃金及有色金屬資源而建立的工廠

瀋陽冶煉廠有 三根巨型煙囪,這「三兄弟」身高超百米,直徑超十米,不僅是鐵西區地標般的存在,更是一種無名的榮譽。

20世紀50年代鐵西工業區,瀋陽冶煉廠的兩座巨型煙囪異軍突起,別的煙囪像是從「小人國」里走出來的

70年代末,巨型煙囪的「三弟」誕生

實際上這三根煙囪排放了許多有害氣體,既危害工人身體健康又破壞環境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06期

對於老一代的瀋陽人而言,鐵西區是他們的驕傲,許多老瀋陽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記憶: 某一天的早上,大家騎著自行車上班,彼此按著鈴打招呼,自行車筐里是從家帶的飯盒,每個人都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

1986年的瀋陽街頭,大家都騎著自行車

不僅是瀋陽人,當時的東北人普遍都是這樣,幸福指數嘎嘎高。

這是因為 北工業體系的完善,讓東北早早就走上了 城鎮化的道路

直白點說,興建工廠、開展工業等等,得需要人,還得是技術型的人才,有了人就需要一系列 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比如說住房、交通、學校、醫院等等。

瀋陽鐵西工人村

1952年初建時,只有工廠領導、高級幹部、工程技師才有資格居住,1957年全部完工後陸續有普通工人搬入

工人村條件優越,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因此可以說,東北很多城市是 先有了工廠,後有了「城市」。例如依託鞍鋼而生的鞍山市,鞍鋼的生活區建設便是鞍山市的城市建設。

鞍山鋼鐵

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很難想像的畫面: 工廠是城市的主幹。

更難想像的是,這些廠房車間的年輕人們, 他們人生都已經被工廠安排好了。

他們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知道下一塊是什麼。

東北的國企實行的是 企業辦社會,工廠基本承包了工人的一生,從出生、上學、婚戀、住房、孩子上學、看病甚至養老送終,都由廠里安排。

弗洛伊德來東北也不好使,沒分房都白扯

工廠就像一個 桃花源,有自己的學校、電視台和報紙、醫院、公安局、郵局、公園、大合社(超級市場);連日常洗澡、理髮、零食等等都由工廠免費提供;自來水、煤氣、暖氣更是配套好了。

去舞廳是許多工人在閒暇時間首選的娛樂活動

而且工廠還實行 接班制度,即孩子可以接替父母的「位置」。

這些都意味著,那代人的 生活和社交圈子都圍繞著工廠,不愁吃穿、就業和房子,家人、朋友與愛人,都在這個廠子裡。

每個工人都有一種強烈的 主人翁情感,能在國企工作,當然是非常驕傲和自豪的。

這也是為什麼王響對樺鋼有這麼深的感情:他的父親參與過樺鋼的建設;他認識樺鋼的每一個人;他積極工作,是樺鋼的勞模。 他的家庭、人際關係、價值,都和樺鋼緊緊相連

王響的「主人翁」精神

那時在國企工作,沒有內卷,沒有996,沒有房貸

王響是那一代人的縮影,工廠對他們而言是 保障與庇護、是穩定與統一、是跳不出去的「圈兒」、是整個世

而王響所追求的穩定和體面,在他的兒子王陽看來,卻是個 牢籠

正如王響妻子羅美素對他兒子說的一樣: 「我們這代人被安排慣了,小時候家裡孩子多,聽父母的,長大了聽集體的,身上像有個圈,按部就班地在圈裡走著,也沒人問為啥,沒人出去溜達過,就連踩個線都害怕。」

這是兩代人觀念上的衝突,也是 東北正在面對的岔路口:求穩與轉型

咱大姨看得嘎嘎透徹

衰落與傷疤

劇中的人物很多次提到:

王響的兒子問他:爸,你信命嗎?

那時候的王響,是勞模,是風風光光的火車司機,他不信命。

十八年後的王響,一無所有,風光不再,他信命了。

東北在不知不覺間,也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2004年,瀋陽冶煉廠的煙囪 三兄弟被爆破拆除,它們在滾滾濃煙中轟然倒下,從瀋陽的驕傲,變成了傷疤。

2004年3月23日,瀋陽冶煉廠的三根煙囪成功爆破

它們曾見證著一代人的成長

市場與社會的選擇

到了80、90年代,世界變了。

那段時期,經濟呈現 全球化的趨勢。

對於 已開發國家來說,他們需要的是 廉價勞動力生產出的廉價商品。

對於 中國來說,向世界各國出口產品, 首選顯然不是重工業設備。

不論是廣闊市場的需求,還是自身的條件來說, 輕工業都是優先項,這一大機會,最先由東南沿海地區抓住了。

義烏國際商貿城

80年代義烏小商品市場興起,隨後義烏飛速進化,逐漸和世界接軌

與此同時,中國內部也有一塊非常有潛力的消費品市場,這一塊被 溫州商人早早握在了手裡。

1999年6月,北京豐臺,「浙江村」里正在數錢的溫州商人

市場,沒選擇東北。又或者是東北,沒選擇市場。

輕工業或許是東北的短板,但是東北的優勢——工業,也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工業已經逐漸和國際接軌, 國外成熟的工業技術衝擊著蘇聯老大哥的「遺產」

對於東北來說,任何技術上的突破都意味著大量的資本投入和技術研發。

資本呢?前面提了,沒趕上。

破產後的瀋陽冶煉廠

2002年8月8日,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宣告瀋陽冶煉廠破產

這時候的東北就像一艘 巨大且笨重的船,航行在海洋的中間, 往前走看不見頭,往回走調不了頭。

現實真的很殘酷,東北失去了市場和資本優勢,經濟發展舉步維艱,引以為傲的工業又在時代的變革中落後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巨大變革後,很多東北人都選擇做起了燒烤、賣冰棍、賣菜等等 小買賣,因為 啟動資金低、材料易得、技術含量低。

麗茹曾經是樺鋼醫院的護士,現在在家開了個小美容店

對於曾經驕傲過的東北人來說,他們或許別無選擇。

地理緣由

東北的衰落必然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 地緣政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以前的東北三省,黑龍江和吉林都是沿海的省份,但是現在東三省中只剩 遼寧是沿海省份,較大的出海口也只有 大連有。

清前期東北區域圖

據《大清一統志》描述,當時吉林「 東濱大海,西接邊牆,南峙白山,北逾黑水

「海」是指今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0期

很顯然,失去海路的東北難以和其他國家建立通路,開展貿易。

尤其是日本和韓國,雖然是離東北較近的鄰居,但實際上 東北缺乏面向日本的出海口,沒有更密切的聯繫,而 韓國和山東距離近,往來更方便,因此更適合開展貿易。

山東威海市,與韓國隔海相望

再看咱東北實打實的「鄰居」, 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也處於衰落狀態,很難和東北形成大規模市場。

朝鮮現在更是關上了向東北開放的大門。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名海參崴

可以說東北所處的 東北亞地區,也是「 一地雞毛」,讓本就不富裕的東北,雪上加霜。

這一切頗有點 因果輪迴的意思,早先因為地緣政治, 東北整體進入了工業化社會,重工業在東北繁衍壯大。

現在卻也因為 地緣而衰落,為數不多的出海口和東北亞的困境,都影響著東北的市場經濟的發展。

這何嘗不是一種命運呢。

可以在放大區域看到,東北三省與他們的「鄰居」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6年04期

然而,東北並沒有屈服於「命運」,他仍然在尋找轉機。無論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還是發展高新產業,都是陰影下的希冀。

發展與未來

命運是一種「玄乎」的東西,生活總是要向前看,東北也是一樣。

持續的人口流失讓東北必須尋找破局的辦法

東北尋找的第一個轉機是「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東北重工業雖然升級緩慢,但仍然具備 完整的產業鏈,以及大量受過 中高等教育的產業工人。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於是一些 大型企業,如瀋陽工具機、北方重工、鞍鋼、一汽等等,得以留存了下來。

大連造船廠建造完成的遼寧艦

不過這一舉措並未能直接 緩解燃眉之急,本質上還是一個 再工業的過程。

或許需要 不破不立

第二個轉機是 轉型升級

東北 地大物博,有天然的優勢,例如 農業資源、旅遊資源。東北是中國最有 發展潛力的大糧倉,全國商品糧的1/3都從這個糧倉輸出;

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的土壤為黑土,是世界公認最肥沃、最適合耕作的土壤

東北地區是保障國家安全重要的「糧倉」

《漫長的季節》中多次出現苞米地這一意象,東北是主要的玉米產區,這是對東北農業的一種隱喻

獨特的 冰雪資源和豐富的自然景觀,讓東北在旅遊市場中也尤為突出。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在雪中別有韻味

今年「五一」假期東北旅遊也持續回暖

遼寧出行1601.35萬人次,旅遊收入136.11億元;吉林出行893.71萬人次,旅遊收入67.11億元

圖源:《生活報》

還有東北的 底子厚實城鎮化程度和教育水平高,有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再加上以前的 產業基礎,這些都能在下一輪高科技產業中發揮作用。

吉林大學的杏花

正如同《漫長的季節》這部劇的基調,東北並不是只有莊嚴悲壯的冬天,也有 金黃明媚的秋天

劇中的王響,不管信不信命,依然和生活對抗著,還想和命運掰掰手腕。

正如同那時許許多多的東北人,即使被時代裹挾,也仍然用東北人獨有的幽默,在 悲觀中樂觀地前進著

東北亦是如此,這或許就是東北的底色。

往前看,別回頭。

【參考文獻】

[1]劉洋,金鳳君.東北地區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路徑與機理[J].經濟地理,2009,29(03):431-436.

[2]謝雯.歷史社會學視角下的東北工業單位制社會的變遷[J].開放時代,2019,No.288(06):25-44+5-6.

[3]視覺志. 東北,曾經也很狂。

[4]溫伯陵. 東北的崛起和衰落

[5]單之薔.黑龍江 一江遺憾向海流.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0期

[6]趙妮娜.「中國總裝備部」的成長.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10期

[7]郭睿.遼寧工業 光輝過後的陰影與希冀.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02期

[8]張志強 陳伯超.瀋陽:拆掉4000座煙囪以後.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06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倩倩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影視劇《漫長的季節》、網絡

話題

你看了《漫長的季節》嗎?對東北有什麼印象

都說北京是「美食荒漠」,你覺得呢?

數字背後的地理密碼,理解少走彎路!

中國咖啡冠軍,為什麼在雲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ea93d7bbb72571da7680b667c9c9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