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贏了兩次鴉片戰爭,為何此後進攻清朝的步伐,反而變慢了

2022-08-13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英國贏了兩次鴉片戰爭,為何此後進攻清朝的步伐,反而變慢了

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對於「遍地黃金」的東方大國清朝,他們是垂涎已久。但是在打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就沒有繼續對清朝進行攻擊了,至少沒有單獨強力行動。後來的八國聯軍入侵,英國也只是和其它國傢伙在一起。出動的兵力,也不是最多的。那麼,為什麼英國沒有「一鼓作氣」和清朝作戰呢?

一、清朝的「潛實力」。

兩次鴉片戰爭,清朝都答應了。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把英國「打醒了」。他們明白,清朝雖然失敗了,但實際上,清朝的「潛實力」是相當強勁的。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清朝的武器不行。當時清朝是一個「老大帝國」,武器基本上還是冷兵器。英國用熱兵器打清朝的冷兵器,這是「降維打擊」,清朝自然打不贏。

但是,武器這種東西,只要有錢,就是可以買到的。只要請老師,就是可以教會使用的。如果清朝配備了足夠的熱兵器,英國和清朝硬碰,未必能打贏清朝。而實際上,當時的清朝的有識之士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洋務運動大力發展起來,各地的兵工廠也如火如荼地開辦起來。這意味著,清朝的武器配備,能夠很快就上一個檔次。英國對清朝,心裡還是有點發怵的。

再一點,清朝之所以失敗,除了因為武器以外,還有文化的原因。中華民族在文化上,是提倡「和為貴」的。除非被入侵,否則的話,很少發動對外的大型戰爭。哪怕是在大唐大漢時期,也是因為北方的異族不斷入侵,大唐大漢不勝其煩,因此才發動反擊。明朝的軍事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但是明朝卻只用這種軍力來自衛,沒有帶著軍隊下海遠征。這些都是「和為貴」的特點。

當時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很快就慫了,並不是因為清朝認為,舉全國之力都打不贏英國,而是覺得沒有必要生事。反正「天朝」的物產很豐富,英國想要銀子,給他一點銀子得了。英國想要點土地,給個小島得了。

同時,清朝在戰爭策略上是內緊外松。對外,能求和就求和。但是遇到國家內部的動亂,絕對不允許存在。比如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幾乎占據了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清朝最終還是把太平天國撲滅了。而且還不完全是清朝正規局撲滅的,而是地主武裝自發起來撲滅的。這足以說明清朝的「潛實力」是相當強大的。

一旦英國試圖把清朝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那麼,清政府的這種「潛實力」就會激發出來。那時候,英國就可能打一場對於他們來說,幾乎是不可承受的戰爭。因而英國絕對不會這麼干。

二、恰當的「代理人」。

英國在評估了自己不可能打敗清朝後,找一個恰當的代理人,就是英國最好的選擇。英國的訴求是能夠獲得更多的錢,能夠很方便地做生意,能夠攫取足夠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有一個恰當的「代理人」幫他們干這些事,這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什麼政府是英國最好的「代理人」?毫無疑問,就是清政府。

如果換成別的政權,英國未必這麼如意。當時太平天國運動發展得很迅猛。太平天國政權,是很有可能取代清政府,成為中國新政權的。但是英國也看出來了,太平天國政權不是清政府那種脾氣,他們是敢於和英國硬碰硬打仗的。而一旦真的硬碰硬打起來了,英國或許就打不贏了。就算不打,太平天國政權也沒有清政府「聽話」,到時候他們不承認和英國簽訂的條約,甚至試圖把英國趕出去,這些對英國都是很不利的。

再一種情況,當英國強力打進來,同時清政府對國內的控制力減弱,中國變成了四分五裂的亂世。那樣的話,利益受損的肯定是英國。民間的排外情緒是很濃的,反抗力量是很強大的。一旦中國民間反抗起來,哪怕英國能夠撲滅一些反抗。但是這種反抗往往此起彼伏。那時候,英國面對的麻煩會更多。

所以,無論如何,英國要保住清政府這個「代理人」。保住了這個「代理人」,也就保住了他們自身的利益。

三、失控的「大灘子」。

英國當時不僅想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還想把全世界都變成它的殖民地。

因此,英國在進攻中國的同時,他們也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發動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把殖民的重心放在了印度。因為當時的印度一盤散沙。而且印度長期被多次殖民,再加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印度對於外來勢力的牴觸,沒有中國大。儘管實際上,那時候英國的勢力早就進入了印度,但還不是全面控制印度。因而英國人開始對印度進行全面殖民,把印度變成英屬印度,把大量的資本放到了印度的市場上。

同時,英國又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想要把阿富汗這一帶控制起來。

另外,英國又發動了對非洲的戰爭,武力占領埃及,並開始進攻蘇丹。除此外,英國又把視角對準了南非,在南非發動戰爭。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是英國的征戰之地。

這也就是說,英國為了捍衛他們「日不落帝國」的「榮譽」,幾乎在全世界都發動了戰爭,這使得他們鋪的攤子實在是太大了。小小的英國,實在有些應付不過來。

當然了,英國這麼干,也不僅僅是為了維護所謂的「榮譽」,而是被迫。因為英國的成功,使得很多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效仿,也加入到了對世界進行殖民的大軍之中。比如對阿富汗發動戰爭,就是在努力和沙皇俄國進行爭搶。阿富汗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塞,只要把阿富汗控制起來,不但可以阻止俄國南下爭搶印度,還可以打通中亞的通道,甚至從另一個方向上包圍中國。再比如對非洲以及東南亞的戰爭,英國幾乎就在和法國爭搶。誰下手強,誰就能夠搶到手裡。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自然不願意把寶完全押在中國。更何況打中國,對於他們來說,是最不容易的。

同時,英國內部自身也不太平,愛爾蘭島和英國的爭鬥一直在持續,英國對內鬥沒有更多的控制辦法,對外作戰,自然就更加不容易了。

總之,英國對清朝的戰爭,之所以變少,也是從英國和清朝雙方勢力與態勢上來決定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當年英國如日中天,清朝日薄西山的時候,英國這些殖民者尚且不敢和中國硬碰。此後帝國主義者們,更加拿中國沒辦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b404b63e6f9d6dc5f45fb6a88d69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