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北大的老師應該長什麼樣,你會怎麼說?
是西裝革履,還是氣質儒雅?
不管怎麼想,你的答案估計不會是這樣:
這個長相平平的北大助理教授,手拿礦泉水瓶和饅頭,為高考生送祝福卻意外火爆全網。他用含糊的普通話靦腆地說「加油,歡迎來到北京大學」,完全打破了大家對北大老師的想像。
採訪視頻的評論里,有很多人都在說他的外貌和他的穿著,還有人說孩子長這樣找不到女朋友。
對於這些評價,認識他的人卻說,不要用普通人的標準來衡量天才。因為這個大家口中在婚戀市場沒有優勢的小伙子,其實是北大數學院的傳奇人物,大家都叫他「韋神」。
數學天才韋東奕:韋神有多神?
北大數學在全國數學領域是最頂級的存在,專業排名一直傲視群雄。在北大,數院又被戲稱為「四大瘋人院」之首。在這個奇才匯聚的地方,「韋神」是個活在傳說里的人物。
「韋神」大名韋東奕,是來自山東的90後。他進北大前,在山東數學競賽圈就是被大家仰望的天才。有網友多年的微博暱稱就叫「韋東奕」,他說讀初中就崇拜韋神,現在他都讀大學了。
韋東奕哪裡來的鐵桿粉絲呢,那就要從他的戰績說起了。韋東奕高一和高二參加IMO(也就是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成了連續兩次滿分奪金的世界第一名。而他本人,在15歲選入國家隊之前,從未培訓過奧數。
之後韋東奕被保送進北大,2013年在丘成桐競賽中一戰封神。這個面向大學生的數學競賽,可以說是國內數學界的頂級大賽。丘成桐競賽一共有五個競賽單元,另外還有一個全能獎項。清北以及國內其他一流大學都派出了自己的隊伍,在比賽中奪冠,難度值簡直是滿點。
不過正是在這次比賽中,韋東奕展現了大神的實力。他一人拿下了四個金牌,一個銀牌,外加一個全能獎。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用實力碾壓了參賽的整個清華數院和中科大。北大的同學因此開玩笑說,對付清華數院,一個韋東奕就夠了。這也是後來他被大家稱為「韋神」的原因。
韋神的這個比賽成績,不僅在國內數學圈揚名,連哈佛、麻省理工也聞風而動。它們都想挖走韋東奕,為此哈佛甚至願意為他改變多年的招生規則,可以免試英語,只要他想就能直接進哈佛。
但是和大部分北大數學人才的選擇不同,韋東奕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國外的各種邀請,選擇留在北大直博,博士後出站後就成了北大數院的助理教授。有人覺得國內數學研究能力不如國外,甚至因為他的這個選擇,開始質疑他的數學科研能力,但是韋神只是一笑置之。
天才的人生,數學是信仰
作為一個天才,韋東奕經歷過的評頭論足實在太多。他身上有很多的細節,是普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他中學的奧賽老師在採訪中就說,韋東奕是個數學天才,但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弱,情商比較低。所以這位老師一直在說,希望學校在生活上多多照顧他。這恐怕也是老師看到了他的視頻採訪所引發的擔憂。
其實,這還是在用常人的眼光來看韋神。與他交往過的、熟悉他的師兄弟們,對他的評價卻是,韋神是一個極其純粹的人。他的一些不合常規的舉動,並不是因為他的生活能力差,相反,這是他自己的取捨。
網上說韋東奕一個月的生活費只要三百塊,很多人以為他掙得少。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隨便刷刷比賽,就能拿到上萬美金的獎勵。但是他幾乎不參加比賽,而是將大量的時間投入了科研。
視頻中讓大家震驚的大礦泉水瓶,韋東奕一拎就是好幾年。有人說這對健康不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怕污染環境,所以重複用瓶子接涼開水。
雖然身邊人都視他為數學天才,韋神卻從不認為自己了不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不管是誰問他問題,韋東奕都耐心極好地回答。而且還會誇獎對方,你很厲害。所以他不是情商低,他只是內心赤誠,正如他玩狼人殺從不撒謊那樣。
很顯然,韋東奕並不是有些人口中的「不正常」,他這麼做,只是因為這是他的選擇。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如果說別人放棄了數學我相信,但是如果說韋神放棄了數學,那不可能。對於韋東奕來說,數學就是他的信仰。
天才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韋東奕看起來憨憨的,但是其實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所以他不太在意也不太回應外界的聲音。他選擇了最簡單的方式來應對現實,減少不必要的精力和消耗,把全部的時間投入了數學科研。他的物質慾望極低,沒有名利心,也不想掙很多錢。
因此這個北大奇才,沒有像絕大多數北大高材生那樣選擇出國留學,而是留在國內潛心治學,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在校期間,他已經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在國際數學界都很有影響力。現在他每天花在數學研究上的時間,也遠超常人。
相信這樣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會出現視頻里的那一幕。韋東奕的礦泉水和饅頭,都是為長時間工作準備的,能將時間的浪費降到最低。在了解了這位新一代的北大數學奇才之後,大家也從開始的容貌評論、婚戀討論,變成了各種膜拜。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韋東奕做到了。
以前大家都說,北大清華是歐美大學的人才基地。就像曾經奠定了北大數學地位的黃金一代,幾乎都在國外學府任教。但是今天看到韋東奕,這位被譽為北大數學十年一見的天才,讓大家又看到了中國數學的希望。
天才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對於這樣的天才,北大為他營造的相對單純的科研環境,就是最好的安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70097906_12054275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