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曲未了,心不散

2023-01-01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曲未了,心不散

早幾個月前,就在想什麼時候能寫到這一篇,完成了12月31日的年度最後一篇,做個總結。一直以為有很多話想說,臨到了,卻又不知寫什麼好。

一方面是這場疫情,太傷人,體力與精力恢復得特別慢,由於病中堅持寫稿,好像落下點毛病,在桌前多坐一會兒,後頸部的肌肉就特別酸痛。另一方面當然是長期積累的疲憊,硬挺了一年沒有讓自己鬆懈。一年近80萬字,工作量太大了,在我準備寫這個系列時,真沒想到。

不知說什麼好,那就寫寫本系列的創作過程吧。

01 緣起

只有很早就關注這個公眾號的老讀者才會記得,《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最早發布於2017年。

2016年起,我新開了這個公眾號,除了斷斷續續發布在西藏、中原等地的長篇遊記,也開始將較多的精力投入到本地內容的創作上。

或許是一時的心潮,嘗試寫了幾篇《九江歷史上的今天》。當時覺得這樣的寫法挺有趣,可以藉此機會了解九江的歷史。文章的風格和現在的有相似之處。也是一天選一個事件,每個事件必有一張以上配圖和評述。只是文字量不大,每個事件大約用三四百字描述。七天湊成一篇,每周發布一次。

從五月寫到七月,就停下來了。原因是七月份出去旅行,又開了個《溯源》系列,沒有精力再搗鼓本地史了。當時想,等到明年接著往下寫。

到了2018年初,我離開九江到海南討生活。一去三年,本地的內容,當然沒法再寫,但這個系列卻總是牽掛著,一直以為,這是個挺好的創意,丟掉了可惜。

02 醞釀

在海南的那些年,主要撰寫《尋味中國》,那是個飲食遊記系列,前前後後寫了近兩百篇,國內國外的都有。《尋味中國》寫的不是所謂的佳肴大菜,更多是小吃,重點在於挖掘各地特色飲食背後的地理、經濟、文化的淵源。

由於疫情和經濟下滑,我在海南的所謂的事業陷入困境,於是回九江繼續做個安安靜靜的老師。學校的禁足令使所有的旅行計劃都無法執行,再寫飲食遊記,也沒了趣味。當時想,要不然專門寫贛菜,著力挖掘本省的飲食文化。

然而,我很快地意識到,九江是個極端的城市。它是江西近現代開放的橋頭堡,但它又最不具備江西的特色,它的飲食是外向的,它的文化更是如此。

我並不好吃,講飲食是為了寫文化,既然要研究贛菜、九江菜,那就應當先對本地的歷史有足夠的了解。既然這樣,那還不如續寫《九江歷史上的今天》。先把當地歷史文化搞明白,再寫吃的就有乾貨了。

03 開始

大約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構思《九江歷史上的今天》的寫作計劃。先做了一張Excel表格,找來《九江市志》等本地誌書,挑選有寫作價值的事件的一項項往裡填。

這張表一直在增長,現在有近2000條。去年填了1000多條後,我就知道,這個系列能寫成。

任何一座城市,總能從它的歷史中挑出一大堆事件,如果不在乎雞毛蒜皮,所謂的事件要多少有多少。就如這幾年的《九江市志》的大事記,越來越長,簡直成了領導起居錄。然而,讓本地人感興趣的事件有多少?外地人願意看的,又有多少?

九江值得講述的故事還真不少。作為一座非省會的三四線城市,一座從歷史到當下也一直也不是很重要的城市,這裡發生的很多事件,其影響範圍絕不僅限於江西。九江,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近代中國的城市樣本。

九江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這裡有一座在全中國獨一無二的政治之山——廬山。一座曾經有過租界的城市,一座曾經有過租界地的名山,一座江西近代史上最開放、最活躍的城市,一座國民政府的「夏都」和以「廬山會議」永載史冊的風景名勝區,這裡的故事太多了,甚至遠超過很多省會城市。

基本理順思路後,2021年12月中旬,開始了《九江歷史上今天》第一篇的寫作。2022年1月1日,第一篇發布。

04 漸進

不少人後來問我,發布這個系列前,是不是早就準備好很多篇?

的確沒有過。提前量總要有的,每天發布時,總還有幾篇準備好的草稿。這些草稿,少的只有四天,最多時有過半個月。只要草稿少七天,我就會有巨大的心理壓力,晚上睡覺會做噩夢的。

剛開始沒覺得有多累,找個話題,配幾張照片,寫個千把字,壓力不算太大,效率高的時候,一天也能寫兩篇。不過也覺得無趣,之前寫飲食,網站上有很大的閱讀量。轉到本地內容創作,閱讀量不及之前的十分之一。寫了近兩個月,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了主題。

好在慢慢也寫出了些感覺,讀者多了些。越來越多的朋友、同學支持鼓勵著,我也通過這些文章,認識了九江文史界的前輩們,以及一批高校的文史研究者,並得到他們充分的肯定和無私的幫助

2月底,承蒙《九江日報 · 長江周刊》羅主編的青睞,開闢了「歷史回眸」專欄,每月大概三期,均選自本系列文章。到那時我知道,這條路走對了。

05 長征

3月到5月期間,寫作狀態最好。那時候每周還能出去一趟,常常驅車上百公里,到事件發生地探訪。隨著對本地歷史的挖掘,能找到的趣味也越來越多。

6月到8月,開始覺得累了。一方面是寫作的篇幅越來越長,從之前的1500字左右上升到2500字,有些篇幅甚至超過3000,部分發表在《九江日報》頭版的文章,字數達到6000左右。對於完全原創的文章來說,字數提高翻番,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不止一倍。

日更就是催命咒,我只能鼓勵自己,就當是又參加一次高考吧。高三的時候每天都不能歇,現在的我也能做得到。

到10月,寫作的壓力愈來愈大,狀態也愈來愈糟。有本職工作的原因,也有家庭的責任等等,投入遠大於產出,我總要在外面掙些錢才是。時間總是不夠用,再也沒時間出去,也沒法出去,無盡的核酸檢測讓人精神緊張。管控越來越緊,文章接連不斷在各個網站被刪除、屏蔽。

當然也是心態問題,當你對一件工作做倒計時,就會帶來焦躁的心情。我本人的性格,又絕不允許自己降低工作質量,甚至篇幅越來越長。每天最多只能寫完一篇,有時要熬到凌晨三四點鐘。睡眠愈發不夠,體力下降,精力不足。

好在,熬完了。一年下來,也算是有驚無險,順利結束。那些事兒,就不多說了

本系列在公眾號中唯一被刪除的文章

06 新年計劃

不止一位朋友問我,2023年會不會繼續寫這個系列,會不會出書。我現在的想法是,出書不急。再整理的工作量很大,至少有五分之一的篇幅需要重寫或做較大調整。

可以明確的是,由於《九江日報》專欄的稿約,以及之前的資料積累,本系列仍將繼續,但不會日更,也不會準確地按照日期發布。

暫時歇段時間,恢復體力和精力,多看看書,調整狀態。

2023年也可能有轉向,開新的系列故事,或者做短視頻,還沒想好。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不會停的。我相信自己走對了路,做的是件有價值的事。九江的歷史值得深入挖掘、整理。我不是九江人,但我在這裡生活了四十多年,我也有責任為這個城市做點事情。

就寫這麼多吧。《九江歷史上的今天》,不計視頻,合計365篇。剔除重複,總計79萬6千餘字。能不能找到可比的?好像沒有。自誇一下吧。

07 鳴謝

感謝為我默默付出,做出巨大犧牲的妻子;

感謝支持、關愛我的家人們;

感謝給為本系列提供無私幫助、付出心血的的朋友們;

感謝長期以來關注、支持、鼓勵我的貼心的兄弟姐妹們;

感謝九江文史界的前輩、老師和同仁們;

感謝九江文化藝術界的朋友們;

感謝《九江日報》的主任、編輯們;

感謝我的校友、同學和新老學生們;

感謝通過這個系列結識的新朋友們;

感謝對我提出批評建議、提供資料、指正錯誤,以及更多默默閱讀、轉發的讀者們。

您的關注和閱讀,是我最大的力量。謝謝!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曲未了,心不散。本系列會暫歇一段時間,但我相信自己的精氣神不會散。我還會寫更多有趣的、感人的、值得回味的、令人嘆息的歷史文化故事,九江的故事,也是江西的故事、中國的故事。

2023,新年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63db13fb0a39e8fe3067da0b044b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