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變身網紅打卡點 水土流失治理讓洛陽變「美」增「收」

2024-10-30     大河網

大河網訊 10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洛陽市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媒體關注的問題。

嵩縣田湖鎮丹參種植基地變成網紅打卡點,背後的秘訣是什麼?洛陽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雷回答了記者提問。

「2019年以來,水利部門共實施了小流域、坡耕地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148個,總投資7.1億元,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1337.04平方公里。」王雷表示,治理水土流失讓小鎮成功變「美」增「收」。

生態治理機制持續創新

「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發展當地支柱產業相結合、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與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王雷說,項目區治理創新「三個結合」,重點發展經濟林果產業、中藥材產業、生態旅遊產業,推動地方綠色產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水土流失進一步得到遏制

洛陽地處豫西地區,山區丘陵面積占86.2%,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原因,導致水土流失總量大、分布廣、防治任務十分繁重。

經過持續治理,洛陽市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了「雙下降」。截至去年年底,洛陽市水土保持率達到70.76%,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環境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生態產品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寶」

2019年以來,洛陽市水利部門累計安排貧困縣水土保持項目資金4.57億元,占總投資的82.5%。

「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的實施,山水林田路統籌規劃,系統治理,為農業機械化、水利化創造了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王雷表示,嵩縣的丹參、宜陽迷迭香花椒等生態產品,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和經濟增長點。同時,治理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庭院經濟、生態旅遊等產業的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助推器

將水土保持工程納入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圍繞村莊、城鎮周邊大力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在促進人居環境改善、水美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陽市建成了一批防控體系完善、人居環境優美、運行管理規範、防治效益突出的水土保持示範工程,獲評全國首個「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范弘燁 趙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a3ea35a306cf245815fc3b103067f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