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整理】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概念梳理,高中地理日影問題匯總,日影朝向圖示大全

2022-10-04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重磅整理】高中地理知識點易混概念梳理,高中地理日影問題匯總,日影朝向圖示大全

在高考地理複習中,有的同學常會對許多內涵和外延較接近的概念沒有明確理解,沒能區別開來,致使答題時常出現混淆、互為代用的現象,為幫助大家在複習時能確切掌握此類概念,現將高中地理中易混概念比較如下:

1. 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是就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通稱。

天體系統是就天體的運動關係而言的,是指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所構成的相對獨立和層決不同的系統。

2. 流星體、流星現象與隕星

運行於行星際空間的固體塊和塵粒稱流星體。當它高速沖入地球大氣層,與空氣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燒產生的光跡稱為流星現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燒盡的流星體的「殘骸」則稱隕星。

3. 晝夜之分、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之分是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

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4. 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

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5. 氣溫遞減率與地溫遞增率

氣溫遞減率表示對流層內氣溫隨高度而逐漸下降的變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地溫遞增率表示常溫層以下一定深度內,地溫隨深度逐漸增高的變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溫度增高3℃。

6. 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強度與太陽常數

太陽輻射是一個物理概念。是指太陽向宇宙空間發射的電磁波和粒子流。

太陽輻射強度是一個物理變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鐘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其大小隨緯度、太陽高度和時間而變。

太陽常數是一個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離條件下,地球大氣上界太陽高度角為90°時的太陽輻射強度。其數值為8.16焦/厘米·分。

7. 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侯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

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季風是一種大範圍內的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

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只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分布的才是季風氣候。

8. 氣象、天氣與氣候

氣象是表明大氣特徵的物理狀態和物理現象的總稱。包括氣壓、氣溫、溫度、風、雲、降水等要素。

天氣是指短時期某地義氣中的氣象變化情況。它是由各種氣象要素綜合表述的大氣物理狀況。

氣候則是指一地區多年現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天氣是多變的,而氣候則較為穩定。

9. 水體與水圈

水體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體,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氣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種水體的總稱,是一個連續的不規則的圈層。

10. 徑流與徑流量

徑流是指降水扣除蒸發量等損耗後沿地表、地下運動的水流。

徑流量則是指一定時段內通過某一河流斷面的水量,單位:立方米/秒。

11. 汛期與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時水位上漲的現象。

洪水期則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過正常水位達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時期。

12. 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於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容「水利資源」。

水力資源屬於水利資源的範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13. 地殼、軟流層與岩石圖

地殼的範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介面以上。

軟流層位於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

岩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係可表示為:岩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14. 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於礦產,只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基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為礦產。有礦產不一定就叫礦床,只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岩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15.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16. 斷裂與斷層

斷層是岩石在斷裂變形階段產生的,只有當岩石沿斷裂面有明顯的移動時,才能稱斷層。形成斷層,岩石必定斷裂,但岩石產生斷裂,未必一定形成斷層,關鍵在於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的位移。

17. 印度洋板塊與印度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全球六大板塊之一,主要以大洋地殼為主,屬於大洋板塊。

印度板塊從屬於印度洋板塊,是它的一個子板塊,為小板塊,由陸殼組成,屬大陸板塊。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度板塊(而非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形成的。

18. 風化作用與侵蝕作用

風化和侵蝕都是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但風化作用相對侵蝕作用來說是在靜態下比較緩慢地進行的,短時間內不易被人們覺察,而侵蝕是在較為明顯的動力作用下進行的,易於察覺。

19. 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的聚合體。其中的各種生物由於彼此間相互影響、緊密聯繫並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著連續的能量和物質交換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生態系統。二者關係可簡單表示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十生存環境。

20. 熱帶雨林與熱帶季雨林

熱帶雨林分布在終年濕熱的赤道地區,由高大茂密、常綠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落。

熱帶季雨林不連續分布在熱帶雨林外圍乾濕季喬交替的熱帶季風氣候地區,由旱季落葉的喬木為主組成的植物群。

季雨林與雨林相比,外貌有明顯的季相變化,群落組成種類和結構比較簡單。

21. 土壤、土地與土地資源

土壤是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物的疏鬆表層。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土地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風化物。因此,土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屬性,又具有土地的社會屬性。

22. 森林覆蓋率與林木蓄積量

森林覆蓋率是指森林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面積的占有情況。

林木蓄積量則指森林面積上生長著的林木的材積總量,是測定一個國家或地區森林資源總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23. 草原、草地與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場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

草地屬於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於生物資源。

24. 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為沒有經過加工的天然能源;屬於自然資源。

二次能源是經過人為加工轉換後得到的另屍種形式的能源,不屬於自然資源如沼氣與人二沼氣;煤與煤氣、天然氣與液化氣、核能與核電等都是一次能源與二次能源的關係。

25. 大農業與小農業

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通過人工培養和養殖,來獲得農產品的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其中大農業是指廣義的農業概念,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而小農業是指狹義的農業概念,專指種植業。

26. 耕作制度、複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

複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及映出某地農業生產 力水平、耕地重複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7. 工業分布與工業布局

工業分布是已形成的工業生產的地區分布。

工業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義之外,還有把工業生產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 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遊和度假等。後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29. 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環境容量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

環境承載量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30. 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家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也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

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

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家主權管轄範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家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貸源。

31. 熱島效應與溫室效應

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由於人口集中,工業、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為熱而使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的現象。

溫室效應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而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

兩者都是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結果,但影響的地域空間不同,熱島效應只局限城市,而溫室效應具有全球性的特徵。

32. 熱力環流與大氣環流

由於空氣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稱為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大氣環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主要由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和季風環流組成。

兩者所參照的空間區域不同,熱力環境往往指小區域內的大氣運動,如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等。

33. 寒潮與寒流

寒潮是指在特定的環流形勢下發生的一種大範圍劇烈降溫現象,是一種氣象災害。中國氣象局規定寒潮天氣標準:當冷空氣過境後,凡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10°C以上,且其最低氣溫又在5℃以下的,稱之為寒潮。

寒流一般指的是洋流中的一種類型,即由較低水溫海域流較高水溫海域的洋流。

34. 氣旋、反氣旋與低壓中心、高壓中心

低壓中心、高壓中心是指氣壓的分布狀況;而氣旋與反氣旋分別是低氣壓與高氣壓分布區域的氣流運動狀況。

低壓中心因氣流由四周向中心輻合而形成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高壓中心因氣流由中心向四周輻散而形成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35. 颱風與颶風

均是熱帶低壓(氣旋)強烈發展而形成的災害性天氣。因所處海域不同而名稱各異,分布於西北太平洋上的稱為颱風,分布於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稱為颶風。

01

日影朝向

1

分布規律

1. 日影朝向

始終在觀測者所見太陽方位的相反方向。

2. 正午日影的朝向

取決於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太陽直射點以北的地區正午日影朝向正北,以南的地區朝向正南(極點除外,極夜地區正午無日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不同地區分布如下:

(1)回歸線以外的地區(極點除外):北回歸線以北地區,一年中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南回歸線以南地區,一年中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

(2)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直射地區,正午日影縮為零(或正午日影與物體重合);赤道上一年中正午日影大約半年朝向正北,半年朝向正南;赤道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時間多於朝向正南的時間;赤道到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時間少於朝向正南的時間。

(3)極點:北極點極晝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南,南極點極晝期正午日影都朝向正北。

3. 日出日落時的日影朝向

(1)太陽直射北半球時:無論南北半球,日出時的影子都朝向西南方,日落時的影子都朝向東南方。

(2)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無論南北半球,日出時的影子都朝向西北方,日落時的影子都朝向東北方。

(3)太陽直射赤道時:全球各地日出時的影子都朝向正西方,日落時的影子都朝向正東方。

2

應用意義

1. 據日出、日落時日影的朝向,推知太陽直射半球

若日出時物體的影子朝向西南方,日落時物體的影子朝向東南方,則說明太陽直射北半球;若日出時物體的影子朝向西北方,日落時物體的影子朝向東北方,則說明太陽直射南半球;若日出時物體的影子朝向正西方,日落時物體的影子朝向正東方,則說明太陽直射赤道。

2. 據一天中日影朝向情況,推測當地地方時

日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時,當地的地方時為12時

3. 據正午日影的朝向,推測觀測點所在半球及大體緯度位置

(1)一年中在有白晝的時期,正午日影始終朝向正北方,則該地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北極點除外)或南極點

(2)一年中在有白晝的時期,正午日影始終朝向正南方,則該地位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南極點除外)或北極點

(3)一年中正午日影一段時間朝向正南方一段時間朝向正北方,則該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02

日影長短變化

1

變化規律

1. 一天中,日出、日落時的日影最長,正午時的日影最短。

2. 一年中,6月22日南半球有白晝的地區正午日影達全年最長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達全年最短12月22日北半球有白晝期的地區正午日影達全年最長,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達全年最短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直射時,正午日影縮為零(或正午日影與物體重合),達全年最短

2

應用意義

1. 據一天中日影長短情況,推測觀測點的地方時

如:日影達一天中最短時,當地地方時為12時

2. 據一年中正午日影長短情況,推測觀測點所在半球、季節等。

(1)6月22日正午日影達全年最長,該地在南半球,為冬季;達全年最短,該地在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為夏季

(2)12月22日正午日影達全年最長,該地在北半球,為冬季;達全年最短,該地在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為夏季

(3)非二至日正午日影縮為零(或日影與物體重合),該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太陽直射該地

(4)正午日影達全年最長,則該地處於冬季,且該日為該地所在半球的冬至節氣。正午日影達全年最短(不為零),則該地處於夏季,且該日為該地所在半球的夏至節氣

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物體總會有自己的影子(除太陽直射的情況),影子的朝向與太陽方位相關。同一時間在不同緯度地區,太陽方位是不同的;同一緯度地區在不同時間,太陽方位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影子的朝向存在日變化和季節變化。

03

同一地區在不同節氣日影的朝向

(以北半球為例)

(一)赤道地區「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地區,一年四季太陽都是垂直升起而又垂直落下,且太陽升落方位的緯度就是太陽直射的緯度。

赤道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東北 西南 正北66°34′ 正南 西北 東南
春秋分 正東 正西 天頂90° 正西 正東
冬至 東南 西北 正南66°34′ 正北 西南 東北

(二)北回歸線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至出現極晝極夜的緯度地區,緯度越高,太陽升落的方位偏移正東的角度越大。

北回歸線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東北 西南 天頂90° 西北 東南
春秋分 正東 正西 正南66°34′ 正北 正西 正東
冬至 東南 西北 正南43°08′ 正北 西南 東北

(三)北極圈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開始出現極晝的地區,太陽升落方位為正北,即東偏北90°。

北極圈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北 正南 正南46°52′ 正北 正北 正南
春秋分 正東 正西 正南23°26′ 正北 正西 正東
冬至 極夜無日出日落

(四)北極點「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極晝期間,北極點上,由於太陽周日視平圈始終平行於地平圈,在一天中太陽高度沒有變化,始終等於該日直射點的緯度,太陽只有方位變化而無升落,因而不存在升落方位問題。

在春分秋分日,極點晝夜平分,此時太陽高度為0°,剛好沒入地平圈。

北極點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夏至 正南 正南23°26′ 正南 正南
春秋分 正南 正南 正南0° 正南 正南 正南
冬至 極夜無日出日落

04

同一節氣不同地區的日影的朝向

(以南半球為例)

(一)「二分日」南半球不同地區日影的朝向

春分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不同地區日出、日落的方位都是正東升、正西落(除南極點),並且隨緯度的升高太陽視平圈與地平圈所成二面角由90°變為0°。即太陽高度由90°減為0°

春分秋分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正東 正西 天頂90° 正西 正東
南回歸線 正東 正西 正北66°34′ 正南 正西 正東
南極圈 正東 正西 正北23°26′ 正南 正西 正東
南極點 正北 正北 正北0° 正北 正北 正北

(二)夏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區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南極圈及其以內出現極夜,赤道地區太陽從正東偏北23°26′垂直升起,從正西偏23°26′垂直落下。緯度越高,偏移正東向北的角度越大,極夜時剛好日出日落方位收縮為一點,位於正北方。

夏至日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東北 西南 正北66°34′ 正南 西北 東南
南回歸線 東北 西南 正北43°08′ 正南 西北 東南
南極圈 極夜無日出日落
南極點

(三) 冬至日南半球不同地區日影的朝向

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極圈及其以內出現極晝,赤道地區太陽從正東偏南23°26′垂直升起,從正西偏南23°26′垂直落下。緯度越高,日出偏移正東向南的角度和日落偏移正西向南的角度越大,到極圈時剛好日出日落位於正南方。

冬至日 日出方位 日影朝向 正午太陽方位 日影朝向 日落方位 日影朝向
赤道 東南 西北 正南66°34′ 正北 西南 東北
南回歸線 東南 西北 天頂90° 西南 東北
南極圈 正南 正北 正北46°52′ 正南 正南 正北
南極點 無日出日落,太陽都位於正北23°26′,日影都朝向正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3a3abbd530c736dd3641edb429f2b7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