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灣」因何得名?真的有三道灣嗎?水利專家解開這一謎團

2023-06-14     胡月芳

原標題:揚州「三灣」因何得名?真的有三道灣嗎?水利專家解開這一謎團

新修的揚州三灣公園,已成為揚州又一張美麗的城市名片,成為城市南部核心。這裡為什麼會叫「三灣」?難道此處有三道灣或三座灣嗎?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今天,記者採訪我市著名水利專家徐炳順,解開了三灣之謎。

據了解,從明、清、民國地圖地可以看出,揚州三灣實際上只有兩灣,即新河灣、寶塔灣;所謂「三灣子」說法,只是百姓口耳相傳,約定俗成,史書中並無記載,其實就是指寶塔灣。寶塔灣在今天的文峰塔下,新河灣則在今三灣公園處。

寶塔灣之名始於明末清初

徐炳順告訴記者:清初《讀史方輿紀要》云:萬曆二十五年(1592),揚州南門二里橋河勢直泄,為鹽漕梗。鹽使者楊光訓檄開二里橋河口,西折而東,從姚家溝以入舊河,名曰寶帶新河。又云:東深港(今名施橋支港),俱東面設防處也。又東五十餘里曰寶塔灣,為鹽盜淵藪(《楚漕江程》亦有此言)。寶塔灣之名首見該書,而且說明寶塔灣是鹽盜聚集的地方。可見此時,新河灣之名還未出現。

清初《通天樂》一書云:鈔關至南門寶塔灣一帶河堤纖路,俱傾倒不堪,天有雨雪,每每傷損行人甚多。此也證明,明末清初有了寶塔灣之名。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為加強漕運管理,命人用傳統的山水畫法精功彩繪大運河全圖,即《九省運河源泉水利圖》。該圖上標明寶塔灣,而無新河灣。就是到了乾隆朝末年,新河灣之名還未出現。

道光末年《海國圖志》雲 :「....若既闖入以後非北窺揚州 ,即西犯江寧 。揚州寶塔灣迴腸曲折,最便於伏火舟, 斷去路, 惟運河淺狹, 夷大艦不能入 ,其入者不過火輪杉板四五舟 夷兵六七百人,即燼之亦無能大創 .....」說明寶塔灣這個名字已用了很久。

徐炳順特別提醒:揚州叫寶塔灣的地方有兩處,另一處即《揚州畫舫錄》 所說的「三汊河在江都縣(今揚州)西南十五里,揚州運河之水至此分為二支 ... ... 建塔名天中塔,寺名高旻寺,其地亦名寶塔灣,蓋以寺中之天中塔而名之者也。」但此寶塔灣非文峰寺寶塔灣。

新河灣之名出自道光年間

道光年間《揚州水道記》問世。該記云:《明史·河渠志》:「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四月,江都(指今揚州)運河南門二里橋一帶,水勢直瀉,為鹽漕梗。巡鹽御史楊光訓請檄揚州知府郭光復,開自二里橋河口起,入西折而東,從姚家溝以入舊河,名寶帶新河。此即揚州城南運河之新河灣也」。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中只有新河,沒有新河灣一詞;道光時劉文淇說「此即揚州城南運河之新河灣」,說明新河灣之名始於道光年間。至此,揚州城南開始有寶塔灣、新河灣之名。

民國時,揚州仍然是兩灣——寶塔灣、新河灣,沒有三灣子。

民國初年有一幅《里運河圖》,該圖對沿運各河段演變、地名記載得很細。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由江都(今揚州)向南至瓜洲只有寶塔灣、新河灣(見《民國至瓜洲運河圖》)。

三灣子就是今天寶塔灣

今日揚州流傳的城南三灣是新河灣、寶塔灣、三灣子。以上對新河灣、寶塔灣的來歷有了交代,那麼「三灣子」在哪裡?

徐炳順說:其實就是寶塔灣。1998年《京杭運河志》(蘇北段)記載:文峰塔聳立於古運河南岸,揚州城西南角,俗稱三灣子的地方。萬曆十年(1582)文峰塔建成,運河三灣子也改成寶塔灣。這裡可以看到,三灣子之叫法見於書籍,也不過是近20多年的事。在此之前,揚州的方誌中從未見到三灣子之名。

以上典籍記載說明,揚州城南只有兩灣,沒有三灣一說。

揚州發布記者 姜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b78ad8390bb0719ef03e466bffad4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