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器型——元寶枕、八角枕、扇形枕

2020-03-01   關中拾遺

  瓷枕,臥時薦首之具也。質堅而又清涼心膚,爽身怡神。明目益眼,至老可讀細書,古人深愛之。今天介紹元寶形、八角形和扇形等瓷枕。

一、元寶枕

又名「銀錠枕」,形似倒置的等腰梯形,枕面下凹,後枕牆等於或高於前枕牆。如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出土的晚唐-五代白釉劃花雙蝶紋枕(圖1),器型近乎於小長方枕,枕面不出檐,上寬下窄,中間微凹,略大於枕底,枕牆高。胎體潔白質堅,白釉細膩瑩潤,枕面劃雙蝶舞於草叢間。造型結實敦厚,枕體頗高,正應古語「高枕無憂」。

圖1

圖1

江蘇省連雲港王氏墓出土的吳大和五年(933年)白瓷枕(圖2),除枕體略低,四面枕牆有開窗裝飾外,其餘與圖1相似。

圖2

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出土的北宋三彩浮雕臥鹿紋枕(圖3),元寶造型,枕面明顯較枕底大。施黃綠釉,枕面無紋,枕牆印樹下臥鹿銜靈芝紋。有學者研究此類低溫釉陶多產於北宋晚期。

圖3

北宋中晚期還流行一種出檐元寶枕,如河北省臨城縣出土的白釉印花枕(圖4),枕面出檐甚多,枕牆印一蓮荷,左右各印有一魚一鶴,造型較為精巧。

圖4

河北省定州中山博物館藏北宋白釉划水波紋枕(圖5),枕體明顯漸大,枕面變大,實用性增加。白胎,釉施不勻,枕面劃三道水波紋。水波紋在宋金瓷枕上較為流行,原因可能是民俗有取「水能厭火」之意的傳統,在日常用具上裝飾水波紋以避火災。亦或是唐宋時期人們夢到「水」,被認為是吉兆,所以夢水的期盼外化為象徵「水」的紋飾表達於枕面。還可能是瓷枕多在夏季使用,有降暑清腦的功效,裝飾水波紋對消暑功能具有強化意義。

圖5

同館所展的金代白釉褐彩戳印仕女紋枕(圖6),枕面微凹,兩端上翹,機面邊緣刻雙線邊框,上下印有卷草紋,中間有六名持扇仕女,三人一組,左右相對,每組仕女的服飾、表情、動作、尺寸均一致,當為重複印製而成。仕女高挽髮髻,面部豐滿,寬衣博袖,神態高雅端莊,自然祥和。枕左右兩側模印亭台樓閣,高低錯落有致。前牆模印纏枝花紋,後牆印有獸面紋,並巧妙地以獸眼作氣孔。從釉色特徵、裝飾手法看,此枕應為井陘窯產品。

圖6

圖6

山西省博物館藏金代白釉黑花開光蘆鳥紋枕(圖7),枕體明顯變長,枕面不出檐。白地黑花裝飾,紋飾繁而不亂,技法成熟,枕底有黑書「大寫癸卯歲六月......」,即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

圖7

元代的長方枕獨步天下,元寶枕罕見蹤跡,明代瓷枕式微。清代瓷枕復興之際,元寶枕卻較其他瓷枕更受歡迎,如陝西澄城堯頭窯所燒清代黑釉元寶枕(圖8)和耀州窯民國香黃地青花雜寶獅紋元寶枕(圖9)就頗有特色。

圖8

圖9

二、八角枕

顧名思義,枕呈八角八邊之狀,亦流行於宋金之際。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上龍村出土北宋珍珠地雙鳳紋八角枕(圖10),珍珠地戳印密麻有序,一絲不苟,實屬精品。

圖10

圖10

南京博物院藏宋綠釉刻花瓷枕(圖11),枕體呈八角狀,扁平而長。除枕底外,余皆施綠釉,枕面劃蕉葉紋,枕牆印菱格紋,角的轉折處對應有竹節狀牆柱裝飾。從裝飾特點分析,該枕應為吉州窯北宋晚期的產品。

圖11

故宮博物院藏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鎮宅」銘獅紋枕(圖12)。據專家研究,該枕可能為河南省密縣的窯溝窯所造。密縣目前發現的宋元時期窯場主要分布於新密市西關、窯溝村和郭窯村一帶,統稱窯縣窯。窯溝窯的八角枕多採用白地黑花裝飾,枕底不施釉。枕面邊緣多墨繪數道粗線邊框,並間飾細線或篦划水波紋,最內側邊框一般為墨繪細線,個別瓷枕八角處還有白色放射線式的裝飾。枕面中部以折枝花卉紋為主,還見有少量文字和動物等裝飾。枕壁與枕面接合處亦墨繪粗線,且該粗線以下多墨繪細線,枕壁近底部則墨繪粗線一周,上下邊框之間一般飾以卷草紋。而時代或可定為金代中晚期。

圖12

邯鄲市博物館藏金代白地黑花詩文八角枕(圖13),枕面出檐,上沿平直,下沿略帶弧度,更合適頸部貼枕。枕面以詩文裝飾,簡約明快。

圖13

三、扇形枕

邯鄲市博物館展出的金代黃綠釉模印劃花蓮花紋扇形枕(圖14)較為典型,枕形宛如展開的摺扇,枕面劃有蓮花流水紋,枕背印花纏枝蓮紋,並施以黃釉,余皆釉綠釉。扇形枕金代比較流行,其他時期少有。

圖14

圖14

後記: 窺瓷——是朋友元寶的微信公眾號,他從事瓷器學習多年,19年開始推出公眾號,只為了探討學習,喜歡的朋友關注一下,可以互動。這些都是作者原創,發在頭條上也是經作者本人同意。