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影院復工之後的首部重磅巨製,《八佰》從上周五黃金場便開始提前點映,當天在半個小時的密鑰期限排映7000餘場,斬獲票房1440萬,成績僅次於當天上映的新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本周工作日,《八佰》片方逐步擴大點映規模,並增加點映格式,每晚密鑰時限從一個小時擴大至三個小時,點映場次也從1.8萬場增加至4萬場以上,每晚點映票房都突破5000萬。截止目前,《八佰》點映總票房已經突破2億大關,不但超過《西遊記女兒國》於2018年情人節創下的點映票房紀錄,還在正式上映之前便已成為2020年新上映電影中的票房冠軍。今天我們就借著《八佰》破紀錄的點映成績,來聊聊點映、以及內地市場點映成績值得一提的那些影片。
點映一般是指某些新片首映或正式上映之前,發行方於指定的城市、院線或影城,給部分觀眾或者是其他從業人員先行觀看影片全片或部分片段的放映方式。最近幾年內地電影市場飛速發展,已經成長為全球觀影人次第一的市場,而電影提前點映的行為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然而,點映其實也並不是近年才興起的新鮮事物,比如當年的《英雄》《無極》以及《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國產商業代表作品都曾經在某些特定城市進行小範圍點映,後來除了國產片,諸如《神奇女俠》、《異形:契約》等進口大片也曾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一定規模的點映。
超前點映如今也是影片宣發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其直接目的便是在上映前儘早地獲得觀眾的反饋,並通過觀眾口碑的發酵,爭取到院線和影城的信心,以便在正式上映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排映空間。對於熱度本來就不高的高品質影片來說,點映尤其是臨近上映時的宣發利器,如果點映策略得當,對於影片口碑的擴散以及排片爭取的效果都會是立竿見影。但對於質量並不過硬的國產片而言,盲目點映不僅會過早暴露自身的軟肋,不良的口碑也會較快擴散,最終可能會導致影片過早地結束征程。如今,在越來越成熟的內地市場,點映時取得爆炸性的好口碑,似乎已成為影片票房穩了的風向標。
不同檔期上映的電影,在對待點映的策略上也會大不相同。一般而言,春節檔的電影,一般都較少進行大規模點映,而更多採取路演的方式來提升期待值並釋放少量評價。
近年春節檔的電影中,只有2018年春節檔的《西遊記女兒國》在情人節也就是其正式上映前兩天進行點映。當年由於情人節恰巧落在農曆臘月二十九,距離春節檔影片上映僅有1天時間,沒有任何愛情片敢於直面春節檔之威,所以這個情人節市場原本應該是被荒廢掉的。而《女兒國》的此次點映,就是希望憑藉自己春節檔影片中唯一具有愛情類型影片的優勢,在情人節先撈一筆。
本該片於當天13點14分開啟點映,共計放映超11萬場,收穫票房1.79億元,創造了內地市場電影票房紀錄,這一紀錄保持到今天才被《八佰》打破。《西遊記女兒國》在事實上盤活了當年的情人節市場,但是由於其點映口碑非常不理想,而點映規模過大,口碑造成的影響也非常迅速,點映過後其春節排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並且最終票房成績僅有7.27億元,較前作《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分帳票房11.98億)出現了很較大的下滑,甚至成為了該系列票房最低的一部。雖然獨占了情人節檔,卻因此失去了一大塊原本已經快到嘴裡的春節檔蛋糕,可以視作「點映適得其反」的典型案例。
類似的還有,2015年賀歲檔上映的電影《萬萬沒想到》於上映前一周末在全國範圍舉行提前點映,點映單日排片占比達到20%,兩天點映票房超1.1億,成為內地影史首部點映票房破億的電影。不過,由於《萬萬沒想到》點映口碑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在質量曝光之後公映時也競爭力較弱,最終只收穫票房3.22億,點映票房占到總票房的三分之一以上。
對於正常的暑期檔,由於每周都有兩至三部體量不一的新片分批上映,市場競爭也要比平時更大一些,因而提前擴散口碑變成了宣發過程的關鍵一環,對自身質量有信心的影片都會選擇提前點映。從前幾年的《捉妖記》《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到去年的《銀河補習班》《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片都進行了不同規模的點映,而近年暑期檔點映最成功的影片非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莫屬。
《我不是藥神》在其正式上映前一個周末進行點映,兩天分別取得票房1400多萬和3500多萬,點映第二天票房比第一天增長150%,足見優異口碑發酵的正面刺激效果。影片在接下來的周二和周三又進行次輪點映,排片占比分別達到9.5%和10.5%,點映兩天分別再進帳4800餘萬和6540萬,在正式開畫前便已超過《動物世界》登頂單日冠軍。《我不是藥神》的點映總票房高達1.63億,亮眼的點映表現將其出色口碑擴散至各大平台,也保障了開畫後的上座率和排片率,使其最終成功衝擊30億大關,並輕取暑期檔票房冠軍。
去年暑期檔票房冠軍《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前一周也進行了點映,從周三持續到周日,每天點映場次從2600場逐步增加至2.24萬場,點映票房則從124萬暴漲至3120萬。隨著點映規模的擴大,影片優秀的口碑也迅速輻射開來,並成為內地影史首部票房破50億的動畫巨製。而在2015年暑期,幫助《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登頂國產票房冠軍,後來在國產動畫營銷上被廣泛提及的「自來水」,最初也是在影片進行小範圍點映之後才開始出現的。
國產片在點映階段的策略靈活多變:點映的輪數、密鑰時間長短、點映的規模都由片方決定,並將根據點映觀眾的反饋而變化。影片點映的過程既是片方與院線影城不斷博弈的過程,也是相互磨合的過程。影片本身是否適合點映,怎樣的點映規模能夠將影片的口碑傳播做到最好,以及點映成功之後是否變更原本的發行計劃,則直接影響到了正式上映之後的票房收入。當然,對於觀眾的觀影水準已經越來越高的內地市場來說,影片票房是否成功,更多的還是取決於影片真實的質量,成功的點映只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失敗的點映也只是提前暴露影片的不足,並非電影失敗的主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