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沒有專注,就沒有一切

2022-08-21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雷軍:沒有專注,就沒有一切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雷軍:沒有專注,就沒有一切

編輯|筆記俠

來源|正和島 守望者

8月11日晚,雷軍帶來了他的第三次年度演講,傾情分享了他數十年創業路上的感悟與思考。雷軍直言「你所經歷的挫折、失敗,甚至那些看似無意義消磨時間的事情,都將成為你最寶貴的財富。」

其實從2005年開始,關於企業如何管理、人才如何賦能、用戶如何維繫的思考就已經不斷在雷軍腦中盤旋,並漸漸成為了小米的基礎方法和實踐指導。

在十多年的探索中,這些思考和實踐被逐步打磨,形成了一整套方法論的雛形,彙集在了《小米創業思考》這本新書中。

團隊管理:人才是核心

1.不遺餘力,挑選好人才

小米剛起步時,雷軍力求做一個能將軟體、硬體、網際網路融為一體,產生顛覆行業的創新力的企業,為此不惜在谷歌、微軟、摩托羅拉和金山這些海內外頂尖的公司里找人才。

組建這樣一個團隊對領導者來說必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尤其是當企業還一無所有的時候。

雷軍說:「我在面試每一個牛人的時候,牛人也在面試我。」為了搞定一個工程師,雷軍在2個月時間裡跟他談了10次,好幾次都超過了10小時,而核心團隊加起來談了17次。

雷軍總結自己招攬人才經驗,就是要臉皮厚。人家三顧茅廬,他可以三十顧茅廬,不管什麼辦法,搞得定人才的就是好辦法。

雷軍在書中道出了理由,事業很難,光能幹還不夠,企業一定要找有共同的願景、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找不需要管理者敦促就能自驅動、自己乾的人。

領導者與員工的關係應該是正向的賦能與驅動,而不是一味命令與要求。有能力,同時又有共同目標的員工,才能發揮巨大的能動性,與企業共贏。

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具有怎樣的人格特質?好的教育創新成果什麼樣?——21世紀人才必備核心素養5C模型

2.激發員工自驅力

擁有了人才,但如何保持住人才的自我驅動力,使他們長期主動地創新又是另一個問題。這時候,就需要企業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雷軍書中引用了魯迅的話:「在未有天才之前,須有培養天才的土壤。」

天才和創新一樣都是小機率事件,天才需要土壤,創新需要氛圍,這個氛圍就是要能包容失敗、包容錯誤,才能保持企業源源不斷的靈感與活力。

2020年深秋,一個周日的晚上10點半,開完會的雷軍在小米園區看到了一個工程師。他坐在戶外的桌前,架著一台手機正對著一台電腦在調試代碼。詢問後才知道他是相機部的工程師,正在調試優化夜景模式。他的工作內容,正是後來小米新一代「超級夜景」中的關鍵支撐「夜梟算法」。

雷軍對此感觸很深,並總結出來——只有創新的氛圍一直縈繞,才能促進員工不斷自主地創新。正如小米內部大量的技術創新和研發項目,都不是作為工作指令被委派下來的,而是工程師憑著熱愛和探索的激情,腦力激盪出來的。

領導者需要明白,「老闆要求做」和「我自己主動要做」,二者的創造能量有著天壤之別。只有自驅動、自組織這樣的創新文化和探索氛圍建立起來、傳承下去,員工的創新動力和技術才華才能真正得到激發。

程紅兵:幸福感——學習的內驅力

3.回饋貢獻者

給員工發展空間是一方面,同時企業也必須給予貢獻者看得見的回報。

搭載了120W快充功能的小米MIX4贏得了用戶一致好評,書中提到這個項目研發工程師的一段故事。

這位2020年畢業的年輕工程師,曾參與過小米10至尊紀念版充電模塊的調校工作,在前往項目慶功宴的路上,司機師傅對他說:「你是小米的?小米充電挺快的,就是充電時經常發燙,感覺不太安全。」

簡單的一句話,卻點燃了他內心的工程師之火。在經過大量的調研,這位年輕工程師發現,可以把工控領域的PID控制算法引入手機快充技術中,不僅能實現對溫度的分檔控制,還能自動調節。

而後竭力說服了自己的導師和夥伴一起推進開發,最終落地的120W的快充模式贏得用戶交口稱讚。體驗分比行業平均高出40有餘。而這個項目也成功斬獲了當年小米最高技術獎項「百萬美金技術大獎」二等獎。

在其他的語境里,這可能是一個年輕人「孤身闖萬巷」的勵志故事。然而深思後不難發現,這項技術初始於小米維護的工程師初心,過程中是企業的創新氛圍與投入支持,而最後,小米不會吝嗇給予真正付出的人可以看見的回報。

雷軍說,不要只讓工程師做幕後英雄,應該讓每一位工程師都成為耀眼的明星。

人才是基石,是企業的動力之源。員工越成長、越快樂,湧現出的創新才越多,公司的未來才越明亮。

教師成長需要關注的三個方面:個體、團隊與研修

經營策略:踐行「七字訣」

雷軍的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一度為眾人所熟知,然而這四條法則究竟是如何實踐並被驗證的,雷軍又為何獨選他們作為經營企業的信條?

書中逐一拆解了這四條法則的內核,並解讀了他們能夠給予企業管理者哪些參考。

1.專注

從商業角度看,專注就是要「把雞蛋儘量放在一個籃子裡」。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風險會不會太大?」。

但事實上,這往往才是正確的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商業實體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足夠聚焦的業務線中,才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競爭力,拿出足夠好的產品與服務。

雷軍認為,對於一家公司的生存與發展而言,沒有「專注」,就沒有一切,專注有四項核心命題:

清晰的使命、願景。

深刻的洞察力,了解行業,了解用戶需求,找到機會。

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及與之匹配的能力。

克制貪婪,少就是多。

以小米在2014年推出的空氣凈化器為例,它的研發於北京霧霾最為嚴重的2013年。小米的策略就是做一台「只精華空氣」的機器,排除其他品牌離子、香氛等花哨的附加功能,只專註解決凈化問題,同時做到物美價廉,供貨充足。

這樣一款「專注」的產品,不僅在上市即大獲成功,更是至今保持在了國內空氣凈化器領域的第一。

這就是雷軍要強調的「專注」的本質。無論是大到布局公司業務,還是小到定義一款產品,企業的決策都必須基於洞察和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專注於必要的最小切。

管理者必須明白,企業不要試圖用一款產品解決太多問題,能最大化滿足一項迫切需求,就已經是巨大的成功。

專注,是一個人頂級的自律——比勤奮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專注

2.極致

雷軍曾要求金山的每一位員工都能背誦「谷歌十誡」,而在其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和「僅僅優秀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谷歌從gmail到地圖幾乎每個產品都能讓用戶上癮的原因——因為極致。

極致對於小米來說,不僅是經營戰略,還是一種產品觀和競爭策略。雷軍認為,極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達到別人做不到的高度。在實踐中,它有兩重含義:

心智上的無限投入,不遺餘力爭取最好。

無限追求最優解,認知觸達行業和用戶需求的本質。

企業管理者需要明白,產品的發布不是終點,產品的發售也不是終點。產品賣出時,才是跟用戶關係的開始,產品也需要持續更新,一代代疊代改善,優化、進步。

正如小米曾經設計過的一張頗有衝擊力的海報「改改改改再改改」所展現的,極致對於這家企業來說已成為一種習慣。不到最後一刻,團隊的任何一人都不會停止思考與打磨。

要做頂尖的企業、極致的產品,就需要有一顆始終不滿足現狀、不安於平庸的心,以及在枯燥痛苦的持續改善中始終追求完美的耐性。

堅持做長期正確的事,靜待開花結果——「贏」,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3.口碑

用戶口碑是所有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是不言而喻的公理。但是良好的口碑是需要多維度打造的。

雷軍再書中強調,好產品或便宜的產品都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只有超過預期的產品才能形成口碑。而將用戶口碑作為企業經營的目標,有以下四個關鍵點:

口碑的產生基礎:和用戶交朋友,傾聽用戶意見,深刻了解用戶需求。

口碑既是品牌策略,也是增長策略:產品/服務有口碑,就能自傳播、自轉化。

產品、服務和溝通等與用戶所有觸點的表現總和,才是口碑。

口碑的閾值是不斷提升的,是用戶價值長期穩定提升的倒逼機制。

關於口碑,小米最典型的例子是小米MIX第一代。它以93%正面屏占比被視作一台「指明未來發展方向」的手機。

雖然40萬台的銷量依然攤不平其巨大的研發成本,但長期來看,它帶來的巨大口碑價值卻是無法估量的。以此為起點,小米MIX作為小米最高端手機的產品線立住了,並且開啟了圍繞螢幕極致創新的持續進化延展。

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口碑正循環的構成:

認真傾聽,甚至搶先一步發現用戶的需求,才能做出驚艷的產品,贏得口碑;

而口碑一旦形成,就能自傳播、自轉化,對於產品改善、業務推進具有強大的推力,而且這些推力完全是自發的、可裂變的。

如何讓有限的生命有品質?——為生命而閱讀!

4.快

大部分企業都想追求快,比如研發進展快、庫存周轉快、資金回籠快等等。但雷軍認為「快」最應該體現在,企業發展業務和面對用戶反饋時洞察、反應、決策和改善的速率上。

有了這樣的底層核心素養和能力,研發進展、庫存周轉、資金回籠等各種「快的結果」自然紛至沓來。

在《孫子兵法》中「快」是一種競爭策略,「風林火山」,就強調「其疾如風」要靠超高的機動性,搶先贏得戰機。

但在商業世界,在競爭背後,「快」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企業本身的成長效率,以及用戶價值的提升預期和速率。

「快」作為一種素養,它的實現本質是一種突出的系統能力。雷軍認為,快的四種能力可以總結為:洞察快、響應快、決策快、改善快。

多年前他曾經跟一家市場份額占全球市場份額40%以上手機企業的高管做過一次交流。雷軍與他們交流了2個多小時,還給了許多改進意見。

然而這家企業在之後的改善微乎其微,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以光速墜向消亡。

如果沒有四種「快」的素養,企業就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系統失靈。無論它當時多麼強大,一旦遭遇技術世代的變遷,發展停滯,距離覆亡可能就只有咫尺之遙。

所以,對企業而言,快是一種持續進化成長的素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家反應更快的公司通常都有更高的效率,也必然擁有更強的洞察力、更好的行業適應性、更堅韌的生命力和更持續的創新能力。

汪正貴: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企業文化:

技術為本、用戶為友

德魯克曾說過:「文化能把戰略當午餐吃掉」(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lunch)。可見企業如若沒有一套明確的文化,再好的戰略也無法有效執行。

打造企業文化是一段融合情感與技巧的長期過程,雷軍在書中著重提到了小米文化的以下三個部分。

1.工程師文化

作為企業家、管理者、投資人的雷軍是多面的。然而他直言,自己最喜歡的身份,還是工程師,而這也是他創業的初心。

小米的工程師文化延續於金山時代,有一句話流傳至今:「程式設計師是老大」。在雷軍眼中,工程師是產品的實現者,對於產品,他們最有話語權,觀點也最純粹。

當前,所有的企業都在追求創新,追求轉型,追求業務上質的飛躍。

然而真正的創新不來源於你花了多少精力,請了多頂尖的顧問;也不在於你花了多大價錢,買了多高端的技術,而是在於領導者是否調動已有員工的創新能動性,有沒有真正重視創新文化的形成。

小米能夠不斷用好產品驚艷行業與用戶,核心原因就在於保持工程師文化。這種團隊文化鼓勵創新、包容失敗與錯誤,不以成敗論英雄,支持每一個瘋狂的想法,尊重每一個探索未知的勇士。

小米模式中真正的中堅力量就是工程師團隊,再了不起的公司、再了不起的爆品,也都是出自這些工程師之手。

也只有一群特別純粹、特別有探索精神的工程師,才能保證一家公司的初心:一心一意地錘鍊技術,不斷打磨出更酷的產品交付給用戶。

重視與尊重工程師、鼓勵並幫扶工程師自由開發,用工程思維來指導公司的工作,是小米不斷實現創新的保障。工程師文化,正是小米的活力之源。

2.技術為本

而與工程師文化相輔相成的,是小米以技術為本的基礎原則。

無論什麼樣的企業,採用什麼樣的模式,運用什麼樣的理論,都要思考清楚一件事: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是什麼,什麼是企業的根本。這是企業的根基,最需要領導者在做頂層設計時想清楚,想仔細。

而對於這個問題,雷軍很早就有了答案:小米是一家技術立業的科技公司,技術就是小米的綱領。如果不追求技術為本,就不可能有工程師文化,小米就不可能打造出技術領先、體驗出眾的極致產品。

「科技公司」與「交付科技產品的公司」之間最本質的不同就是:用技術自我實現,而不是依靠合作方供給,縫補拼貼將就著用。

小米技術為本的綱領,實際上就是在為工程師文化提供更牢固的信念支持,以調動企業上下,甚至所有的合作夥伴看見小米的基因與本色,在優化產品的道路上共同前進。

而這樣的初心文化應放之於任何行業皆準。一個卓越的企業和它的領導者,需要真正有思考和積累,知道自己要什麼並怎樣實現。堅定創業的初心,不隨大流不模仿,提供自己獨有的企業價值。

3.與用戶交朋友

「顧客就是上帝」是一條流傳已久的商業金句,然而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其實關鍵在於如何辨析企業與用戶的關係。

小米力求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優質產品,這也是雷軍將用戶關係作為小米文化另一個重點的原因。

他在書中拿自己舉了個例子:在做小米之後,儘管手機已經低於行業均價,雷軍和小米員工還是會經常遇到朋友詢問「內部價」,弄得他們哭笑不得。

這雖是一樁軼事,但是背後有兩個基礎的消費者邏輯:

1.用戶天然不信任商家,知道價格內外有別。

2.用戶願意相信朋友,因為朋友不會坑他,會給他一個「內部價」。

這就是為什么小米要堅持「與用戶交朋友」的企業文化。

雷軍其實不贊同「把用戶當上帝」,這話大多是商家說給自己聽的。

站在用戶的角度看,只要產品好用、價格實在,商家誠實經營、不坑自己,就足夠贏得人心。

而小米做的,就是把用戶當成自己的朋友,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與用戶交友,不僅是小米的企業文化,更是其獨特的品牌戰略與競爭優勢。

任正非的境界與選擇——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

結語

小米模式的成功有目共睹,而除了團隊管理、經營策略與企業文化三大方面外,《小米創業思考》里還展現了「爆品模式」「高效模型」等多種小米獨有的方法論。

雷軍在書中坦言,這些思考不完美,也並不一定是商業問題的唯一解。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思考是真誠的,而小米模式成功也已得到了驗證。

本書不僅是一家企業的經營經驗,也記錄了雷軍作為管理者對公司治理的探索之路。相信對當下所有的企業家、創業者都有非凡的參考價值。

我們是怎樣把孩子教傻的?如何才能避免扼殺孩子的獨立思考?——創新教育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具有怎樣的人格特質?好的教育創新成果什麼樣?——21世紀人才必備核心素養5C模型

為什麼以色列有這麼多創新成果?——創新思維和學習的關鍵

......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20931714f93c9974c4cdb18aa5761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