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0月17日, 馬毓寶授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
地點:
北京
類別:
人物
馬毓寶像 圖源:《大革命寫真·第九集》1912 年 3 月
馬毓寶( 1864 年-1933 年 2 月 1 日),字元良、孝先,安徽蒙城馬圩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毅軍統領馬金敘之子。
1908年,馬毓寶畢業於北洋陸軍大學正則班第 1 期。後來升任陸軍第二十七混成協第五十三標標統。辛亥革命時,他在江西九江起義,任九江都督。後來他被擁立為江西都督。因不接受孫中山委派的熊樾山到內務部任職,受革命黨人排擠,馬毓寶於 1912 年 1 月辭任。此後,馬毓寶曾任北京政府大總統顧問。1912 年 10 月 17 日,獲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1922 年 9 月 14 日,獲將軍府授為寶威將軍。國民政府時期,馬毓寶曾任參軍處參軍。
1933 年 2 月 1 日,馬毓寶逝世。享年 70 歲。其遺體歸葬老家蒙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民國初期與九江相關的馬毓(音「玉」)寶有兩位,一位是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安徽蒙城人馬毓寶,另一位是參加了李烈鈞領導的湖口二次革命,後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在歐洲的雲南人馬毓寶。兩人相差了 30 歲,級別也相差甚遠。但如今在網絡上介紹馬毓寶的文章,卻常常將兩人的照片搞混。
兩位馬毓寶的名氣都不大,影響力有限,關注的人少,出現史料上的失誤也不足為怪。然而,對歷史人物的評判也有此一時彼一時的情況,當年被讚譽的,或許現在被貶低,可能在以後又被抬到供桌上。
兩位馬毓寶的前一位,曾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舉個例子,紙幣是中國發明的,從宋代到現代,被印製在紙幣上的名人(那種群眾形象的不算),僅有數十位,包括孔子、關羽、李鴻章、袁世凱、孫中山等人,這其中就有江西第一任都督馬毓寶。試問,他是什麼級別的人物?
1921 年江西銀行五圓劵 圖源:上海陽明拍賣
馬毓寶成名於九江,曾領上將軍銜。在《九江市志》、《九江人物誌》等志書中,卻都沒有他的單獨條目,幾家百科網站對他的記錄也只有寥寥數語,他的名氣遠遜於同樣被印在紙幣上的民國政府主席——林森(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同樣成名於九江,還是馬毓寶的部下。
馬毓寶是安徽人,世家子弟,父親馬金敘曾為清軍統領,甲午戰爭期間在朝鮮、遼寧等地抗擊過日本人,似乎戰績不佳。八國聯軍犯北京期間,馬金敘率領馬毓寶等四個兒子奮力抗擊,似乎戰績又不佳。他保著光緒帝、慈禧太后西逃,可謂忠勇之將,算得上勇敢,也很忠於清廷。
馬金敘忠勇麼?請看下面這則新聞: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任命馬金敘為直隸提督。1912 年,大清才亡,忠勇的馬金敘搖身成為了民國將帥,直隸提督可不是一般的位置。
《申報》1912年4月8日
筆者特別寫這一段,是因為還沒見到挖掘這段歷史的文章,也特別提醒讀者注意,本篇講述的馬毓寶的背景很不簡單,他是個軍二代。
揭開馬毓寶這個身份,就能理解他為什麼很順。維基百科稱,馬毓寶 1908 年畢業於北洋陸軍大學正則班第 1 期。這段記錄的年份或許有問題。北洋陸軍大學即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是中國近代唯一一所最高級別的軍事學府。1906 年 5 月創設時被稱為「陸軍行營軍官學堂」,學員分為速成、深造兩班,深造班即正則班。兩班在 1909 年春先後畢業,合稱為第 1 期。因此馬毓寶應在 1909 年畢業。
畢業時已有 45 歲,這個年齡上軍校,還是 1 期的深造班,論資歷馬毓寶可以排在所有民國將領的前幾位。
上諭·宮門抄 《申報》1910 年 5 月 8 日
1910 年,馬毓寶被授予正軍校官銜。清末新軍仿照普魯士軍制建立了軍階等級,正軍校是正五品,相當於原清軍守備。請注意筆者另劃出的一個名字,熟悉中國近代史的讀者應該知道他是誰。
被派往南昌任職的馬毓寶先任參軍一職,1911 年 1 月升任陸軍第二十七五十三標標統。混成協是新軍的編制,相當於後來的一個師,二十七混成協是駐江西的最高軍事單位,下轄兩個標(相當於旅),其中五十三標駐九江,九江還有五十五標的兩個營。就任五十三標標統的馬毓寶,成為了九江最高軍事長官。
贛潯兩防軍統之小更變 《申報》1911 年 1 月 24 日
後面的故事就是辛亥革命了,本系列講述的九江近代著名軍事將領和政治人物,多與 2011 年 10 月九江光復有關。包括李烈鈞、吳鐵城、林森、蔣群、劉士毅等等。關於九江辛亥革命的故事,會在本月 23 日單獨講述,本篇略過。
這場在九江革命黨人下鼓動舉行的起義,幾乎沒有流血,在之後成立的九江軍政府分府中,馬毓寶就任都督。從這一天開始,馬毓寶的名字響徹全國,他很快又成為潯皖都督,統領了九江和安徽。九江起義後,李烈鈞率領革命軍首先向安慶進發(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江西都督李烈鈞》),使得安徽率先光復,因此安徽人奉九江為贛皖革命之首府。
專電 《申報》1911 年 12 月 10 日
1911 年 12 月 1 日,南昌光復。9 日(上圖為陰曆,宣統三年十月十九日),馬毓寶在民眾的歡呼中到達南昌,就任江西都督。之前曾有兩任江西都督,就任時間短暫,無論從貢獻還是影響力,馬毓寶被公認為民國贛省第一都督(其實是第三任)。
馬毓寶在都督的位置上也沒坐多久。1912 年 3 月(很多資料聲稱在 1 月),他被迫辭職,讓位給部下李烈鈞。關於這一段公案,說法各一。有的說是因為馬毓寶因不接受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派來的人,受到了革命黨的排擠。有的說是李烈鈞在暗中搞鬼,派出流氓搞事情,使馬毓寶難以招架。有的說是因為馬毓寶不能彈壓洪幫勢力,江西民眾請求鐵腕的李烈鈞來治理本省混亂的局面。
江西馬都督在南昌歡迎同盟會支部職員 圖源:《大革命寫真·第九集》1912 年 3 月
顯然最後一種說法不可信:李烈鈞並沒有上任,誰能知道他能治理亂局?馬毓寶下台也是必然,他的能力不足以培養嫡系,做大做強,都督的位置必然會被虎視眈眈的革命黨人搶走。
筆者以為,馬毓寶被搞下來,還是南北之間的對立所致,江西革命黨的勢力太大,舊軍官出身的馬毓寶壓不住,直到李純帶著北洋部隊殺進江西,才將革命黨人掃除乾淨。
從江西都督的位置退下來後,馬毓寶沒有什麼太大作為。但畢竟是為辛亥革命做過巨大貢獻的老人,歷屆政府對他仍很尊重。馬毓寶先到了北京,被袁世凱授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1922 年 9 月,獲授寶威將軍。1932 年 7 月,馬毓寶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政府參軍。1933 年 2 月 8 日,馬毓寶在上海病逝,年 59 歲,民國政府以上將待遇為他辦理後事。
國民政府命令 《申報》1933 年 2 月 20 日
關於馬毓寶其人,一些文章在介紹九江辛亥革命時會提到他。據說馬毓寶曾堅辭不肯當都督,卻「為形勢所逼」,不得不勉強應允。不少作者聲稱,馬毓寶懦弱無主見,且無革命思想,同盟會員和起義將領或威望不足,或為他的部下,只能公舉他做領袖。
有人將他與黎元洪相比。黎元洪在武昌起義時是協統,起義當晚被嚇得魂飛魄散,躲在朋友家裡,卻被革命黨人找到,推舉他當了湖北都督。馬毓寶和黎元洪,都是的舊官僚,卻白白拿到了勝利果實,扮演了一個「英雄」角色。
筆者以為,做出這種評價是對歷史的無知。試問:革命成功後,誰不想搶奪勝利果實,為什麼大家都推舉了保守的官僚擔任最高統帥?換一個角度看很簡單,革命黨人都是下層軍官,誰敢坐上這個位置?不能服眾就等著掉腦袋。這是博弈的結果,官場上這種情況太多了,不是馬毓寶、黎元洪白拿了勝利果實,而是只有將果實交給這種不左不右的將帥,勝利才能保得住。待到革命黨或者保守黨人的翅膀硬了,就會把他們趕走,就如李烈鈞等人所為。
馬毓寶不是個飯桶,更不是沒有勢力,請注意本文之前的一段,1912 年 3 月,他被李烈鈞擠下來,4 月,他的父親馬金敘被任命為直隸提督,袁世凱的高級軍事顧問。別忘了他是軍二代,還以為他真的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小角色?
後記:
本篇寫得特別累,介紹馬毓寶的文章太少,有關他生平的資料錯誤甚多。筆者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在故紙堆里翻找,本篇中大部分圖片、資料都是網絡上沒有的。
筆者覺得還是值得,他或許是個懦弱無主見的人,但我們不應該否定他的貢獻。如果不是馬毓寶領導了九江乃至江西省的辛亥革命,江西的光復未必這麼順利。作為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馬毓寶必有其價值之所在。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