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狀元人品低劣,但書法讓人心悅誠服,「字如其人」不靈了!
很多人普遍相信「字如其人」一說,認為那些品行低劣者,書法必定不好。但根據現代科技手段分析,書法與人品並無直接關係,但是可以作為一個人性格的參考,比如字跡工整的人往往性格內斂、右腦發達;而字跡潦草欹側者,多不拘小節、創造力強。
從中國古代價值觀來看,「字如其人」指的就是書寫者的人品,甚至能延伸到氣節、大義的高度。有很多書法家水平極高,但都因品德不端,作品也不被放上檯面,典型的有蔡京、嚴嵩、近代鄭孝胥等。
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只產生了不到600名狀元。所以民間都把狀元視為「文曲星」下凡,從學問到品行都是「人中龍鳳」,但事實並非如此,本文的主人公就是狀元出身,詩文書法無人不服,但他有才無德、貪污受賄,最終留下罵名,此人就是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重棠,號耐圃,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於江蘇金壇。他出生於世家大族,父祖都曾中過進士,學問深厚,于敏中也繼承了他們的優點,自小聰慧異常、手不釋卷。史籍記載,于敏中四歲就開始讀書,五歲時已經能將《大學》《尚書》正確句讀。
在家人的指點下,於博覽群書,還練就了一手好字。乾隆二年(1737年),年僅23歲的于敏中取得一甲第一名,狀元及第,他也成了清朝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此後一路平步青雲,做到了軍機處首席大臣,去世後乾隆賜諡號「文襄」,入賢良祠。
但沒想到,就在於敏中去世幾年後,甘肅冒賑案東窗事發,他竟然是這些貪官的保護傘,乾隆說道:「大學士于敏中管理戶部……其時王亶望為甘肅布政使,持有于敏中為之庇護」。他的名聲因此一落千丈。
與他的品德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他的書法,在當時無人不服。于敏中常為乾隆代筆,故宮書畫作品上有不少他的題跋。於以「二王」、李邕、米芾、趙子昂、董其昌為師,並沒有陷入當時盛行的「館閣體」書風中。
其字筆法豐富,凌空取勢,尖鋒起筆,書寫一絲不苟,中側並用,筆畫提按頓挫分明,與同朝為官的書法家梁詩正相比,于敏中的字更有晉唐氣息。筆勢舒展外拓,轉折方圓並用、頓挫分明。結字上也不完全是宮廷書法家的「趙體」風格,而是吸收李邕、顏真卿的寬綽間架,秀美中有雄強之氣,遒勁多姿,欹側險奇。
于敏中有狀元之才,他的字書卷氣十足,古韻盎然,絕非俗手可比,哪怕與劉墉、翁方綱、梁國治、成親王、董誥這些名家相比,也不落下風。
大家對於敏中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