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

2019-09-17   育兒family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

隨著世界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孩子在教育上的成果差別也越來越大。過去,貧苦人家寒窗苦讀也能出個狀元,而在這句話放到現在卻不再適用。那麼,究其原因是為什麼呢?

曾有一個調查顯示,有錢人的孩子和貧苦家的孩子在4歲時就已經拉開了不小的差距,而拉開他們之間差距的方式就是聊天,也就是詞彙量的積累。有人曾為兩種不同家境的孩子做過智商測試,發現有錢人的孩子智商為117,而貧苦家的孩子智商只有79,差距一目了然。

那麼,這個研究的表明結果是正確的嗎?其實並不是這樣。根據前不久麻省理工重大研究發現,能夠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好的方法並不是靠讀書增加詞彙量,而是靠聊天來增加智慧。

根據研究結果來看,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次數越多,大腦所顯示的相關區域活動就越強。無論是貧苦家的孩子還是富貴家的孩子,也不論父母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都直接的證明了這一點。通俗一點說,話少的兒童語言能力和反應能力都很弱,而話多的孩子則反應能力很強。

影響孩子智力發展的不是詞彙量的多少,而是大腦的調動是否活躍。孩子與父母談話這一舉動可以促進孩子大腦內的生物成長,同時還能形成一種強大的驅動力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這也是令人感到十分驚奇的一件事了。

其實,與其想讓孩子學會更多的詞彙,不如與孩子多幾次有效交流。比詞彙量更重要的是大腦的互動,大腦活躍了,思維才能更開闊。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這個時候家長就必須採取特殊方法。

由於孩子年紀小,大腦裡面的部分領域還未完全發育成熟,而當孩子鬧情緒時就是胡攪蠻纏不講道理的,這時大人不要用對待大人的方式去處理,而是要以對待孩童的方式去處理,承擔起處理雙方情緒的重大責任。

這種處理形式有一個專業術語叫"體會共情",即既能看出對方的情緒,又能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情緒,明白彼此之間的界限,從而做出理性的溫情反應。

例如,孩子一直在玩不肯做作業,家長首先要做的不是呵斥斥責,而是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家長只有理解孩子現在只想玩不想做作業的心,才能引起孩子共鳴共情的心理。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指責孩子命令孩子,那麼不但不會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意思,反而會讓他們生出叛逆情緒,會變得更加反抗。

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以後,這時家長再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但這個感受不可以帶有批評色彩,必須客觀。例如,家長對於孩子不寫作業可以表現出擔心,害怕他完不成。或者擔心孩子寫的晚睡得就會晚,自己還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耽誤了兩個人的時間等等。

共情式的對話,不僅會讓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更順利,還會讓孩子理解並學習這種高情商的處理方式,掌握重要的社交技能。這種技能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人看著那些家庭條件優秀的孩子每天都在上著不同的補課班來塑造大腦提高能力,殊不知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方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觸手可得。

孩子們的天性是好奇的,所以他們總是喜歡問一些問題。不過,家長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學會有技巧的回答,這樣才能調動孩子大腦的積極性。

例如,當孩子問你大樹是如何長出來的時候,家長可以用聯想和引導的方式去回答。首先可以先讓孩子回憶一下關於種綠豆芽的過程,然後再舉一例三的引出蘋果種子、橘子種子等,這樣既能讓孩子感覺到神奇,還能加深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印象。

通過給孩子提供思考線索,慢慢的孩子就會得到啟發,而多次的啟發可以讓孩子的頭腦得到發散性思維,提供孩子對學習方面的積極性。

這個過程就好像在打羽毛球,一折一反多打幾個回合,孩子的"體能"就鍛鍊出來了。

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一點一滴里,而父母的陪伴將會是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好了,現在你知道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是什麼了嗎?如果你讀懂了這篇文章,不妨從今天起就開始與孩子多交流吧,也許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