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蛤蜊養殖場已成候鳥遷徙的「生態陷阱」

2023-12-14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沿海蛤蜊養殖場已成候鳥遷徙的「生態陷阱」

編者按:「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近日小編從CHINA DAILY讀到一篇報道《濱鳥在沿海地區苦苦掙扎》,深入剖析了造成濱鳥種群數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蛤蜊養殖戶設置的漁網。研究指出,沿海的蛤蜊養殖場已成為候鳥遷徙的「生態陷阱」,對途經此地的遷徙候鳥構成了根本威脅;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沿海地區經常發生的人鳥衝突。研究最後呼籲,「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衝突,必須促進包括地方政府、科學家、保護主義者和當地社區在內的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小編現將該報道分享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閱。

圖源:綠會志願者

研究發現,鳥類數量減少的部分原因是蛤蜊養殖戶設置的漁網。

多年來,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EAAF)沿線的許多濱鳥物種數量迅速下降。黃海地區主要停歇地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然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梁丹說,許多物種消失的速度似乎比它們重要停歇棲息地消失的速度更快。

他認為,物種減少的背後肯定還有其他因素。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造成濱鳥種群數量下降的因素,並採取保護措施緩解甚至扭轉下降趨勢,這位中國保護科學家和他的團隊從2019年8月開始開展一個研究項目,評估人類對該物種的直接影響。

「在普林斯頓大學開始博士後工作期間設計這個項目時,我計劃將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沿海地區的捕獵或副漁獲物(漁網意外捕獲濱鳥)等直接威脅上,因為這些地區只是整個遷飛路線的一部分,」 梁丹表示。

梁丹和他的團隊在2019年秋季隨機選擇了沿海29個重要的停歇地進行調查。2021年春天,他們再次來到所有這些地點,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除了捕獵和副漁獲物之外,他和團隊還發現了一個科學家和保護主義者以前不知道的潛在嚴重威脅 —— 在中國東南部的潮間帶泥灘上,用來防止岸鳥覓食蟶子(Razor Clams)幼體的網。(註:蟶子(Razor Clams)是一種受歡迎的貝類,其名稱源自其形狀細長,類似剃刀刀片的外觀。)

據他們估計,2021年4月和5月,在浙江樂清灣和福建興化灣布設的面積約為9平方公里的捕鳥網造成了約14,000隻候鳥死亡。

該團隊還估算了被漁網大量捕獲的五種濱鳥的死亡數量,它們分別是黑尾塍鷸(Black-tailed Godwit)、翹嘴鷸(Terek Sandpiper)、紅腳鷸(Common Redshank)、彎嘴濱鷸(Curlew Sandpiper)和尖尾濱鷸(Sharp-tailed Sandpiper)。

這些鳥類的死亡數量接近甚至超過了其遷飛種群數量的1%,對其全球種群構成了重大威脅。

這項研究由梁丹和一群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和保護主義者完成,最近發表在保護生物學會發行的期刊《保護生物學》上。

01蛤蜊養殖

蟶子在中國一直被視為美味佳肴,深受食客喜愛。

中國沿海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蟶子產區。2015年,全國蟶子產量達79.4萬噸,總產值超過220億元(32.4億美元)。蟶子養殖是沿海水產養殖戶的重要收入來源。梁說,雖然這種做法在沿海幾個省份很普遍,但蟶苗主要來自東南省份浙江和福建。

蟶苗主要在潮間帶灘涂上培育,這些灘涂被劃分成長方形的小塊田地。每年11月,蛤蜊養殖戶會將這些苗種撒在灘涂上。蟶農將蟶苗培育到第二年的三月底或四月初,通常是在清明節之前,清明節標誌著收穫季節的結束。

成熟的蟶苗賣給其他省級地區的蟶農,包括江蘇、山東,甚至遠在遼寧的蟶農,供其進一步培育。幼苗長成蟶子後,再在市場上出售。

02捕鳥網問題

梁說,東南沿海的灘涂不僅用於養殖蛤蜊,還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上許多候鳥的覓食地,尤其是濱鳥。

其中一些鳥類在這裡過冬,而另一些在更南邊過冬的鳥類則在春秋季遷徙時經過這些地區。

在蟶農眼中,這些鳥是他們培育的蟶苗的天敵。因此,從11月左右開始,他們開始安裝水平放置的防鳥網,以減少鳥類捕食蟶苗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梁說:「防鳥網突然阻止了許多濱鳥的行程,使它們無法到達繁殖地進行繁殖。」

關於2021年4月和5月在樂清灣和興化灣死亡的約14,000隻候鳥,梁說他和他的團隊對這個數字並不感到驚訝,他們實際上認為這個數字是一個保守的估計。

他解釋說:「僅樂清灣所鋪設的鳥網面積就相當於1000多個足球場大小。我們只計算了4月至5月春季高峰期濱鳥的死亡率,而有些物種的遷徙時間較早,如3月中旬至下旬,它們也可能被這些鳥網捕獲。」

「另外,如果這些鳥網確實與蟶子養殖有關,那麼其他(蟶子苗)養殖地點也可能使用過類似的鳥網,肯定會造成更多鳥類死亡。」

該團隊隨後的調查證實,兩省沿海的其他苗種養殖場也存在類似的捕鳥網。

該團隊利用衛星圖像對灘涂結構進行了研究,確定了32個具有類似灘涂結構的地點,這些地點可能是蛤苗養殖場的棲息地。李靜是發表在《保護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上的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也是致力於保護中國遷徙水鳥的非營利組織「中國勺嘴鷸」(Spoon-billed Sandpiper in China)的創始人。

「這些地點都是蟶苗培育區,」李說。「我們以前的調查通常集中在重要的海濱鳥類停留地。我們從未在大多數蛤苗培育區進行過系統的水鳥調查,但其中一些地點實際上可以養活相當數量的遷徙濱鳥。這些地區肯定需要更多關注。」

她說,大部分地區很少有觀鳥者到訪,其中一個地點非常偏遠,需要乘坐渡輪才能到達。

梁說,隨著蟶苗的養殖和漁網的存在,這些養殖場已成為候鳥遷徙的「生態陷阱」,該地區的漁網起到了過濾器的作用,使遷徙途中經過的鳥類數量減少。

研究還指出,大多數蟶子養殖戶在三月底四月初的收穫季節過後也不拆除漁網,而是依靠颱風季節的暴風雨在七月中旬將漁網吹落。梁說,這些殘留的漁網會導致許多候鳥死亡,一些漁網最終被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構成長期威脅,這種情況被稱為「幽靈捕撈」(Ghost Fishing)

「文章中所揭示的現象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沿海地區經常發生的人鳥衝突,」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廣東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劉洋說。

「這項研究首次了解了捕鳥網在海岸線上的分布情況,並量化了它們對遷徙濱鳥造成的傷害。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將是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03僅清除(捕鳥網)還不夠

據李靜介紹,當地一個名為「溫州觀鳥會」的保護組織將這一問題提交給了浙江省溫州市相關部門。近年來,有關部門曾多次組織大規模的拆網行動。

梁說:「一個簡單的行動—— 在3月底4月初蟶子幼苗收穫後立即拆除所有漁網—— 就可以避免4月和5月大部分濱鳥的死亡,以及「幽靈捕撈」所造成的海洋生物種群的損失,而且不會對這些蟶子養殖戶的收入造成重大影響。

然而,在蟶子收穫後立即撤除漁網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事實上,在蟶農開始在泥灘上培育蛤苗期間,許多候鳥都將這一地區作為越冬地。

「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能引起當地政府和保護組織對人鳥衝突的更大關注,」梁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衝突,必須促進包括地方政府、科學家、保護主義者和當地社區在內的多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對於保障水產養殖社區的生計,同時保護已經受到威脅的海岸候鳥至關重要。

(文章譯自CHINA DAILY,僅供資訊參考,不代表平台觀點。)

原文參閱: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312/04/WS656d0e35a31090682a5f1340.html

譯/Samantha 審/YJ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bc54969515d2586c8845c515100b5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