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不是天災,是人禍

2019-07-20   天空樹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文 | 劉純婷

來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一個男孩,15歲,逃學,自殘。

用美工刀在自己胳膊上、腿上劃了很多口子。

我看著那些傷口,深深淺淺,新傷壘舊傷,觸目驚心。

他說:「我還用中性筆的尖頭,戳大腿。」

他垂著腦袋,聲音很小,語氣里沒有悲喜,好像在說一件別人的事情。

他媽媽每每說起孩子的現狀都泣不成聲,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住了。

有一次生氣,她把孩子推到窗邊說:「你跳下去,我接著跳下去,我們都別活了。」

因為孩子的問題,急白了一半的頭髮,很成長時間以淚洗面。

親子關係劍拔弩張,孩子早就放棄了溝通,大人怎麼說都行,隨便。

家長感覺一團力氣,打在棉花糖上,氣憤之下,言語越來越尖酸刻薄。

孩子說:「我爸幾乎沒有耐心聽我說任何話,只管自己長篇大論。

我成績不好,他覺得丟盡了臉面。

感覺他看著我,就像看著一團垃圾,我現在一聽他說話就煩。」

學習真的是一件很有魔力的事情,能讓很多孩子因為學習,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

所以有那麼多孩子厭學,也不足為奇了。

因為學習讓他過得太悲慘了,他怎麼會喜歡呢?

我們的教育有一大奇觀:

一個孩子,只要成績好,那麼他身上的任何問題都不成問題。

如果成績不好,那麼沒有問題我也要給你製造點問題。

客體關係的理論是,一個人嬰幼兒時期的母嬰關係,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礎。

那他們還是沒見識中國教育這種摧枯拉朽的能力。

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重新改造,主要源於它建設的鄙視鏈。

也是這個男生,在他五年級的時候,一次班會上,班主任讓大家提一些對學校、班級進步有益的建議。

他說:「早上七點的早讀課太早了,很多同學都在睡覺。

圖片來源:電影《巴黎淘氣幫》

甚至看早讀的老師也打瞌睡,推遲半小時更好。」

這位班主任老師,帶著譏諷的笑意回他:

「你想睡你就睡,不要影響別人學習,自己不進步還讓大家陪著你一起偷懶。

這種建議只有你這類學生想得出來。」

他很無奈地說:「就因為我成績不好,所以我提的建議,明明是大家都想要反映的情況,卻被老師嘲笑。

我媽說得對,成績不好就會遭受歧視。

圖片來源:電影《亨利之書》

我好朋友的生日聚會,請了全班前十名,卻沒有請我。

因為他成績好,他媽覺得他跟我關係好,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很擔心他被我帶壞。

成績不好是傳染病嗎?

因為成績差,連參加最好朋友的生日聚會的資格都沒有?」

這種現象太普遍了,差生不僅會遭到老師同學的輕視,甚至父母都看不起他。

一個孩子成績不好,會經常遭受人格層面的歧視。

圖片來源:電影《唇上之歌》

如此一來,很多學生備受摧殘,不僅是因為面臨繁重的學業壓力,更重要的是自信、自尊的剝奪。

如同這個男孩,他就把這種外界的厭棄內化了:

我爸媽不喜歡我——老師同學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我自己。

因為學習,全世界跟他決裂了。

他的社會支持系統徹底壞掉,或者說他的關係都壞掉了。

所以很多孩子本質上不是厭學,而是厭世。

鄭也夫說,厭學是心靈的癌症。

可是沒有人天生患這種病,沒有哪個正常的孩子是天生討厭學習的。

否則他們學不會走路、學不會吃飯、學不會說話。

所以厭學是人為給孩子製造的問題。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們如果忘記了孩子幼時那種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可以去幼兒園門口看看。

他們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路邊的樹木花草,地上的石子小蟲,他們都能觀察半天。

圖片來源:電視劇《砂之塔》

那孩子怎麼會厭學?下面兩個方面的因素影響較大:

首先,教育系統存在很大的缺陷:

無法照顧每個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不均衡。

那些智力不差,但是能力發展得慢一點的孩子,常常會被貼上笨的標籤,極大地損害孩子的學習熱情。

無法照顧每個孩子興趣愛好的不同。

現行教育主要篩選的是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這方面表現不好的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會遭到打壓,因為不務正業。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別離》

過分強調學習是一種競爭關係,人為地把所有的同學,都變成了敵人。

表現不好的同學,遭受的攻擊太多,自我會被削弱。

好同學會擔心喪失攻擊能力,也很耗能。

如果成績是條鄙視鏈,長期表現不好的人,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學校就再也不是個自由、平等、快樂的地方。

所以他從中退出,拒絕成長,拒絕社會化。

其次,家庭不能提供有效支持:

最初孩子遇到學習上的困難的時候,常常是因為知識陌生,不嫻熟。

一般上升不到智力的問題,更不是什麼人格問題。

家長們喜歡對人不對事,長期打壓孩子的自尊自信。

因為學習,他重要客體的關係,都壞了。

學習是他的剋星,勸他學習的人,都是他的敵人。

青春期的孩子對空間和自由的要求顯著增加,但是父母還不習慣放手。

這種」權力鬥爭」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激烈反應,而無心向學。

在焦慮盛行的年代,學習常被賦予過分神聖的意義,使學習本來有的樂趣被稀釋。

由此可見,孩子厭學,不是天災,是人禍。

厭學、逃學、輟學的孩子,那種對自信、自尊的需求,轉到哪裡去了?

轉向談戀愛、轉向網遊、轉向動漫、轉向電視。

轉向一切可能給他關心、愛、尊重、成就感的地方。

他在想盡一切辦法自我補償,這是孩子在掙扎,他還想要這些美好的東西。

但是很多人怎麼干預孩子厭學?

送去戒網、收手機、嚴格控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然後,果不其然,越來越厭學了。

為啥?因為這些毛病,對他來說是功能性的,是有價值的。

如果這些也沒有了,他就真的陷入無回應之地——絕境了。

圖片來源:電影《亨利之書》

為什麼近年來,青少年自殘自殺的案例這麼多,因為他不相信任何人能理解他,能幫他。

我們要看到這些問題的背後,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才能對他有所幫助。

否則他根本不在乎你怎麼想,你想要什麼。

我們都渴望母慈子孝的美好局面,都希望孩子前程似錦。

但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能給你什麼呢?

問題來了,如果一個孩子已經厭學了,怎麼辦?

要理解孩子的厭學行為,可能是他遇見了他無法解決的問題。

他現在需要的不是制裁,是盟軍。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讓他相信,你可以支持他信任他,相信他要的那些好的東西,不僅可以從虛擬世界裡找到,從你這裡也可以找到。

你要把一個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關心、信任、成就感重新補給他。

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今天我好好對他了,明天他總該聽我的話了吧。

今天我理解他愛護他,明天他總該去上學了吧。

他今天開始看書了,明天該有好成績了吧。

千萬不要這麼樂觀,時間一定比你預計的要長。

父母回到父母的角色,不要因為學習重要,家裡所有人都搖身一變,成了老師,管他的學習。

圖片來源:電影《全城高考》

家裡都是老師,那他就沒有了可以信任和依靠的親人。

大人們要有更多的心理靈活性去處理教育問題帶來的壓力。

而不是成為學校和社會的加壓泵,把壓力變得更大,然後交給孩子。

你都被壓垮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經常有人問我,改變需要多久?我不知道。

孩子一定會變好嗎?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不這麼做,肯定沒有希望,這麼做還有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

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反之,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總是針對他不好的行為,打壓他,羞辱他。

那麼他所有的缺點都會因為你的聚焦而被放大,他敏感的心,就會對這些美好的東西,關閉上。

他可能窮其一生,都很難再燃起對自己的信心。

如此一來,他就要帶著童年的枷鎖,過一生。

作者簡介:劉純婷,心理諮詢師,自由撰稿人。基礎教育行業從業十年,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